從太陽花到韓流:未挑戰政經核心,只會出現鬼打牆的鐘擺效應 | 陳柏謙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從太陽花到韓流:未挑戰政經核心,只會出現鬼打牆的鐘擺效應

九合一大選民進黨大敗,總統蔡英文宣布辭去黨主席一職。 圖/路透社
九合一大選民進黨大敗,總統蔡英文宣布辭去黨主席一職。 圖/路透社

短短兩年多的時間,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從2016年囊括了689萬票,在立法院奪下近三分之二絕對多數的完全執政態勢,到日前九合一大選結果全面潰敗,縣市首長從選前13席崩盤到僅守住6席。一度被認為即將被掃進歷史灰燼的國民黨,有如服下了續命丹、還魂湯一般,莫名其妙地「重返榮光」,鐘擺的擺盪,宛如2014年縣市長選舉翻版。

許多評論紛紛認為此次民進黨的慘敗,尤其一舉失去主政長達二十年的高雄市,乃是肇因於韓國瑜的「韓流」與其外溢效應。事實上,這樣的歸因,與媒體分析國民黨自2014年以降一路潰敗源自「太陽花運動」一般,都是只看見事物的表象,而未探究內核的倒果為因。

實際上,自2014年到2016年,民進黨如何從地方狂贏到中央,連自己也覺得莫名其妙,此與2018年國民黨在各縣市狂勝般,自己也不知所以然。這兩者基本上如出一轍、一體兩面,而若追本溯源,不外與台灣政經結構已遭資本集團的壟斷及掌控有關,作為廣大受薪階級的人民,身陷薪資停滯、勞動條件惡化的泥沼,其與大選結果有絕對相關。

掩飾作為資本集團代理人的事實,才是藍綠共識

表象背後所標誌的,是一個從勞動體制、稅制、土地、教育、社會福利與保險到產業政策等,全數淪為資本集團所掌控與獲利來源的固化體制,政府部會則有意或無意地扮演著幫資本打開利潤大門、犧牲勞苦大眾的馬前卒角色。

在這種結構陷阱下,代議民主無論如何篩選,「鐘擺效應」不管如何擺,根本上的意義都不大。藉由選票,台灣社會每隔一段時間換上一批又一批「賞味期」越來越短的政治人物,然後,一再地重複期望、期望落空、失望、憤怒,再度寄希望於必然失望的對象的無限輪迴。

不管是太陽花運動表面上對「兩岸服務業貿易協定」程序或實質內容的不滿與焦慮,或是過氣的失意政客,竟足以引發台灣社會對「又老又窮」的集體憤恨情緒,在在說明牢不可破、高度傾向資本集團的政治經濟體制,才是認識、解讀從太陽花運動,到所謂「韓流」效應的有效座標與度量刻度。

然而,對於本質上根基於政經結構的現實處境,卻不斷被檯面上的主流政黨與政治人物刻意隱蔽,甚至由雙方各取所需地歸因到其各自擅長的虛假論述框架內,持續誤導台灣社會的勞苦大眾。

對於泛民進黨系統而言,島內政治經濟結構的問題,被巧妙地導向了肇因於「敵國」強加的不平等貿易與產業磁吸效應,並藉此成功調動了勞苦大眾的恐懼與焦慮。對泛國民黨系統而言,同樣的資本與勞工、人民的矛盾關係,又被扭曲為「鎖國政策」下的「人進不來、貨出不去」的苦果。雙方陣營最大的「共識」,恐怕在於極盡所能地掩蓋自身作為滿足大型資本集團代理人的事實,並以「檢討」對手的作為歸因問題,而非劍指資本集團。

因此選舉後,不管是民進黨內部的「檢討聲浪」,還是國民黨內部對自身勝出的分析與評論,可以是「改革」說明不足、可以是選戰策略失誤、可以是過往失意政客畫大餅所操的語言「接地氣」鼓動風潮、可以是指稱執政黨搞意識型態無助於「經濟」。然而,無論如何,兩大陣營絕口不提的,則是台灣內部資本與勞動階級日益擴大並深化的矛盾,與應運而生的貧富差距。

民進黨上台後第一次修惡《勞基法》,民團焚燒競選標語「點亮台灣」,表達不滿。 圖/歐新社
民進黨上台後第一次修惡《勞基法》,民團焚燒競選標語「點亮台灣」,表達不滿。 圖/歐新社

大選潰敗,絕口不提的《勞動基準法》改惡

民進黨上台後短短一年多內,《勞動基準法》二度改惡並引發爭議,實際上是民進黨此次選戰潰敗,不能不被提出討論的關鍵遠因。微妙的是,不管是勝選的國民黨,抑或是慘敗的民進黨,沒有任何一個陣營或政治人物,願意誠實評論《勞基法》改惡對蔡英文政府所產生的衝擊到底為何。

事實是,蔡英文政府自2016年5月上台以後,在一黨獨大全面執政的態勢下,最初一年半的時間,最顯著且持續最久的抗爭,甚至導致原先支持群眾、專業團體對民進黨全面敵對的態度,除了《勞基法》改惡外,再也找不到其他議題了。

參考民進黨前副秘書長游盈隆所成立的臺灣民意基金會,在過去兩年多來持續公布的民調數字可以發現,蔡英文政府自主政以來,聲望與支持度從初期最高近7成,一路下降到2017年1月份的3成3,呈現出第一波直線下滑區段,雖然在2017年9月內閣改組換上了賴清德後,一度拉抬回到近5成,然而,很快再次進入第二波下滑區段,一路下降到2018年年初僅餘3成左右的聲望支持度。

細觀此趨勢,基本上與兩次《勞基法》改惡的時間點完全相符,而第二波的下滑區段,由於是由行政院長賴清德強力主導第二次《勞基法》改惡,在短短半年之內,同樣讓「賴神」原有的光環與聲望一併賠上,「功德院」與「賴功德」標籤,如影隨形地依附在曾拉抬蔡政府威望的賴清德身上。如果我們說二次的《勞基法》改惡,是蔡英文政府執政兩年多來持續最久、衝擊最深遠的議題,一點也不為過。

換言之,蔡政府在勞苦大眾中的形象迅速破滅,與她短時間內以犧牲勞工權益為代價,高度傾向資本財團的作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連。

然而有趣的是,如此清晰的關連,元氣大傷的民進黨政府於選後卻不曾提起、檢討,僅由賴清德以「人民不滿意施政結果」帶過,連莫名其妙受益的國民黨陣營,得意忘形誇誇其談了半天,同樣刻意不提這個背後最關鍵的「助力」。

越擺越快的鐘擺效應

然而,這樣資本集團與勞工階級的對立與矛盾關係,則在韓國瑜一次次拋出的「又老又窮」,以及近乎反智的「人進不來、貨出不去」與「發大財」的操作下,硬生生地被模糊、消解。

真正的悲劇是,多數勞苦大眾竟也對避重就輕的說詞一再買單,癡心妄想不必翻轉既有政經結構、有效抑制資本力量,僅要「綠地變藍天」,就能讓大家發大財。真的嗎?

如果說九合一選舉結果反應出什麼有意義的訊息,或許是,只要台灣的勞苦大眾、受薪階級與家庭,忽略資本集團日益壟斷造成的政經結構問題,一心以為只要用「選票教訓」、「政黨輪替」就能改變艱苦生活的話,那麼,無論是「綠地變藍天」或「藍天變綠地」,看似劇烈、實則枉然的鐘擺效應,勢必在未來將成主旋律,並更頻繁地在台灣政治場域不斷上演。

資本集團與勞工階級的矛盾關係,在韓國瑜的「又老又窮」,與「人進不來、貨出不去」的操作下,硬生生地被模糊、消解。 圖/美聯社
資本集團與勞工階級的矛盾關係,在韓國瑜的「又老又窮」,與「人進不來、貨出不去」的操作下,硬生生地被模糊、消解。 圖/美聯社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