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海灘成為戰略要角:淺談空間解嚴與國家安全之間的取捨 | 王臻明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當海灘成為戰略要角:淺談空間解嚴與國家安全之間的取捨

漢光演習第三作戰區「灘岸守備」,M60A3戰車發射空包彈模擬強大火力。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漢光演習第三作戰區「灘岸守備」,M60A3戰車發射空包彈模擬強大火力。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每年漢光演習中,關渡地區指揮部在淡水河口進行的反突襲演練,與陸軍機步旅或裝甲旅在灘頭的反登陸演習,都是重頭戲。可以見到國軍部隊的主力戰車、裝甲車與步兵,在風景宜人的水岸碼頭或海灘邊,進入攻擊或防禦的戰術位置。不過比較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守備地點通常都缺少足夠的防護。海灘上的反登陸演習或許還好一些,還能見到臨時構築的壕溝與沙包掩體,在淡水河畔美侖美奐的步道上,就幾乎毫無掩蔽之處。

空間解嚴後的隱憂:忽視長期戰略需求

過去台灣長期準備反攻中國大陸,在戒嚴時期有許多具備軍事價值的地點,都被劃為禁區,特別是海岸與重要軍事基地的周邊一帶,往往管制森嚴。但隨著社會逐漸走向民主化,這些過去一般民眾不得其門而入的管制地點,也慢慢釋出成為文教用地或大眾休憩空間。這樣的風潮又被稱為「空間解嚴」。就城鄉發展與人民權益的角度來看,是正確的方向,不但可以解決過去重重管制,阻礙地方建設的問題,也能活化許多被閒置的國有資產。

不過,這樣的發展,也衍生了一些新的問題。畢竟有些地方真的具備重要的軍事價值,在各級政府積極建設之餘,常常忽略了國防需求。如今日的淡水河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這是流經台北市與新北市的重要河道,近年來在地方政府的積極規劃下,多處堤岸已變成公園或親水空間,河口邊的漁人碼頭更是市民出遊,欣賞淡水夕照的絕佳地點。然而,問題在於淡水河也是敵人長驅直入,突襲台北市區,攻擊台灣政經中樞的最佳路線。

下轄數個機步營與砲兵營的關渡地區指揮部,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截擊從淡水河或基隆港攻入、朝台北市區前進的敵軍。可是目前淡水河上的美麗堤岸,幾乎已無險可守。此次演習中,就可以見到剛服役的雲豹步兵戰鬥車,直接曝露在河邊步道上接敵,下車作戰的機械化步兵,射擊位置也幾乎毫無掩護。反倒是開發程度相對較低的左岸八里一帶,在這次的演習中,還可以見到國軍守備部隊架設簡易的阻絕工事,以防止敵軍登陸。

過去兩岸隔著海峽天險,中國戰機要支援攻台部隊,需要先飛越海峽,其架次密度與火力都大幅受限。但隨著中國075型兩棲突擊艦的逐步服役,已傳出解放軍有意發展艦載型的武直-10攻擊直升機,或是向俄羅斯購買Ka-52同軸反向雙旋翼攻擊直升機。這都代表未來解放軍將擁有更強的空中打擊能力。停泊在台灣沿海地區的075型兩棲突擊艦,可以讓這些具備強大攻擊能力的攻擊直升機快速補充油彈,壓制國軍的地面部隊。

除此之外,很快就會下水的003型航空母艦,與武器酬載能力驚人的殲-16戰鬥攻擊機,都將進一步威脅我方守軍。但台灣在空間解嚴下,卻進一步壓縮了原本就極度缺乏的防禦縱深,淡水河畔毫無掩護的雲豹步兵戰鬥車,就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輪型裝甲車的優勢在速度快,可以不斷變換作戰位置,讓敵方難以獵殺,缺點是裝甲薄弱,在反裝甲飛彈或機砲的攻擊下不易存活。以這樣的武器來防守無法棄守轉移的戰略要地,直接曝露在敵方空中打擊武力最好攻擊的地點,恐怕是值得再商榷的作戰規劃。

今年九月的「漢光37號」演習第三作戰區「灘岸守備」在新北市八里區的海灘登場,演練內容主要為工兵阻絕、人員交替、雲豹等戰車岸上防衛三個部分。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九月的「漢光37號」演習第三作戰區「灘岸守備」在新北市八里區的海灘登場,演練內容主要為工兵阻絕、人員交替、雲豹等戰車岸上防衛三個部分。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人造阻絕工事如何促成良機?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歷次的反登陸演習中。雖然近幾年,陸軍已不斷加強偽裝與防禦工事的訓練,強調「仗在哪裡打,兵就在哪裡練」,希望讓第一線部隊熟悉戰場,發揮守軍的優勢,這值得國人肯定。但囿於許多因素,目前反登陸部隊所構築的工事,仍以臨時性的掩體為主,體積龐大的主力戰車、裝甲車或自走火砲,在海灘上仍是非常醒目又脆弱的目標。

一般來說,機械化部隊最重要的是機動性,使敵方不易掌握,不過台灣能登陸的地點非常有限,這幾個固定的紅色灘頭,在戰時勢必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陸軍的主力戰車、裝甲車與自走火砲注定要在這裡接敵,形成敵方可以輕易標定我方機械化部隊,我方卻沒有大型阻絕工事可延遲敵方登陸部隊,也缺乏更完善的掩體,來保護大型作戰車輛,反讓我軍陷於劣勢之中。

這樣的情況,更隨著近年來各地積極發展觀光與濱海遊憩活動,每每變得更為嚴重。唯一的例外,大概是屏東的加祿堂一帶,這裡的海灘平直開闊,是進行兩棲登陸的絕佳地點,過去台灣的海軍陸戰隊就常選擇此地進行操演。但是近年來,因為海浪侵蝕海灘的問題嚴重,已危及岸邊的公路,因此地方政府在海灘上設置大量的消波塊,希望能減緩路基被淘空的速度,無形中卻成為最佳的阻絕工事。讓海軍陸戰隊要進行操演時,必須先使用大型機具,將部分的消坡塊移開,好讓兩棲突擊車可以順利駛上岸。

加祿堂海灘的情況,或許可以給國人一些思考空間。台灣雖然是個四面環海的海島,但適合進行兩棲登陸的海灘,只有區區十幾處而已。在兩岸軍力已逐漸向中國傾斜,國軍改採募兵制而讓常備部隊規模精簡下,是否應該利用其他方式強化我方的防禦能力。比如以人造的阻絕工事來封鎖這些海灘,讓敵人更難登陸。甚至在這些阻絕工事中,加入讓我方主力戰車、裝甲車與自走火砲隱蔽的固定式掩體,讓守軍在進行反登陸作戰時更有優勢。

「漢光演習」在屏東加祿堂海灘進行演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漢光演習」在屏東加祿堂海灘進行演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從南韓經驗看台灣防禦方針

當然,這樣的計畫不是國防部可以獨力完成的,畢竟這可能會牽扯到地方政府的權責,環保團體的反對抗議,私人土地的徵收問題,都需要由中央政府處理與協調。但放棄幾個海灘,換來更有利的防禦空間,利用混凝土代替國軍弟兄的血肉之軀,抵擋敵人的無情砲火,這是無價的投資。更何況,這並不是要學二戰時的德國,耗費巨資興建大西洋長城。台灣只需好好規劃那幾處最危險的灘頭,就能大幅減輕國軍的防禦壓力。

再以南韓為例,由於首爾距離38度線實在太近,因此南韓軍方在首都外圍規劃了一連串的阻絕戰術,包括炸毀橋梁、封鎖道路、設置讓裝甲部隊無法通過的各種障礙等,避免北韓快速兵臨城下。

台灣目前的規劃,是以後備部隊阻止敵方部隊登陸後,快速向內陸挺進,限制其行動範圍,再以精銳的常備部隊反擊,軍方稱之為「拘打配合,灘岸殲敵」。但要單靠後備部隊牽制敵方的精銳前鋒,恐怕力有未逮,也會造成嚴重死傷,或許學習南韓的做法,在危險的灘頭設置阻絕工事與掩體,在周邊連絡道路設計破壞裝置,都能協助後備部隊更有效阻礙敵人,完成任務。

當然,這種作法的最大阻力,恐怕還是來自台灣內部。如這兩年來,陸軍希望在台東部署阿帕契武裝攻擊直升機,並新增特戰連的駐地與訓練場,以強化東部地區的反登陸能力,就遭到台東地方鄉親的抵制,最後胎死腹中。要在這些風景如畫的海灘,甚至是淡水河口,設置阻絕工事與掩體,恐怕會遇到很大的反對聲浪。在空間解嚴與國家安全的考量權衡之間,絕非完全零和的對立選項,政府有責任慎重考量,協助國軍進行最有利的戰場規劃。

雲豹八甲輪戰車參與漢光37號演習,在西濱公路台南市喜樹路段奔馳。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雲豹八甲輪戰車參與漢光37號演習,在西濱公路台南市喜樹路段奔馳。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