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力戰車將步入黃昏?台灣國軍應把握的軍武改革契機 | 王臻明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主力戰車將步入黃昏?台灣國軍應把握的軍武改革契機

挑戰者2型主力戰車。 圖/維基共享
挑戰者2型主力戰車。 圖/維基共享

英國陸軍已確定將升級挑戰者2型主力戰車,並於日前在「萊茵金屬暨英國航太陸地系統公司」(RBSL)位於英國東北部的工廠開工,打造挑戰者3型主力戰車,做為英國陸軍未來二十年的地面作戰骨幹。

這讓紛擾不斷的英國陸軍改革方案,暫時劃下句點,因為最早提出的計畫,曾考慮放棄主力戰車,全面封存挑戰者2型,而引起許多論戰。支持的一方認為,主力戰車早已無法在今日的戰場上發揮戰力,甚至難以生存,但反對的一方批評,缺乏主力戰車,只剩下輕型裝甲車與武裝攻擊直升機的英國陸軍將不堪一擊。

不過即使英國陸軍最後選擇保留主力戰車,現役的224輛挑戰者2型中,也只有148輛會升級為挑戰者3型,等於削減近三分之一。由於俄羅斯日前入侵烏克蘭,引發歐洲的緊張情勢,對於英國陸軍未來只剩下148輛主力戰車,是否有能力馳援歐陸,又成為討論的焦點。

另一方面,俄製主力戰車在烏克蘭戰場上表現不佳,不斷被反裝甲飛彈成功擊殺,許多遭攻擊的俄製主力戰車,甚至連砲塔都噴飛,厚重的裝甲難以保護車內乘員。主力戰車的必要性受到更大的質疑,削減重型裝甲部隊恐怕將成為世界各國未來考慮的方向。

挑戰者3型主力戰車規劃圖。 圖/取自英國陸軍網站
挑戰者3型主力戰車規劃圖。 圖/取自英國陸軍網站

不敵新武器的優勢?

主力戰車無用論會出現的遠因,在於戰車砲的攻擊能力,被武裝攻擊直升機與反裝甲飛彈所取代。過去只有大口徑的戰車砲,有辦法貫穿敵方主力戰車的厚重裝甲,造成各國競相發展主力戰車,以反制敵方的重型裝甲部隊。

然而,機動性更強的武裝攻擊直升機,與更便宜的反裝甲飛彈的出現,已可取代主力戰車的最主要功能,主力戰車早就不是地面部隊的必要裝備。再加上無人機興起,在近年來的幾場戰事中,都證明無人機是效率更佳的反裝甲武器,讓主力戰車在戰場上充滿天敵,已非壕溝戰時代的無敵兵器。

雖然主力戰車也不斷研發出新的科技,以因應新時代的挑戰,但仍受到許多先天限制。如此次升級的挑戰者3型,就打算淘汰舊型的線膛砲,改採萊茵金屬公司的L55A1滑膛砲。因為滑膛砲所發射的翼穩脫殼穿甲彈(APFSDS)目前仍無法被完全取代,是貫穿主力戰車厚重裝甲的首選武器。

只是120公釐口徑的戰車砲,雖然威力強大,功能卻極為單一,只能反制敵方的裝甲車,或提供步兵火力支援,昂貴又缺乏彈性。萬一履帶系統或感測儀器遭擊毀,就必需退出戰場,甚至需要拖救,對後勤更是極大的負擔。

為了反制戰場上越來越多的反裝甲武器,各國還發展出更新的防護科技,如複合式裝甲、反應裝甲與主動式防禦系統(APS)。挑戰者3型也預計使用新一代的模組化複合裝甲,與以色列製的戰利品主動式防禦系統(Trophy APS),以提高生存性。

不過,付出的代價是節節高升的單價與車重,升級148輛的總價高達13億美元,現役的挑戰者2型在安裝額外的作戰模組後,重量已達到75噸,未來挑戰者3型的重量,恐怕將進一步攀升。在一些未開發或開發中國家,道路與橋樑的強度可能難以負荷,將大幅限制挑戰者3型在這種環境下的行動能力。

改用加長炮管L55的豹2型A6戰車。 圖/維基共享
改用加長炮管L55的豹2型A6戰車。 圖/維基共享

作戰模式持續進化

挑戰者3型也會配備數位化資料鏈系統,能即時與戰區內的友軍單位交換戰場資訊,將主力戰車納入新時代的網路作戰概念中。但矛盾的是,網路作戰概念以速度取勝,利用輕型裝甲車或無人機來搜索敵方目標,快速傳遞給火力更為強大、攻擊範圍更遠的武裝攻擊直升機、戰機或砲兵,以進行火力打擊。

這種全新的作戰模式,已經歷過實戰考驗,也是英國陸軍認為不再需要主力戰車的關鍵原因。主力戰車的速度比不上輕型裝甲車、搜索距離比不上無人機,攻擊火力比不上武裝攻擊直升機、戰機或砲兵,在現代戰場的角色尷尬。

而除了英國陸軍削減主力戰車,另一個也有此打算的是使用M1A1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反恐戰爭結束後,美軍撤出阿富汗戰場,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重心轉移到西太平洋地區。在這種完全不同的作戰環境中,美國海軍陸戰隊計畫編成濱海作戰團(MLR),以適應由一連串島嶼所組成的第一島鏈。

擅長在大平原作戰的M1A1遭到削減,也就不令人意外了,取而代之的是無人機、多管火箭系統與機動型反艦飛彈。計畫由無人機提供更強大的偵蒐能力,多管火箭進行火力壓制,反艦飛彈則控制周邊海域。

仔細來看,英國陸軍與美國海軍陸戰隊削減主力戰車的數量,俄羅斯的主力戰車在烏克蘭表現不佳,其實原因各有一些不同。但就大方向來說,都顯示出在現代戰場上,主力戰車越來越難以擔任主要攻擊武器的角色,特別是反裝甲武器的性能日新月異,如果在戰術運用與協同作戰上出現問題,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在德國進行冬季演習的M1A1戰車。 圖/維基共享
在德國進行冬季演習的M1A1戰車。 圖/維基共享

國軍應審慎思考資源分配

這些國外的發展與實戰經驗,非常值得國軍思考,因為台灣過去也曾爭論過,是否應該採購新型的主力戰車,最後雖然決定採購108輛的M1A2T主力戰車,但將來主力戰車的數量,恐怕也會削減超過三分之一。新的M1A2T預計會在2024年至2026年間交付,將全部部署在北部地區。另外現役的部份M60A3 TTS主力戰車,將進行局部的性能升級,還將挑選一小部份車況較好的M60A3 TTS與CM-11展開延壽整備。

未來國軍地面部隊的主力戰車數量,有可能會從一千多輛削減到剩下六百輛左右。這一方面是因為可恃戰力專案精簡了五個機步營與一個戰車營,讓需要的主力戰車減少。另一方面也是順應潮流,調整主力戰車在地面部隊中的比重,將資源與人力釋放出來,以編成聯兵營的方式,朝向更輕、更快的機械化部隊發展。

但這樣的發展方向,最重要的是火力、機動力、聯合作戰能力,都必需要進一步提升,否則只是削減了主力戰車,卻沒有提升戰力。提升火力的關鍵,是武裝攻擊直升機與戰機的空中密接支援能力、無人機與反裝甲武器。

這已是老生常談了,軍方宣稱編成聯兵營以後,申請空中支援的流程已變快,但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情況來看,擁有豐富實戰經驗的俄軍在這方面都問題重重,說明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以國軍進行演習時的訓練模式與作戰想定來看,在實戰中的協調能力,不一定會比俄軍理想,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一名烏克蘭領土防衛軍成員拿著NLAW反裝甲武器。 圖/美聯社
一名烏克蘭領土防衛軍成員拿著NLAW反裝甲武器。 圖/美聯社

至於無人機的發展,國軍已經落後太多,嚴格來說至今都還不具備無人機攻擊能力。已服役的銳鳶無人機與最近採購的MQ-9B都沒有武裝,新型的騰雲無人機還未服役,劍翔無人機是反輻射專用,不會用於一般打擊任務,媒體報導的銳鳶二型與火紅雀則狀況未明。

唯一發展比較快的是反裝甲武器,近年來已採購了1700枚的車載拖式-2B RF飛彈,將用來替換舊型的線控拖式飛彈。另外還增購四百枚的新型標槍飛彈,加上之前擁有的舊型標槍飛彈,總數有九百多枚左右。只是以烏克蘭戰事的經驗來看,這樣的存量恐怕在開戰一周內,就會消耗殆盡。而國產的紅隼反裝甲火箭,威力略為不足,還在發展穿甲性能更佳的改良型,目前也只有憲兵、空軍、海巡署與海軍陸戰隊少量採購。

2017年空軍官校營區開放活動下午,停機坪靜態展示的中科院銳鳶無人機。 圖/維基共享
2017年空軍官校營區開放活動下午,停機坪靜態展示的中科院銳鳶無人機。 圖/維基共享

機動力與聯合作戰能力,更是國軍最弱的一環,雖然雲豹輪型裝甲車在陸續服役後,理論上將提升地面部隊的速度,但這需要良好的戰術配合,在這一方面陸軍的進步很緩慢。聯合作戰能力仰賴良好的指揮溝通,雖然台灣剛剛向美國採購「野戰資訊通信系統」,來強化地面部隊的通訊能力,卻不時傳出基層的主力戰車乘員,使用民用無線電來當成備用系統。

這種情況的危險性,在此次的烏克蘭戰爭中已表露無遺,使用民用通訊系統的俄軍單位,常被鎖定位置而遭到攻擊,高階將領更因此被狙殺。台灣所採購的M1A2T在這種情況下,是否能發揮數位化作戰能力,值得進一步觀察。

把握改革契機

整體來說,戰車在今天或許仍被許多國家視為地面作戰主力,但重要性無疑將逐步遞減。新時代的戰爭模式,已在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的衝突,與這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事中,揭開了序幕。國軍無疑也走向了改革之路,並從編制上開始著手,但許多配套的武器系統都還未到位,仍是有編無裝,新的作戰觀念也還未跟上腳步。

這是國軍在仿效歐美先進國家,調整部隊架構時,最應該注意的地方。舊型的主力戰車逐步退役,絕不是裝甲部隊的末日,相反的這是一個改革的契機,陸軍應該好好把握這個機會。

圖為美國出售給台灣的F16戰機起飛。 圖/法新社
圖為美國出售給台灣的F16戰機起飛。 圖/法新社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