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手段或政治考量:淺論島礁防禦作需想定與限制
日媒報導,中共擬將於8月演習時模擬奪取東沙群島,在台灣引發不小聲浪。作為南海主權爭端的主要聲索國,中共過去雖然曾經和越南、菲律賓等國發生大大小小的海上衝突,但是在戰機航程不足、無法提供空優掩護,又沒有鄰近備降場可供使用的狀況下,始終沒有大型水面艦隊常駐的企圖。
這個狀況即便在90年代後陸續購入和仿製俄系Su-27戰機依然未有改變,但在美濟礁跑道完成啟用後,共軍在南海地區的空優持續力便成周邊各國注目的焦點。
利用小島作為海空中轉基地的作法不是新鮮事,像是1982年福克蘭戰爭中,英軍以亞松森島作為中轉點,提供遠征艦隊亟需的油彈補給和進塢修理安全基地。即便是航艦打擊群戰力執世界牛耳的美軍,在三大洋上也都保有相當數量的海空前進基地,其中最著名的,首推中東反恐戰爭敲門磚的迪亞哥賈西亞(Diego Garcia)基地。
島嶼海空基地的軍事價值
島嶼海空基地最大的價值,就是在周遭沒有陸基跑道或是港口可供使用時,讓遠征艦隊或是戰機能夠獲得整補繼續執行任務,等同戰力延伸的跳板;和大型水面艦隊相較,島嶼基地最大的優勢在於作業「持續力」。
由於船艦在海上的行動會消耗大量燃料和補給物資,但是島嶼基地只要戰場經營良好,不僅能夠儲存足夠的戰備物資,而且還能在有適當防衛兵力下提供海空特遣隊執行任務。對有需要在遠離本國或是盟邦基地作業需求的國家而言,維持費用高昂且建軍時程超長的航艦戰力,維持島嶼海空基地對於有遠程海空兵力投射需要的國家來說,便成誘人選項。
此外,再加上島嶼的實質佔領在國際法的主權聲索上本就屬於有利條件,因此世界各地戰略航道或海峽周邊的島嶼主權爭執,與其說是特例,倒不如說是穩定的常態。
雖然島礁或島嶼基地能夠提供遠程軍力投射的支點,但就軍事角度而言,都需要有「完整防禦能力」才能夠發揮作用。防禦能力並非只有灘岸防禦和戰場經營,而是必須維持海空行動自由和再補給能力,否則一旦進入交戰就會陷入孤立狀態。
根據戰史教訓,陷入孤立的島嶼基地形同圍城,除非有海空馳援重新恢復以島礁基地為支點的對外打擊能量,否則敵軍大可以繞過已經喪失影響力的島嶼基地。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跳島戰略已證明,缺乏自給自足能力的小型前線島礁基地,在喪失海空掩護下會有什麼下場。
即便位於關鍵水道要衝,島礁基地在沒有海空力量支援下能發揮的打擊火力相對有限。雖然現代反艦或防空飛彈射程不斷延伸,但對沒有地勢天險可供依托,也無多餘空間縱深用於機動疏散的島礁而言,這些需要大量後勤補保和指管通情監偵支援,才能發揮原先設計想定功能的武器,頂多只能在衝突初期發揮部分效果,而在後勤補保無以為繼的狀況下,島礁基地的精確導引武器續戰能力令人存疑。
當然,如果防守方能夠持續提供一定程度的指管通情監偵支援的話,地處要衝的島礁基地在耗盡彈藥之前,還是能夠發揮對敵襲擾和反封鎖的能力。特別是在短時間的局部高強度衝突中,由於實際交戰時間相對較短,還是有機會發揮功效,只是代價會非常之高。
島礁作戰能力評估
南海島礁對在南海動作頻繁的共軍來說,有其不得以而為之的戰術意涵。畢竟在航艦戰鬥群仍處於初期戰力形成階段,而現有機種即便配合有限空中加油能量,也無法在南海目標區維持長時間戰鬥空巡警戒的處境下,島礁跑道的存在對共軍有著難以取代的戰術價值。
此外,在南海周邊國家不斷強化海空戰力同時,必須遠道而來的共軍戰機在面對擁有航程和雷達偵測優勢的其他國家戰機,不像在台海能夠坐擁數量和性能的雙重優勢。
理論上,共軍航艦戰鬥群若能兼程南下,配合原有部署在南方邊境的陸基戰機也能提供南海衝突的足夠支援。但一方面,陸基戰機受到前述作戰半徑限制問題,再者以共軍航艦大小來看,顯然難以比照美軍超級航艦長時間維持足夠在空機實施戰鬥空巡(CAP)。目前共軍初步戰力形成僅有一艘航艦,這代表只要在作戰行動中出了差錯,損失將會比想像中還要來的巨大;其所損失的不只是硬體,更包括好不易培養的航艦作業人員和軍士官。
特別是,在南海這種水文環境複雜的半封閉海域中,航艦原本的長程打擊優勢難以發揮。就算在相對安全的外圍海域巡弋,也必須考慮遭到以近岸水文環境為掩護的靜音柴電潛艦,或甚至是核子動力攻擊潛艦伏擊。對反潛能力相對弱勢的中共海軍來說,能否建立有效的反潛屏衛圈仍有待考量。相較下,在南海島礁強行建立跑道就成相對安全的選項之一。
從地理條件限制來看,目前南海島礁跑道最大的問題在地勤作業能力非常有限。就算以目前面積最大的東沙島來看,光是容納衛戍部隊所需的基礎設施和作戰用的防衛工事就已捉襟見肘,如果再加上航空油庫、機坪和彈藥庫等相關地勤設施的話,不僅可用面積大幅縮減,更重要的是,在無法建立工事掩護又沒有艦隊提供周邊掩護屏衛下,在衝突發生的第一時間恐遭全數摧毀、喪失作戰能力。
同樣的狀況也適用中共目前興建的島礁跑道,未來就算作為備降場使用,也無法提供大量戰機起降作業。而且考量到油彈儲量的限制後,實際的起降架次還得再打上好幾折。
事實上,現代精確導引彈藥的儲放不像過去的鐵殼炸彈或機砲彈藥可以遷就環境,在高溫潮濕又充滿海洋鹽分的大氣中,如果沒有適當環控儲藏設施很快就會出狀況。即便是強調前線野戰作業導向的俄系武器也不太可能打破物理定律。換言之,如果島礁跑道要支撐出擊架次作業,就需要更大的面積才有辦法辦到。
以現在的工程技術來說,填海增加島礁面積也是一種解決方式,但此種作為顯然會令南海衝突更為升溫。而且強化島礁跑道功能的代價,就是需要配置更多的常駐防衛兵力,不然在鞭長莫及的狀況下,島礁前進基地很容易被如艦砲射擊之類的低科技攻擊手段癱瘓。
除此,受限於環境條件限制,島礁基地的建築物總重量必須加以控制,不然填海而成的陸地會有下沉速度過快難以控制的問題。這也讓強化島礁整體作戰能力的作為變成一把雙面刃。
中方佔地,強化南海主權聲索現實基礎
撇開國際法上對於島礁主權聲索認定效益不看,中共在南海佔地就是兼具象徵和實質意義。除了能夠主張實質存在和有效控制之外,在軍事上也能夠增加彈性手段。
雖然島礁跑道的生存性完全仰賴於海空力量的支援,且在第一時間易遭不對稱手段摧毀。但另方面,只要能夠維持島礁跑道的存續,那麼在包括定期偵巡之類的準軍事行動中就佔有極大優勢。而這類準軍事行動往往是政治目的的加壓手段,讓中共更能夠達成其所望之戰略目標。
美濟礁跑道的完成,還代表中共得以逐步強化空中運輸能量,除了在承平時期降低人員換防所需時間和提供醫療後送之外,在情勢升高時,也能夠滿足快速增援和緊急運補需求,這對於未來以島礁為基點對外投射武力或是自衛戰鬥想定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從客觀角度來看,在南海建立並維持島礁跑道的人力物力都非常巨大,而即便投入大量資源,若無法在現地維持常駐海空力量的話,島礁跑道恐難以在狀況升高時仍能發揮作需想定效果。這也是目前我方在東沙島戰備維持上所面對的相同問題。
如果包括越南和印尼在內的南海鄰近國家持續戮力加強軍備的話,要在軍事上取得相對優勢就必須考量長程投射的損耗。特別是在美方態度日益明確的情況下,在南海維持島礁跑道的實際戰術價值是否名實相符,顯然需要重新審視。
以目前實際介入南海衝突的程度來看,中共在南海建立島礁跑道的作為顯然已經不只限於軍事考量,而是參雜了諸多政治考量。換言之,島礁跑道雖然是有強烈的軍事意涵,但是除非兵戎相見,否則代表中共影響力實質增加的程度可能更加強烈。
雖然島礁跑道在正規海空衝突中的表現未必盡如人意,但如從扼控南海航運的來看,擁有完整海空作業能量的島礁跑道據點,將能夠有效備增中共在南海執行海上攔檢的監控能力。尤其在配合中共海巡單位的重武裝巡邏艦和固定翼巡邏機之後,中共或許有能力以島礁跑道為中心,持續極大化存在宣示,進而強化對於主權聲索的現實基礎。
從此角度來看,持續投資填海造陸的作法就變得更具價值,因為如果能夠對南海航道產生實質管轄能力,除了確保日益重要的海上能源輸入生命線外,對東北亞其他國家而言也將形成無形壓力。
因此,南海島礁跑道深層而言不只是軍事需求,而是政治和國家戰略層面的考量。而此種作為目前最明顯的影響之一,就是讓美國的東北亞盟邦對於南海的介入意願大幅提升,而遠東地區美軍對於南海的關注程度也逐步增加。
國軍兵力投射限制,東沙島形勢險峻
對我台澎金馬作戰責任區而言,中共在南海強化島礁跑道的軍事性立即威脅相對較低,但是對於號稱南疆鎖鑰的東沙島來說,中共的作為就變成非常棘手的隱患。
純就戰力而言,未來共軍島礁跑道在戰場經營完成後,勢必對南海形成明顯壓力,而東沙島目前在沒有海空戰力巡弋,周邊國家也都難稱友善的狀況下,所面對的局勢必然更加嚴峻;尤其兩岸關係暗潮洶湧,不論採取何種作為都可能動輒得咎。
以目前國軍的海空戰力來看,雖然理論上能夠飛抵東沙周邊空域,但是已經逼近作戰半徑極限,沒有多餘留空時間。海軍從左營出港後最快也需要一天以上的時間才能抵達,而如果是航速較慢的運輸艦的話時間還會拉的更長。
另外,加上過去將島上陸戰隊撤除換成海巡人員,正規軍力跟準軍事軍力的戰力及抗壓力還是有差距,東沙島上的戰場經營雖然持續進行,但是受限於島礁地形的先天限制,面對突發性武裝衝突的脆弱性仍舊無法避免。中共島礁面臨的問題其實也就是東沙島的作需限制,而且因為我方海空兵力投射能量限制,狀況其實更加險惡。
南海在過去已發生過多起紀錄在案的小型武裝衝突,而更多未曾留下紀錄的小型交火恐怕只會更多。在中共毫不掩飾其對南海主權高度興趣的狀況下,中華民國的領有島礁在未來可預見的南海武裝衝突中,勢必成為無法被忽視的焦點之一。
而在美中對南海的重視程度加劇下,檯面下的角力只會越來越激烈。我國軍方在日趨捉襟見肘的戰力現況下,如何兼顧海峽當面的戰備需求和南海快速增援需求,恐怕需要從戰略層面重新檢視我方在南海爭端中所應取捨之處,避免顧此失彼,損及所剩無幾的國家戰略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