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的英雄還是撒旦?Aaron Stern——美國電影分級制背後的爭議推手 | 翁煌德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好萊塢的英雄還是撒旦?Aaron Stern——美國電影分級制背後的爭議推手

1970年代現象級的恐怖經典《大法師》,電影送交分級時,就連片商與導演都認為應該會被評為X級(17歲以下不得觀看);結果艾倫.史鄧(Aaron Stern)破例准許該片不必剪輯就能取得R級(17歲以下須由家長或監護人陪同)。此片後來成為美國一代人的集體回憶,以及部分人的驚嚇陰影。 圖/電影《大法師》劇照
1970年代現象級的恐怖經典《大法師》,電影送交分級時,就連片商與導演都認為應該會被評為X級(17歲以下不得觀看);結果艾倫.史鄧(Aaron Stern)破例准許該片不必剪輯就能取得R級(17歲以下須由家長或監護人陪同)。此片後來成為美國一代人的集體回憶,以及部分人的驚嚇陰影。 圖/電影《大法師》劇照

在1970年代初,對於美國人而言,有些人認為他是重振美國電影的英雄,也有另一部分的人指控,他是摧毀好萊塢的撒旦。

艾倫.史鄧(Aaron Stern)辭世的消息是在日前才傳出。4月逝世的史鄧,享耆壽96歲。他在1970年代是好萊塢電影評級委員會(MPAA)的核心委員,也曾擔任三年的主席。在當時,美國電影協會主席傑克.瓦倫蒂(Jack Valenti)取消了自1930年以來籠罩好萊塢電影製作的「海斯法典」(Hays code)1,認為與其限制美國電影人什麼電影能拍、不能拍,不如採取「自願性電影分級制」,讓任何題材的電影都能適得其所。而艾倫.史鄧便是他手下的愛將。

艾倫.史鄧(圖中)在1970年代是好萊塢電影評級委員會(MPAA)的核心委員,也曾擔任三年的主席。有人認為,史鄧因掌握了電影分級的大權,從而影響了七零年代往後美國電影的樣貌。 圖/MPAA電影評級畫面截圖、Robertson Scholars Program
艾倫.史鄧(圖中)在1970年代是好萊塢電影評級委員會(MPAA)的核心委員,也曾擔任三年的主席。有人認為,史鄧因掌握了電影分級的大權,從而影響了七零年代往後美國電影的樣貌。 圖/MPAA電影評級畫面截圖、Robertson Scholars Program

七零年代「美國電影分級制」的推手

艾倫.史鄧原本跟電影業沒有任何關係,他是一個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的精神科醫師,總是給人一種老練而周到的親和印象。在瓦倫蒂的邀請之下,他果決地將管理分級制度的職責一肩扛起,真的相信自己的工作能帶給社會正面的回饋。他曾強調,分級制度不是為了迫害電影,反而促使電影發展更健全,並且給予家長一個全面的觀影指南。

在1972年時,美國電影分級主要分為四種,分別是G(老少咸宜)、PG(17歲以下建議家長陪同,可能不適合十歲以下的孩子)、R級(17歲以下須由家長或監護人陪同)和X(17歲以下不得觀看)。艾倫.史鄧不僅落實分級制度(尤其確立了PG級的定義),也會事前提供觀影者一部片的「暴力場面、粗話、性場面」次數統計。不甘只是作為藏鏡人的史鄧,不僅在幕後推動分級,也經常受訪推廣分級制度對美國社會的良善影響。

但顯然不是所有人都這麼認為。在當時,許多自由派美國人——尤其是年輕世代——主張不該有任何分級制度,即便超過五成的主流民意認為分級制度真的有所助益。事實上,危險之處在於,當分級制度上路之後,也意味著史鄧與他麾下的委員會掌握了某種權力,當他們認定一部電影是X級,便意味著全美國可能50%的戲院將不願放映這部電影,超過30個城市的媒體也不會報導相關資訊。

為了達到審查標準,許多電影工作者因此被迫在史鄧的指示下對影片進行刪減,而史鄧也樂於此道。但問題是,什麼樣的電影可以被列為R級、什麼樣的電影該列為X級,其實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衡量基準,標準掌握在史鄧手上。雖然他自認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但他與教會關係過從甚密,同時本身對同性戀研究的見解,也影響了他的判斷。

什麼樣的電影可以被列為R級、什麼樣的電影該列為X級,其實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衡量基準,標準掌握在史鄧手上。圖為美國1970年代,被評為X級的三部知名電影。 圖/電影《深喉嚨》、《I want you!》、《Flesh Gordon》海報
什麼樣的電影可以被列為R級、什麼樣的電影該列為X級,其實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衡量基準,標準掌握在史鄧手上。圖為美國1970年代,被評為X級的三部知名電影。 圖/電影《深喉嚨》、《I want you!》、《Flesh Gordon》海報

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的兩大「禁片」經典作品——《發條橘子》原本被評級為X,後來微調刪減30秒的性暴力畫面後,才拿到R級並於1972在美國上映;1980年上映的《鬼店》當時則是拿到R級。 圖/電影《發條橘子》、《鬼店》海報
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的兩大「禁片」經典作品——《發條橘子》原本被評級為X,後來微調刪減30秒的性暴力畫面後,才拿到R級並於1972在美國上映;1980年上映的《鬼店》當時則是拿到R級。 圖/電影《發條橘子》、《鬼店》海報

手握電影場面的生殺大權

在1971年接受的一次廣播採訪中,史鄧說明了他對《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 1969)評級的看法(在1969年至1970年間,他是委員會的顧問),他說:

這對一個成年人來說沒問題,如果你選擇同性戀生活,那很好。但在你做出這個選擇前,你應該了解同性戀所代表的意義。

言下之意,史鄧認為同性戀是一種選擇,也暗示了觀眾可能會因為觀賞此片而成為同性戀。在上任評級委員會之前,史鄧博士的主要研究領域是自戀(narcissism),他曾指出同性戀者全是自戀者,他們選擇成為同性戀是因為他們只能愛跟自己一樣的人,而這個選擇是源於恐懼,通常是因為他們與異性相處不順暢所致。為了避免《午夜牛郎》導致美國同性戀激增,史鄧力主將該片評為X級,但當時製作此片的聯藝公司也深知電影本來就不是大眾口味,反而以此作為賣點,得到更多矚目。

但不是每部電影都能承受市場因分級制度而縮小的風險,山姆.畢京柏(Sam Peckinpah)的《Straw Dogs》(1971)最初被評為X級,為了符合R評級,就被迫刪減了一場強暴戲碼。不過性愛戲並不意味著一定會被評為X級,只要不是把性愛描寫得太愉悅與享受的戲,都有機會過關。而男性的性器官如果出現肯定是X級,但女性的裸露卻有機會評為R級。提到大麻,也是一律X級。

在委員會裡,你可能會看見七位超過50歲、中產階級的保守白人拿著紙筆,寫上他們希望刪減的特定場面與理由,並給上修改建議。如此場面著實令好萊塢電影人感到無所適從。片商由於擔心拍了之後片子上不了,索性在劇本階段就送交好萊塢電影評級委員會,請求給予建議(但這更像是一種變相的審查)。1970年十月,九部送交的劇本,有六部被評為X級,委員會也附上了修改的建議回覆。其中,《外科醫生》(M*A*S*H, 1970)原本也被威脅將列為X級,只不過是因為片中出現對宗教的嘲弄。

《午夜牛郎》是史上第一部被評級為X級,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該片一開始其實是被MPAA評級為R,但因為同志情節等場面,最終首映時仍被定為X級,直到奧斯卡獲獎後才「解禁」。 圖/電影《午夜牛仔》海報、IMDb
《午夜牛郎》是史上第一部被評級為X級,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該片一開始其實是被MPAA評級為R,但因為同志情節等場面,最終首映時仍被定為X級,直到奧斯卡獲獎後才「解禁」。 圖/電影《午夜牛仔》海報、IMDb

英雄還是撒旦?

艾倫.史鄧在1971年六月正式上任,他猶如分級制度的大使一般,頻頻躍上公眾視野,在脫口秀上與影評人雷克斯.里德(Rex Reed)與喜劇名家梅爾.布魯克斯(Mel Brooks)唇槍舌戰。雖然口口聲聲說自己的所作所為是為了保護孩子、保護電影,但在其主導之下,反而使得美國電影製作更趨保守,許多電影不是拍了被刪,而是壓根在劇本階段就被審查而沒拍。到最後,連保守派美國人都有所微詞,因為艾倫.史鄧實在有些過於享受「仲裁者」的地位,行事開始越來越魯莽。

當《大法師》(The Exorcist, 1973)送交分級的時候,華納公司與導演威廉.弗萊德金(William Friedkin)已經做好心理準備,電影要被評為X級,結果艾倫.史鄧親自致電弗萊德金,向他說有鑒於他個人非常喜歡這部電影,也認為該片「非常重要」,所以他決定破例准許該片不必剪輯就能取得R級。

結果成千上萬美國人帶著孩子進場,看到被邪靈附身的琳達.布萊爾(Linda Blair)拿著十字架自慰的畫面,創造了票房佳績,但也造成了不少美國孩童的心靈創傷,至少有四起因為觀賞本片而精神病發的案例傳出。換句話說,《大法師》之所以有機會成為時代下的恐怖經典、一整個世代美國人的集體回憶,正是出於艾倫.史鄧個人的評級「私心」。但也有另一個說法是,華納花費在該片的成本太高,對委員會多少產生了一些壓力(只差沒有直接指控史鄧有收受任何好處)。

艾倫.史鄧引發的爭議從來沒少過,早在1972年四月,兩位被派進去委員會當年輕人意見代表的史蒂芬.法柏(Stephen Farber)與艾絲黛兒.沙加斯(Estelle Changas)便曾投書《紐約時報》指控艾倫.史鄧。他們揭露了被迫「閹割」的電影清單,包括《五百年後》(THX-1138, 1971)、《The Last Movie》(1971) 等,認為有些電影之所以最後在節奏表現上不盡人意,不是導演問題,而是委員會所致。

但與此同時,卻也有電影人肯定史鄧的貢獻,其中護航之聲令人驚訝地來自山姆.畢京柏等作品被刪減的導演。不過在爭議聲之下,史鄧最終還是在1974年下台,轉進哥倫比亞影業任職。此後他也成為了一些導演的私人分級顧問,例如他曾為出現同志情節的威廉.弗萊德金新作《虎口巡航》(Cruising, 1980)擔任顧問,為該片爭取到了R級。

之後史鄧轉赴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任教,並曾擔任老虎管理公司的對沖基金首席營運長,也曾出版一本關於自戀的專書《我:自我陶醉的美國人》(I: Self-euphoric Americans, 1979)。當被問到過去執掌大權的爭議經歷,史鄧無奈地說:

你不可能坐擁這個位置還能被喜愛。

1981年,當時力推他上任的瓦倫蒂向美國公眾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他說:「我錯在不該提拔一個精神科醫師來為電影分級進行評估。」史鄧聽聞之後,表示不予置評。

1973美國田納西州一家電影院外,民眾大排長龍等著進電影院觀看《大法師》。電影的部分驚駭畫面,創造了票房佳績,也造成了不少美國孩童的心靈創傷,至少有四起因為觀賞本片而精神病發的案例傳出。 圖/flickr@monstersforsale
1973美國田納西州一家電影院外,民眾大排長龍等著進電影院觀看《大法師》。電影的部分驚駭畫面,創造了票房佳績,也造成了不少美國孩童的心靈創傷,至少有四起因為觀賞本片而精神病發的案例傳出。 圖/flickr@monstersforsale

「不是每個人都滿意」

1984年,介於R級跟PG級之間的PG-13級導入。1990年,由於X級已經被視為「情色電影」的代名詞,遭致X級的藝術電影被邊緣化。美國電影協會遂宣布X級走入歷史,取而代之的是更中性的NC-17級。現在美國電影分級制度便維持:G、PG、PG-13、R、NC-17五個分級。

直到現在艾倫.史鄧仍然備受爭議。一方面,比起1970年代初期,現代人普遍都接受電影分級的觀念,認為確實需要給觀眾一個適切的指南。當時他在電視上大聲疾呼分級之必要,卻經常遭受自由派的惡毒嘲諷,以現在眼光看來,這些批評或許並不公允。對照目前中國市場,許多電影人反而在呼籲政府能夠落實分級制度,因為沒有分級制度,便意味著創作必須有所限制,以確保所有電影孩童都能欣賞。

但在當時評級制度尚未落實清楚的時代,艾倫.史鄧是否濫用其職權,甚至導入不合時宜的價值觀來評判電影,從而影響了當時美國電影的樣貌,也是他至今遭受非議的主因。

2021年4月13日,艾倫.史鄧在紐約曼哈頓過世,《紐約時報》的開頭亦因而給予了他一個模糊不清的論定——

他是一個來自紐約的精神科醫師,在好萊塢協助制定關於情色與暴力電影場面的守則。但對此,不是每個人都滿意(Not everyone was pleased.)。

史鄧是否濫用其職權,甚至導入不合時宜的價值觀來評判電影?對於史鄧的分級守則——「不是每個人都滿意。」  圖/電影《發條橘子》劇照
史鄧是否濫用其職權,甚至導入不合時宜的價值觀來評判電影?對於史鄧的分級守則——「不是每個人都滿意。」 圖/電影《發條橘子》劇照

參考資料

  • 共和黨人威爾.海斯(Will Harrison Hays)在接任美國電影協會(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M.P.A.A.)負責人後,於1930 年推行「電影製作規範」(Motion Picture Production Code),又稱「海斯法典」(Hays code)。內容要求電影不得有直接或間接的裸露場面、跨種族戀愛、非法藥物交易、嘲弄神職人員等情節。該守則對美國電影影響甚鉅,直到1960年代時代日趨開放,好萊塢方才屏棄該製作守則。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