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之始,帝國之終:《末代皇帝》裡溥儀與紫禁城的「家國意象」 | 吳思恩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權力之始,帝國之終:《末代皇帝》裡溥儀與紫禁城的「家國意象」

《末代皇帝》劇照。 圖/IMDb
《末代皇帝》劇照。 圖/IMDb

我特別喜愛那些將歷史人物再度「人化」的作品,不論是遺臭萬年的罪人、後世歌頌的偉人,還是悠遠帝國的君主,時代越久遠,神話色彩越濃厚。大清帝國的最後一任君主溥儀,僅僅是上個世紀的人而已,但他身上代表的歷史宿命,使得人們和他之間隔著尷尬的距離。市面上流傳著他的自傳,人們對他甚為熟悉,卻又因為他曾經的皇帝身份而感到有些困惑。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是影史第一部進入北京紫禁城拍攝的西方電影,導演柏納度・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也確實善用了紫禁城的君權與封建象徵。溥儀年幼的身軀被諾大的皇城包覆,紫禁城如同海嘯裡的一塊浮木,支撐著所有活在舊時代的人們。這樣的荒涼與無力感充斥全片,但也在歷史長河中掀起一片波濤。

溥儀漫漫的一生即是清末、民國與文革時期中國的寫照,他一生都是身不由己的,死後依舊會被永遠記得,被評價、被考證,甚至在生前就被質疑,如片尾管理員的孩子帶著稚氣地要他證明:紫禁城曾是他的家。

《末代皇帝》劇照。 圖/IMDb
《末代皇帝》劇照。 圖/IMDb

《末代皇帝》劇照。 圖/IMDb
《末代皇帝》劇照。 圖/IMDb

權力之始,帝國之終

本片開頭落於1950年,溥儀被蘇俄遣送回國,成了戰犯,全片就在他動盪的回憶與今日的落魄中交叉展開。溥儀三歲登基,在還沒理解何謂「權力」之前,他已經成了全中國最有權力的人,但當他年紀稍長,明白自己皇帝的身份之後,遇上的卻是不再一樣的世界。

溥儀一生登基三次,即位、遜位、復辟、成為滿洲國傀儡。在這個紛亂的世界,皇帝的位置如同玩物般不斷易手、轉讓,而溥儀不斷地被時局推向前。在片中,溥儀看似有選擇權,選擇前往東北或選擇與日本合作,但他的心中是否真的還有「皇帝夢」?

由滿族人撐起的華夏方舟

在經歷將近400年與漢族的融合後,來自滿州的愛新覺羅氏終究承接了「中華民族」的使命。這個使命在歷史上可能壓迫他族,可能一統天下,也可能蒙蔽自己未跟上世界脈動的眼睛。

溥儀崇尚西方,但他依舊在登基時穿上了傳統服裝。無法改變的是來自西方的眼鏡和已經剪短的頭髮,新舊時代的衝突、各方勢力及價值觀的拔河在溥儀身上一覽無遺。他承接了先祖的血液,或許也依舊視中國為「家業」,而東北是他再起的根據地。

外族統治下的中國究竟算不算亡國?中國曾是蒙古人與滿族人的殖民地,這兩個王朝是否屬於中國的朝代,都取決於選擇何種視角的史觀。而滿洲國時期,或許是溥儀一生中最為接近民族國家樣貌的時間。沒了首都北京、沒了皇城紫禁城,溥儀卸下了漢族與其他民族的擔子後,卻成了日本的魁儡,依舊無法成為真正的王。

《末代皇帝》劇照。 圖/IMDb
《末代皇帝》劇照。 圖/IMDb

《末代皇帝》劇照。 圖/甲上娛樂
《末代皇帝》劇照。 圖/甲上娛樂

帝王不許割捨的使命與宿命

再將目光轉回他的家——紫禁城。作為帝國的最後一任君主,他沒有被處死,但卻連要待在原地還是遠離家鄉,都不能自己決定。城外的戲不知道已演到哪一齣了,城內只剩空蕩的戲園子,演員卻還待在舞台上不走。

從外人的眼光看來,聖旨不出紫禁城,統治不及東城區,當這個皇帝究竟還有什麼意思?將這塊朽木高高供奉著的,除了溥儀,還有他身旁的臣子與下人。他們在城內做夢,未曾反抗帝王的命令,這一生他們只為他而活,而帝王則必須為了國家而活。年幼的溥儀讓臣子們追著跑,少年的溥儀則需拖著他們繼續走下去。

當我看著溥儀在皇城內讓臣子追著跑時,心想:「一個皇帝怎麼毫無半點威嚴?」但卻又震驚於自己的想法。幾分鐘前,我還在惋惜這個孩子這麼小,就必須坐在比自己還大的龍椅上;幾分鐘後,我已經接受了他的皇帝身份,因為這是時代的道路,不可逆,也沒有選擇的餘地。

錯誤的政策還未導致問題,也尚未有衰敗的氛圍籠罩,因而「改革」很難由一個處於盛世的元首推行。但物極必反,器滿則傾,最盛之際也是轉衰之時,而後世的元首們則需承擔一切。

溥儀的改革也可以說是被迫的,他崇尚西方,但若非當時的中國已腐敗至此,不一定要將外來的價值觀完全套上。他以為的新時代,在共產黨領導中國後,又成了舊時代。他是紫禁城內走在最前頭的人,卻也是被時代狠狠拋在腦後的人。

守不住的紫禁城,守不住的家

紫禁城依舊聳立著,卻已然破敗,而他的家庭也逐漸崩解。溥儀一生有五任妻子,本片聚焦於在1922年與溥儀成婚的皇后婉容與淑妃文繡,她們對比的是光緒帝留下來的太妃們。

首先,光是妻妾數量上就與光緒皇帝有很大的差別,而婉容選擇以新時代的方式與溥儀相處,更讓人看見一個少女擔任皇后的堅毅。可惜如此新潮的女子卻步上先人的後塵,沉迷於鴉片,甚至因日本人的暴行發瘋;淑妃則因新時代無法作為溥儀唯一的妻子而選擇離婚。不論是紫禁城,還是溥儀的家室,都因為無法抵擋的新時代而破碎。

巨大的紫禁城不過是全中國的一小部分,這裡與世隔絕,人們努力過著上一個時代的生活。這一個小區域如同革命前的租界,如同革命後的軍閥,不同的是,這裡的人們沒有自由。

《末代皇帝》劇照。 圖/IMDb
《末代皇帝》劇照。 圖/IMDb

《末代皇帝》幕後照。 圖/IMDb
《末代皇帝》幕後照。 圖/IMDb

從改革開放到中國崛起

直至今日,昔日中國雖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紫禁城依舊被視作中國天朝思想的表徵。三年前,川普成為第一個在紫禁城被款待晚宴的外國領袖,有人將它視為中美關係的邁進,卻也有人說這代表的是中國朝貢體系的野心再現。

這座建築對於中國人本身有著歷史矛盾,對於外國人更有數不清的恩怨情仇,而《末代皇帝》作為影史第一部進入紫禁城拍攝的西方電影,又有什麼含義?改革開放的中國亟欲與世界交往,五千年的歷史即便並非全然輝煌,卻是吸引西方人最好的資產。本片導演的左派立場也符合共產黨偏好的形象,在片中溥儀被改造為良好公民的安排,以及英語發音對外國觀眾的親近性等等,種種元素都成就了這部電影在經典之餘的另一個歷史形象。

小結

這是我第一次看《末代皇帝》,我卻驚訝的發現,我腦海中的溥儀形象原來一直是尊龍的扮相,而非溥儀本人的模樣。尊龍的演繹將一個廢帝的心境轉換無限放大,比起課本上的文字更為扎心。坂本龍一的配樂更是烘托了整部電影的氣氛,不論是登基時的磅礴,或是被深鎖紫禁城的悲淒,都在管弦樂曲折帶點低沉的迴圈中鑽進我的心裡。

時代巨輪輾出的悲劇污痕,在溥儀死後依然尚未平復,那一個「末代」距離我們太近,這一個天子太過像「人」。

《末代皇帝》導演貝托魯奇。 圖/IMDb
《末代皇帝》導演貝托魯奇。 圖/IMDb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