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捐HFNC,但誰來操作?醫療人力不足的當務之急 | 廖郁雯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藝人捐HFNC,但誰來操作?醫療人力不足的當務之急

醫護人員等待接種疫苗。 圖/法新社
醫護人員等待接種疫苗。 圖/法新社

新冠肺炎本土病例爆發至今即將邁入第二個月,許多醫院陸續將非感染科病房改建為負壓隔離病房,指揮中心甚至祭出強力手段,將「收治確診病患數量」列為評鑑指標,各醫院若未達標就撤銷醫學中心資格。

而近日報載五月天、小S、張鈞甯等藝人群起捐贈醫療器材、物資到各大醫院,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6月13日女星賈永婕向演藝圈、企業界募資近9,000萬台幣,購置近300台的高流量氧氣鼻導管全配系統(HFNC)送到各大醫院,此舉更引起總統蔡英文在臉書一併公布指揮中心採購數量達500台,並向企業與民間團體致謝。

過往社會發生重大事件,包含921大地震、八仙塵爆、高雄氣爆等人為及天然災害,明星歌手、企業大老幾乎都會大手筆贊助前線人員,希望可以提供幫助,社會大眾也多報以熱烈掌聲及給予高度評價。然而,這樣應急、臨時性的捐助,其實更凸顯了長期以來制度缺漏的狀況。

以本次熱門的高流量氧氣鼻導管全配系統(HFNC)為例,一台單價27萬元的HFNC是近五年來在呼吸治療領域上開始被廣泛使用的醫療器材,本次COVID-19疫情,主要用於輕症患者。過去這一個月,每日確診病患動輒暴增兩三百名、各大醫院忙於改建病房、完善通風設備的同時,各式呼吸器及硬體設備的需求也隨之增加。比起私立醫院,許多公立醫院要動用預算購置,更須經過相當繁複的程序,也因此,當民間與企業捐贈大量機台時,就如同一場「及時雨」。

面對疫情,呼吸治療師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攝於加拿大。 圖/法新社
面對疫情,呼吸治療師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攝於加拿大。 圖/法新社

有設備很重要,有懂設備的「人」更重要

病患送來了、病房建好了、機器到位了,可惜的是,設備機器不會自己長腳安裝到病患身上,操作機器的專業人力在哪裡?在多數的醫院中,護理師與呼吸治療師負擔絕大多數的責任,他們將各式各樣的醫療器材依據不同的病症設置相關參數後,安裝、連接到病人體內。

過去20年,由於疾病的複雜度增加、醫學的發展越來越精細化,各大醫院都聘有「呼吸治療師」(Respiratory therapist,簡稱RT)來進行機械通氣治療、呼吸功能改善治療。他們大學在學時專門學習各式胸腔科疾病,並操作、設置、調整、測試各種廠牌與不同類型的呼吸器。當護理師聽到機器發出警示聲、遇到呼吸器操作上的問題時,第一個急call、請教的對象就是呼吸治療師。

這兩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呼吸治療師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過往的醫院並沒有大量的呼吸照護業務,因此醫院的人力配置上也不會特別擴編或增聘呼吸治療師。以臺大醫院企業工會去年12月發布的調查結果為例,台大醫院總院東、西址及兒童醫療大樓,總人力配置為36人,平日大夜班時,竟然只有兩個呼吸治療師負責監督、管理三棟大樓的所有呼吸器。在中部某醫學中心大夜班的人力配置,也是一名呼吸治療師要負責30台呼吸器的正常運作與維護。

兩週前(5月29日),一群來自北市聯醫仁愛院區專責病房的內科醫師們,向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發出求救訊號,表示該院重症病人已經爆量,65床的確診患者中,有24名嚴重到必須裝置呼吸器才能維持生命,然而他們只有8名護理師有足夠的呼吸器照顧經驗。對於當時的醫護人員來說,給他們再多的呼吸器都不足以減緩壓力,因為操作呼吸器是需要許多時間和課程訓練的。

狂惡的病毒之下,治療過程牽涉人命,輕症惡化迅雷不及掩耳,從外科病房、開刀房、門診調動支援的護理人力並沒有太多感染科、呼吸器照護的經驗,因此,當務之急是將重症患者轉到其他醫學中心。

治標也要治本:從現在開始,重視專業人力的養成及留任

今年1月,部立桃園醫院院內感染風暴持續擴大時,有報導指出去年醫護人員的防疫津貼遲遲未發放,農曆年前(2月5日),臺大醫院企業工會更是爆料該院呼吸治療師照護重症患者的津貼與獎勵金完全沒有撥款。5月22日,臺灣護理產業工會發布聲明強調,高品質的醫療照護需有穩定人力投入,但護理產業卻長年面臨執業率不到六成的窘境,另有研究顯示,有近五成的臨床護理人員對待遇不滿意,其中七成更有離職意念。

5月31日,雙和醫院有三名護理師被確診患者持刀攻擊,其中一名韌帶被砍斷、三者傷勢皆十分嚴重。這一個月內,好幾間醫院都傳出醫療暴力事件,也有越來越多醫護人員因照護病患而不幸感染新冠肺炎。然而,相關的「職業病認定參考指引」自去年大流行至今卻尚未訂定,許多醫院不願承認有院內感染,堅持確診醫護是因社區傳播所致,這樣的狀況將造成染疫的醫護難以申請公傷病假、進行復工評估與職能復健,也不利請領職災醫療及傷病給付。

醫療產業中,最珍貴的資產就是有能力、有經驗且願意付出的人力,執業環境的改善、勞動條件的提升、提供與專業相稱的薪資待遇、完善災後補償機制等,都有助於醫護人員的留任。筆者有一位於醫學中心工作的呼吸治療師友人,近日看見醫院獲得大量物資捐贈時,隨筆寫下感想:

看見名人紛紛慷慨解囊號召捐贈呼吸器,心中頗多感慨,一則是無論境遇何等凶險,總有人不忘行公義好憐憫,一則是過度依賴善心人士或基金會的一次性挹注,體制既有的問題就會不斷積累拖延,最後,我們將落入一種怪異的窘境,越專精治標,越窮於應付。

抗疫已然演變為長期抗戰,我們希望風風雨雨的作戰當中能夠有足夠強悍的兵力支援,我們期待體制的沉痾與缺陷能夠被正視、被改善,在緊繃的人力與傷兵越來越多的情形之下,我們沒有任何拖延改革的本錢。收受捐贈物資只能解一時之急,只有積極面對醫療人力不足的問題,才能有更多的機會戰勝疫病。

只有積極面對問題,才有更多機會戰勝疫病。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只有積極面對問題,才有更多機會戰勝疫病。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