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救龍哥!」水域活動安全,如何自救與他救? ft. 張景泓 | 鳴人放送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快救龍哥!」水域活動安全,如何自救與他救? ft. 張景泓

圖/鳴人堂製
圖/鳴人堂製

(※ 文:許伯崧,鳴人堂編輯)

「龍哥溺水了!快救龍哥!」炎炎夏日,水域活動常是人們夏季消暑的熱門首選,尤其台灣地形四面環海,內有許多溪河流經,無論是跑山邊或是跑海邊,總有許多知名的水域景點供人們遊憩。特別是歷經半年之有的新冠肺炎影響下,人們為躲避病毒減少戶外活動,但在疫情逐漸降溫後,「發洩式解悶」勢必會讓更多人湧入大自然,戶外活動安全也如同防疫般重要。

不幸的是,當時節進入盛夏後,隨著高溫飆升,溺水意外也頻傳,特別在學生放暑假後,溺水事件更成季節性新聞。儘管地方政府期待夏季的溺斃案件也能「加零」,但陰影依然如影隨形。

致力於推廣荷蘭游泳教育的「像一條魚 Like a fish」創辦人張景泓對此認為,溺水的成因眾多,即便你自認很會游泳,但也無法自脫於溺水的風險之外,各個水域的環境差異,使得面對不同的風險情境,也需有不同的風險辨識能力。

張景泓指出,如近年來在社群媒體上蔚為流行的溯溪活動,他觀察到許多溯溪的民眾,最常見的狀況是「服裝不對」,如穿著牛仔褲、吸水會變重的棉質衣服下水,一旦落水,會因身上衣物吸水變重而寸步難行。除此,張景泓強調,許多人也未穿溯溪鞋,而是穿夾腳拖,除了容易被水流沖走外,溪流裡的石頭因也溪流日夜打磨而十分圓滑,夾腳拖在這樣的水域環境容易打滑、並不適合。

「許多人說他去溯溪,但事實上他只是去玩水罷了。」張景泓說,溯溪活動有嚴格的定義與相應的裝備,除了穿錯衣服外,許多人也沒有防水袋,而只是背了個在都市中通勤用的包包。為什麼防水背包重要?他說,一旦發生有人落水,如果你有防水袋,可以把他捲起來當浮具援救落水者,「但吸水的後背包不行」,他強調。

溯溪真的危險嗎?為什麼穿對衣服外,還要有溯溪鞋、救生衣跟魚雷浮標這些裝備?張景泓指出,溯溪故名思義為逆流而上,而最刺激的便是跳水。他說,但是野溪因水流沖刷,或是一場颱風、大雨甚至地震都會改變溪流裡的石頭位置,溯溪教練帶團前,甚至會重新探勘一次溪道,並確認跳水點下是否有大石頭,這些都是野溪的不確定性所衍生的潛在風險。

水域活動既非零風險,遇到溺水事件時,我們又該怎麼辦?張景泓提醒,救生黃金律令絕對是「岸上救援先於下水救援」。張景泓有四年救生員的經歷,他從過往援救溺水者經驗觀察,常見的情況是一群朋友出遊,其中一人溺水後,同行的友人見狀連忙下水救援,但因無受專業訓練、體力不支,甚至是連游泳也不會,導致一人溺水,多人跟著溺水的情形。他呼籲,援救者需先以自身安全為考量,如要採取救援行動,務必待在陸地上將浮具投擲給溺者即可,並打112或119通報,「貿然下水搶救,只會讓自己一同溺水而已」。

如果是你自己溺水,張景泓分享水中自救的三種技巧,即仰漂踩水抬頭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仰漂」。但他也反質疑,水中自救在台灣的游泳教育中,受重視的程度相較「泳姿」與「秒數」還要來得低,他說他在從事游泳教學時,最常遇到學童家長提問「他還可以再游更快嗎?」「他的腳這樣踢對嗎?」令他納悶的是,對於最基本的水中自救,卻沒有家長問過他「他學這個在溺水時能自救嗎?」而此,是他打定主意要在台灣推廣荷蘭游泳教學的原因之一。

張景泓指出,荷蘭游泳教學的核心在於,由於發生溺水的情境多是在踩不到底、沒帶蛙鏡且穿著衣服的情況下,荷蘭便根據溺水的災害情境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童在踩不到底的地方練習「踩水」,並於水中練習開張眼睛,且依據實際落水情形,讓學童著衣下水,感受在有阻力的水中如何自救。這些真實的應變訓練,讓小孩能因瞭解水而親近水進而「玩水」。而這樣的游泳課,正是台灣現階段所缺乏的。

炙熱的夏季看似漫長無際,四面環海與野溪縱橫的台灣,衍生出豐富多樣的水域活動。然而,溺水的陰影揮之不去,溺斃的新聞成了新聞媒體固定的季節週期,如何降低溺水風險,顯然不是豎立更多的警示看板,或落下威脅怖慄的標語即可嚇阻來訪的人們。如何讓環海面山的子民更親近山與海,這一堂游泳課,我們還需要更多學習。

▍本集節目討論

  • 台灣溺水事件高居OECD 21國之冠?海島國家為何溺水頻傳?
  • 溯溪是什麼?溯溪活動有哪些風險?
  • 溯溪行前須知:裝備以外,如何辨識水流?
  • 被水流沖下深潭如何自救?
  • 溺水情境分析:踩不到水的地方才會發生溺水嗎?
  • 溺水者會大聲呼救?那些溺水的常見迷思
  • 「龍哥!快救龍哥!」救生員間相傳的經典案例
  • 荷蘭游泳教育怎麼教?依據溺水情境的實例演練
  • 救生員甘苦談:「救命」工作薪資大公開!

▍收聽《鳴人放送》本集節目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