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城市樣貌與記憶:南都天光——台南州會修復案 | 顏瑞霆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我們的城市樣貌與記憶:南都天光——台南州會修復案

原日治時期大正公園(民生綠園圓環、湯德章紀念公園)。
 圖/作者拍攝
原日治時期大正公園(民生綠園圓環、湯德章紀念公園)。 圖/作者拍攝

近年來,文化部與地方政府大多會在9月份舉辦「古蹟日」,廣邀民眾參觀地方文化資產與舉辦藝文活動。今年有幸本土疫情趨緩,台南市才能如期舉辦「2021台南市文化資產月—南都天光」,比起以往的「古蹟日」更擴增成了「文資月」。

今年主要活動場地是利用近期剛修復完成的「台南州會」,舉辦開幕活動與傳統工藝市集。活動期間亦開放內部空間,讓民眾可一睹州會修復成果,往後將再封館整修,打造成中西區圖書館與二二八紀念館。

如今,台南大正公園圓環(民生綠園圓環、湯德章紀念公園)周遭街區樣貌逐漸恢復往日風華。在現今都市更新盛行的環境中,許多文化資產成為了犧牲品,因此擁有這樣的歷史街區實屬難得。

不過「往日風華」在每個人心中定義不盡相同,有人嚮往日治時期的洋風老街;有人嚮往戰後民國時代的生活記憶。筆者在走訪台北、台南雙城時,發現有趣的比較案例可以作說明。

州會建築的前世今生

台南州會建於昭和十年(1935)年後,為日治時期的台南州議會,而戰後同樣成為國民政府在台南的參議會、市議會。民國54年進行大規模增建與改建,即是州會修復前的樣貌。

民國87年市議會搬遷到安平區後,民國92年借給「台南市歷屆市議員協進會」作為台南市議政史料館,借用期限五年,但此團體期滿後未歸還使用權而引發爭議,直至建築修復前才落幕,並在民國93年公告為市定古蹟(日治時期建體)。

原日治時期台南州會。 圖/作者拍攝
原日治時期台南州會。 圖/作者拍攝

許多篇報導指說台南州會修復後,恢復了日治時期的原始樣貌,實則不然。與舊照片相比可以發現,「牛眼窗」上似乎多了一層,應是民國54年增建加高所致,可能是為了空間需求與媒合前方大樓。另外,屋頂是鮮艷的紅色水泥瓦,這在日治時期應不太可能發生,原本應為原色水泥瓦(灰黑)。內部裝潢也大多保留著民國時期的工法。

有種說法,二戰期間因防空襲,台灣新建的官署建築喜用褐色、綠色面磚,建造顏色對比較低調的建築立面,此面磚俗稱「國防色面磚」;或將屋瓦改成紅色,讓敵軍誤以為是閩式建築,而不會隨意轟炸(因日式建築多使用黑瓦與水泥瓦)。以上言論,筆者認為此為後世詮釋居多,建築風格發展與戰爭情勢的直接關聯性還待考證(國防計畫與戰爭爆發也是兩回事)。

但如果上述部分說法屬實,那紅色屋瓦來自日本時代也說不定,將會是十分罕見的案例。目前僅能得知,在2003年《「原臺南州州會」歷史建築調查測繪與保存再利用規劃》報告中,有確認屋頂留有斑駁紅瓦的紀錄,其中對日治時期型制是註明「未詳」的。

修復中的台南州會,屋頂的紅瓦已更新。 圖/作者拍攝
修復中的台南州會,屋頂的紅瓦已更新。 圖/作者拍攝

左:日治時期台南州會樣貌;右:外觀修復完成的台南州會樣貌。
 圖/維基共享、作者拍攝
左:日治時期台南州會樣貌;右:外觀修復完成的台南州會樣貌。 圖/維基共享、作者拍攝

不同的歷史記憶

如今台南州會修復完成,建築師團隊的修復倫理設計是保留民國時代的建築增高,斑駁紅瓦則換回鮮豔紅瓦,並沒有推算日治時期可能的原始模樣。若是知道以上細節,那便能從外觀認清它在不同時代的經歷,並非一句「還原歷史風貌」那麼簡單,所謂風貌的歷史斷點應該在哪裡?恢復原樣又該恢復到何時?這些在修復倫理上都是複雜的議題。

同樣地,在地方居民心中的「歷史風貌」與「往日風華」印象也不盡相同。筆者就聽聞有居民認為現今的修復樣貌,反而不習慣。

在大多人數眼裡,戰後建築常被冠上「華國美學」。撇除掉政治因素,戰後初期的建築美學,多參考了西方「現代主義」,也常有日治末期的「歷史主義」、「折衷主義」遺風,許多建築基本上是客觀好看的。當時台灣也有許多知名建築師,留下來的現代建築至今成為「法定文資」,建築師王大閎就是經典例子。

只不過許多建築日後加裝毫無設計感的鐵窗、冷氣機、採光罩、鐵皮加蓋等,以及磚瓦建材的亂用,才造就現今我們對「華國美學」的負面印象。

不過,就民國時期加蓋的「台南市議會」大樓來看,其實也難看出醜的跡象,僅是一棟普通且樸實的大樓罷了,因此對一些長輩而言,這棟建築才是他們熟悉的歷史樣貌。如今拆除掉了,有些惋惜也是難免。

拆除前的台南市議政史料館。 圖/作者拍攝
拆除前的台南市議政史料館。 圖/作者拍攝

台北郵局修復案

現在的台北市定古蹟——台北郵局,為日治時期台北郵便局二代廳舍,落成於昭和五年(1930年)。不僅建築風格與年代和台南州會皆相近,連近代遭遇也十分相似。

民國58年,為了方便郵務車進出,將原本拱門造型的車寄(門廊)拆除,並於三樓頂樓增蓋第四層;雖於立面配色與裝飾依循舊有建築風格,但原有風味已略遭破壞。2019年中華郵政計畫將民國改建的門面拆除,還原日治時期的車寄樣貌,並於今年(2021年)完工。

動工前後的台北郵局。 圖/作者拍攝
動工前後的台北郵局。 圖/作者拍攝

小結

這兩棟年代相近、風格相近的官署建築,前者是拆掉民國增建的大樓進行修復;後者是拆掉民國改建的車寄進行修復,但卻都未恢復最初原始樣貌,留存了改建痕跡。兩者是個值得拿來對比的修復案例,作為——究竟我們「希望」和「應該」還原的建築原始程度,需要到什麼地步?以及習不習慣、歷史記憶的探討。

台北郵局修復案好似沒聽到反彈聲浪?筆者認為,應是車寄與大部分原始立面的衝突性甚高,面積也較小,並非說改建的建築風格不好看,而是違和感。例如,四樓增建,若非對比原始照片還真看不出是加蓋的,可看出當時的設計是別有用心。而在車寄建材與風格不同的情況下,還原後的統一性,反而觀感舒適許多。

至於台南州會修復案反倒聽到習慣民國建築加蓋模樣的聲音,畢竟台南州會是整體建築的變動,民國加蓋完全蓋住日治時期的立面,但也是因為原始立面被完全蓋住,大家就不曾習慣過原來的州會。

隨意加蓋不是現今文資保存該有的觀念,但也必須稱讚當初台北郵局加蓋樓層還能仿造風格,使其不那麼違和。這點在現今許多「都市細部計畫」都有運用到,筆者會在下篇作分享。

還原車寄後的台北郵局。 圖/作者拍攝
還原車寄後的台北郵局。 圖/作者拍攝

日治時期台北郵便局舊照。 圖/維基共享
日治時期台北郵便局舊照。 圖/維基共享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