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蛋,重點在安全!」大撒幣的公車補助政策肥了誰? | 林柏勛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笨蛋,重點在安全!」大撒幣的公車補助政策肥了誰?

普發六千元的《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條例草案》(簡稱《特別條例》)已於今(2月21日)天在立法院完成三讀程序。圖為國民黨團舉牌表達普發現金一萬的訴求。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普發六千元的《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條例草案》(簡稱《特別條例》)已於今(2月21日)天在立法院完成三讀程序。圖為國民黨團舉牌表達普發現金一萬的訴求。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普發六千元的《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條例草案》(簡稱《特別條例》)已於今(2月21日)天在立法院完成三讀程序。

從年前討論到年後,過程先是傳出要替台電補足五百億的缺口,結果台船也想要搶55億。另外全教總也想要用來補公教退撫缺口,教育部、文化部等各門各派紛紛出手,幾乎是人人想要搶這塊大餅,金錢分配跟角力暗潮洶湧,而國人最關心的交通議題,在草案中的分量區區僅有18個字:「擴大公共運輸補貼,減輕通勤族群交通負擔。」

公車誰在搭?

去年選舉前,執政黨就曾喊出北北基桃月票的執政優勢,企圖讓選民買單,雖然之後這四個縣市皆無綠色執政,但交通議題依舊熱絡,《特別條例》自然少不了公共運輸的挹注。而公共運輸中,各位最常使用並滿足短程運輸需求的就是市區公車了,但是公車系統居然是最不穩定,也是所有運具中停靠下客時距離月台最遠的,同時也是耗費國家挹注最多的。

誰在搭公車?答案就是「那些沒有開私人汽車的人」。這個平鋪直敘的答案其實很重要,因為「搭公車」或「開車」就只是一種通勤的選擇,這些選擇在18歲考駕照之後,購買私人運具之後,通勤選項就會變多。

隨著選項變多,有能力的人不願意再使用公運而是選擇私家車輛,原因是相較之下公車沒效率、不安全,甚至在疫情期間減班,導致人與人之間更靠近更擁擠,更提升染疫的風險。

其實,每一位搭乘公共運輸的人都在替原本壅擠的交通盡一分力,而這個國家卻變相處罰這些對交通有貢獻的人,為此,我曾推動台北市公車評鑑委員會納入三席民間代表,讓長久以來被排除在體制外的學生、婦女、銀髮代表終於有機會進入體制內監督公車,但是台北市政府為了避免監督,依舊刻意讓民間委員改選的訊息低調不散出去,相信這個15歲學生就可以參選的制度設計,各位也是現在才知道。

行政院版本《特別條例》草案對公共運輸的描述僅有18個字。 圖/取自行政院官網
行政院版本《特別條例》草案對公共運輸的描述僅有18個字。 圖/取自行政院官網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高額補助為何仍無法解決公車勞動問題?

先看看我國首都,台北市一年有編列46億公車補貼,而這筆錢可以替我國軍隊購買四台阿帕契直升機還能找錢。再看看中央政府——交通部公路總局對各縣市的計畫補助,台北市拿了31.64億、台中拿了61.75億、桃園22億、高雄50.23億新台幣,每個補助計畫都寫得高大上,光看文字就覺得好有希望。但即便有這麼多經費投入,公車系統依舊過勞不斷,依舊肇事、撞人、交通違規頻傳,其實正是過去如此多的補助,但政府「只管投補助而不管服務」的態度,才會讓公車業界成為了一個吸錢的黑洞。

以常常在雙北搭公車的漸凍人胡庭碩多次搭公車為例子,他就觀察到了公車服務出問題的背後就是系統性失能,包含了司機過勞、訓練不足、觀念錯誤而造成的,所以即便「低底盤+電動車」的公車硬體升級已是趨勢,但只要軟體(訓練、勞動、觀念)沒有跟上,這些華麗的新車對真正弱勢來說就並不代表真正的安全。

為此,立委還曾經詢問交通部的無障礙議題,交通部卻回答立委這不是他們應該負責的,而面對這樣的回答,身心障礙者聯盟理事長劉金鐘也曾說過:「九成以上的交通無障礙申訴都是在市區公車,但這塊根本沒人管,公總也是一樣兩手一攤說不是他的事情。」

即便「低底盤+電動車」的公車硬體升級已是趨勢,但只要軟體(訓練、勞動、觀念)沒有跟上,這些華麗的新車對真正弱勢來說就並不代表真正的安全。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即便「低底盤+電動車」的公車硬體升級已是趨勢,但只要軟體(訓練、勞動、觀念)沒有跟上,這些華麗的新車對真正弱勢來說就並不代表真正的安全。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其實交通部說得也沒錯,勞動問題確實不是他們的責任,但政府是一體的,不該交通腐敗至此貽笑國際的時候,各機關部會還在踢皮球。而且身為交通主管機關,只要有心,依舊可以有數不清的政策工具可以去強化這樣的漏洞,例如研擬「因應身障駕駛的標準程序」、「公車靠邊緩入月台標準程序」、或把勞動部的公開資料與補助勾稽等。

我國「低底盤+電動車」的趨勢,也是源自於交通部各種的政策補助。在過去低底盤公車補助台北市就拿了18億、台中市12億,交通局如此專案花大錢,但卻沒有強制車輛靠邊上下客,非常可惜。當然要求業者必須要把這些觀念跟作法內化到第一線的駕駛身上,這將會增加營運成本。但是,只要業者持續把駕駛當作免洗筷,持續不重視培訓也不重視勞動品質,受害的依舊是乘客。

2022年1月到10月,台北市公車違規紀錄的冰山一角。 圖/作者提供
2022年1月到10月,台北市公車違規紀錄的冰山一角。 圖/作者提供

公路總局補助各縣市公運列表。 圖/取自公路總局
公路總局補助各縣市公運列表。 圖/取自公路總局

面對中南部捷運、公車不發達的縣市,交通部長也提出了公共運輸月票未來將可能低於一千元的政策方向,而原本就有捷運系統的雙北1280月票大約一年九億的經費,《特別條例》通過之後月票將會變成1200元,並且中央將替雙北補助原預算的一半的經費。所以,地方首長不會拒絕端出這塊牛肉,甚至交通部長王國材宣布,原本預計在2024編列的北北基桃月票預算,這下子提前到2023年給錢,地方當然超開心。

有趣的是,交通部長提出北部1200元、中南部1000元的政策目標,正也說明了他也知道長期北公共運輸發展發展不均,資源傾斜的現況,當然捷運系統不一定適合所有縣市,不過市區公車卻是每個縣市都應該完善的系統,也期許這次地方政府趁這次機會重新重視公共運輸,不然這個月票推出之後只能搭乘台鐵跟公路客運,那可真是太可惜了。

2018-2022年各縣市低底盤車輛比例及核定補助金額,點此放大全圖。 圖/取自交通部
2018-2022年各縣市低底盤車輛比例及核定補助金額,點此放大全圖。 圖/取自交通部

朱門酒肉臭

集團化的公車運輸,讓業者可以對制度、補貼、法規有絕對的話語權,其中,桃園吳家跟雙北李家就是有名的地方之霸。但等等,家族企業並非等同是洪水猛獸,各位可以動動手指,先到勞動部查詢裁罰記錄再作決定。舉例,在「自然人姓名/事業單位名稱(負責人)」的這個搜尋框,輸入台北市最大公車集團、六成市佔率的集團負責人「李博文」,就可以獲得包含延長工時、不給休息、不給例假等等的各項紀錄。

這邊說一個朱門酒肉臭的故事,在2021到2023年間,台北市公運處為了因應運量低落而辦理了搭公車就可抽獎的活動,這些獎品包含iPhone、Switch、Dyson等禮品,卻因為不是台北市政府出錢,所以台北市議會對這筆錢無法監督,無法把關。

沒想到,這些公車業者不久之後上了新聞,並不是因為幾百萬禮品的出手闊綽,而是因為違反勞動法規比例太高而被關注。這些業者左手花錢買iPhone繳罰款都好幾百萬,右手領國家補助都好幾百億,妥妥的共謀利益結構,也證成了一句「虧錢的生意沒人做」的商業名言。

不只是台北市公車三天一小夾、五天一大撞,還有台中公車撞死人、基隆公車拒載身障等事件,國家整體的公車治理顯然是有漏洞,而今天中央要往這樣有洞的系統挹注經費。

勞動部公布的公車業者過勞紀錄。 圖/作者提供
勞動部公布的公車業者過勞紀錄。 圖/作者提供

笨蛋,重點在安全與品質!

交通部長王國材表明這次爭取《特別條例》的兩個重點,一個是減輕人民通勤負擔、一個是促進外國觀光,顯然在CNN認證的「行人地獄」底下,要讓國際社會對台灣重拾觀光信心顯然是非常不簡單。但是只砸錢而不思進步的作為並非沒人挑戰,例如選前的張善政就提到了品質的疑慮:「桃園的大眾運輸使用率......不僅遠低於雙北與基隆的三至四成,更達不到國際一流城市的八成水準。

值得一提是機場捷運,品質下滑、直達車班次減少,導致機捷至今虧損超過34億。」還有 基隆市長謝國樑,為了因應基隆市公車拒絕載送身障的人間悲劇,他祭出了五十元的政策給服務身障駕駛論次發獎金,顯然,過去的補貼與計畫執行都沒有提高司機駕駛的勞動狀況,才導致謝國樑還要另外再編列這筆試辦預算,以維護運輸品質。

寄生公車的地方生態

公車系統本來可以很健全,但就是被滿滿的地下經濟寄生,吸取了金錢以及利益,例如蔣萬安當立委的選區中違停最為惡質的一條路——林森北路,就是在晚上八點酒店開始營業之後,公車站停靠區就搖身一變成為名車停車格。

尤有甚者,警察跟業者都充滿了默契,民眾報案自救之後,警察會不會「臨檢」,或是警察會不會「驅趕違停」,業者都預先可以掌握並因應,這樣的不法利益是建立在公車搭乘者的不便之上,替酒店不法業者省下了極大的利益(明明旁邊市民大道就有合法停車場只是沒電梯)。身為執政者如果又從這些業者的身上獲得政治利益,當然不想改變這樣的地方生態,所以無條件支持中央的補貼政策,可以維持現狀又不需要增加預算,簡直雙贏。

公車營運的業者被財團掌控,司機受害。公車停靠區違停讓酒店業者泊車,乘客受害。公車交通違規居高不下,開車的用路人受害。公車司機趕時間拒載,身障朋友受害。

以上這些發生在我國首都的惡行惡狀,同時也是我國各縣市公車運輸的縮影,這些漏洞問題不解決,卻要替公共運輸無差別貼上狗皮藥膏,顯然是飲鴆止渴。其實月票人人愛,但是如果沒有人當烏鴉,硬要通過沒有但書或是附帶決議的公運補貼,無疑只是再次確保了原本就寄生在公車系統上的地下經濟。呼籲溫暖內閣必須重視,務必做好配套,切莫病急亂投醫,才能重新找回國人對於公共運輸的信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