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銀行》及《廢棄之城》——從兩部片看兒童權利的主體性 | 司法流言終結者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文林銀行》及《廢棄之城》——從兩部片看兒童權利的主體性

《廢棄之城》劇照。 圖/取自《廢棄之城》臉書
《廢棄之城》劇照。 圖/取自《廢棄之城》臉書

1989年11月20日,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第44/25號決議,首部以兒童權利為主體的國際性公約(在此之前僅有不具拘束性只具宣誓性質的日內瓦宣言、兒童權利宣言)《兒童權利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Children,下稱CRC),被視為是國際社會對兒童做下承諾,不再將兒童視為需要被保護或關注的「客體」,也不是國家或父母的附屬品,而是權利的「主體」。

從此,每年的11月20日被定為「國際兒童人權日」。

《兒童權利公約》四大原則

我國雖非聯合國會員國,但仍在2004年5月20日三讀通過《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並於當年11月20日生效,正式將CRC內國法化,而CRC揭示了相當重要的四大原則:

1. 禁止歧視

締約國應保障兒童均享有CRC中所定各項權利,不因兒童或兒童的父母、法定監護人、家庭成員的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主張、國籍、族裔、社會背景、財產、身心障礙、出生、其他身分地位、身分、行為、意見、信念而遭受任何的歧視或懲罰。

2. 兒童最佳利益

所有與兒童相關的事務,無論是公私社會福利機構、法院、行政機關或立法機關作為,均應以兒童最佳利益為優先考量。

3. 生命、生存與發展權

締約國承認兒童有與生俱來的生命權,並應盡最大可能確保兒童的生存及發展。

4. 社會參與及表意權(受傾聽的權利)

締約國應確保有形成「自己意見能力」的兒童,有權就影響自身的所有事物自由表示意見,尤其在司法及行政的程序中,應特別給予兒童可以自己或透過代表來表達自己的意見。

文林銀行劇照。 圖/取自《文林銀行》臉書
文林銀行劇照。 圖/取自《文林銀行》臉書

《文林銀行》與兒童權利

我們曾在〈金融教育立體化:《文林銀行》帶給校園中的震撼教育〉一文中,介紹文林銀行的構想與運作,透過立體化的金融教育,及早讓學生對於真實金融世界的模樣有初步的認識與體驗,這攸關培養兒童未來對於真實金融社會的適應能力,並將影響兒童未來的生存能力與發展。

具體而言,現今社會信用卡等金融商品相當氾濫,若不具備真實金融社會的適應能力及應對能力,將無法依照自身經濟能力進行合理消費的控管,進而將影響生存能力與發展可能。意即,若能透過文林銀行的運作模式,使兒童對於金融、理財有正確的體驗與認知,那麼或多或少可避免未來重蹈「大人們」曾經瘋狂過的覆轍(例如:現金卡引發的卡債風暴),而能擁有更多機會與資源,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而在運作文林銀行的過程中,老師對於學生如何使用文林幣不加以干涉,任由學生自主安排,沒有「老師先幫你存起來」的戲碼,更沒有「你可以(應該)買什麼,不可以(不應該)買什麼」的控制。讓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如何使用文林幣,也正是尊重兒童表意權的展現。

文林銀行的執行情形。 圖/取自《文林銀行》臉書
文林銀行的執行情形。 圖/取自《文林銀行》臉書

《廢棄之城》與兒童權利

《廢棄之城》是一部由易智言導演所導的3D動畫長片,片中描述名為「小樹」的少年因面臨人生的各種不順遂,因此產生無力感而自我放棄,後來乾脆選擇前往堆滿廢棄物的「廢棄之城」當一個「垃圾」,卻遇到身處廢棄之城仍不斷想努力突破鐵甲車(垃圾車)的圍捕,並前往夢想之地「資源回收站」的「阿袋」(塑膠袋)。

本片乍看之下好似在推廣資源回收的重要性,然而,廢棄之城中的各種「垃圾」,就如同現實生活中那些被父母、學校、社會放棄,以及被經濟、社會現實或生活環境所困住而暴露在風險中的兒童。有些人選擇一輩子待在廢棄之城,抱持著「反正我就是垃圾」的心態,但有些卻仍試圖走出另一片天空。

我們或多或少都曾聽過資源回收車的廣播:「亂丟是垃圾,回收就是資源。」同樣一個物品,因為被放置的位子不同,面臨的未來也大不相同。當回收品透過再製,就有可能成為另一個新品,以不同的面貌呈現,就如同兒童因為所面臨的生存環境、社會資源及教育現場不同,將可能影響其未來生存及發展的機會。

《廢棄之城》劇照。 圖/取自《廢棄之城》臉書
《廢棄之城》劇照。 圖/取自《廢棄之城》臉書

小結

阿袋不甘願一輩子待在廢棄之城,寧願冒著被鐵甲車抓住送入焚化爐的風險,堅持前往資源回收站讓自己有機會蛻變的過程,不禁讓人想起,《少年事件處理法》在2019年修法時新增的第18條第4項,准許少年若發現自身處於曝險狀態而需要國家協助時,得主動請求住所、居所或所在地的少年輔導委員會協助。

片中的阿袋是個積極努力向前的例子,但是我們不能抱持著每個被家庭、學校、社會所遺棄的兒童都應該如同阿袋一般積極努力,付出的社會資源才值得的想法;更甚之去苛責那些人們口中「不珍惜、不上進」的兒童,畢竟每個兒童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不珍惜、不上進」可能只是因為被放錯了位置,就如同把「塑膠類」放到「鐵罐類回收」,不在正確的位置,卻期待他能成功蛻變一樣地荒謬。

廢棄之城就好像是社會對於觸法或曝險少年的隔離手段,但我們終究不能只面對光鮮亮麗的城市,卻刻意忽視那些因為各種原因而被社會剝奪生存及發展機會的兒童,尊重每個兒童獨特的聲音,讓他們有機會發展成自己的樣子,畢竟家庭、學校與社會不該是模具工廠。

《廢棄之城》劇照。 圖/取自《廢棄之城》臉書
《廢棄之城》劇照。 圖/取自《廢棄之城》臉書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