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華/給焦慮世代的家長:先承認自己不會教小孩,再陪他們慢慢走 | 特公盟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李玉華/給焦慮世代的家長:先承認自己不會教小孩,再陪他們慢慢走

《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作者勒文說:「在家當個好媽媽、在學校為孩子爭取權益、工作上要積極進取、薪水不能太差、身體要保持健康、外表要青春、對丈夫不能沒有情趣、心裡還得懂得感激。」示意圖。 圖/法新社
《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作者勒文說:「在家當個好媽媽、在學校為孩子爭取權益、工作上要積極進取、薪水不能太差、身體要保持健康、外表要青春、對丈夫不能沒有情趣、心裡還得懂得感激。」示意圖。 圖/法新社

現代育兒教養的困境遠勝於過去:密集母職(intensive mothering)、全職媽媽面臨職涯斷層、社會加諸的育兒責任操煩工作(worry work)、社群育兒(sharenting)模範母職壓力、自立偏誤造成媽媽容易自我咎責、第二輪班甚至第三輪班,還有時至今日爸爸依舊和媽媽有著不平均的分工,甚至,現在正閱讀《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的你,可能就是一位媽媽吧(莞爾一笑)?會這麼猜,是因為研究數據顯示「爸爸較少閱讀育兒教養書籍」。

甚至,媽媽本身教育程度越高,會比其他母職同儕多花快一倍半時間在做「當媽媽這件事的專案管理」上,而這些女性同時會像作者勒文說的:「在家當個好媽媽、在學校為孩子爭取權益、工作上要積極進取、薪水不能太差、身體要保持健康、外表要青春、對丈夫不能沒有情趣、心裡還得懂得感激。」

過著這一種現代婦女生活,還能不精神分裂且努力不把自身焦慮反應在婚姻關係及育兒教養的女性,請讓我叫你一聲女神。

看孩子受苦也是爸媽的工作

在我成為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這一個「推廣兒童青少有自己的權利去遊戲休憩、發表意見和參加公共事務」的團體之前,我自己是對「成為母親的一切」焦慮到不行的。從溫柔生產、母乳親餵、使用褙巾、BLW(嬰兒主導式斷奶進食法)、正向教養、只帶我第一個孩子到乾淨室內親子場館、購買各種幼教玩具等,只要是以孩子為核心的親職選擇,對我來說都是被焦慮促成的。當時,以為我全知地懂所有對孩子好的母職作為,都讓我疲憊不堪。

而特公盟這一個以媽媽為主力的家長團體,經常呼籲大家放手讓孩子去從遊戲社交中練習衝突和合作的方法、從跌倒挫敗下長出韌性和毅力、從探索冒險裡生出評估和試錯的判斷力。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也是在公園遊戲場常遇見的例子。當孩子在爬比家長身高還高的攀爬網時,孩子若出現害怕尖叫或退卻哭鬧的反應,通常大人可能怒斥:「這麼簡單,沒啥好哭!快跟隔壁哥哥一樣爬上去就好了!」或喊:「設計得太危險別玩了!不要再丟臉尖叫了~ 馬上回家了!」

但本書作者強調,「看孩子受苦,也是爸媽的工作」,孩子透過挑戰自己的容受高度、手腳肌肉協調和試測身體能力時,同時也在面對一整組複雜且不斷抬升的挑戰,從中尋找已知風險,找到保護自己和適度刺激的身心平衡,同時練習調節情緒。有些挑戰難不倒他們、有些關卡徹底擊潰他們,但還好他們人生還長得很。

研究清楚證明,讓孩子去參與測試自身極限並富不確定性的遊戲,有助於讓孩子發展出高明社交技巧、自信、韌性與風險管理的能力。當媽爸家長的,不是小孩的助理但也不能只是朋友,更不可事不關己的地酸言挫氣或過度保護地勸退,而要提供安全感和穩定性,讓孩子自己長勇氣、生能力、學判斷;我們要正向鼓勵且順勢在他們「舒適發展圈」(勒文稱為「側發展區間」)之上再小推一把,幫助他們發展成「心思縝密、明辨環境、相信自己而且獨立自主」的個體,去獲得應對「人生不確定性」的基礎能力。

特公盟這一個以媽媽為主力的家長團體,經常呼籲大家放手讓孩子去從遊戲社交中練習衝突和合作的方法、從跌倒挫敗下長出韌性和毅力、從探索冒險裡生出評估和試錯的判斷力。 圖/作者提供
特公盟這一個以媽媽為主力的家長團體,經常呼籲大家放手讓孩子去從遊戲社交中練習衝突和合作的方法、從跌倒挫敗下長出韌性和毅力、從探索冒險裡生出評估和試錯的判斷力。 圖/作者提供
本書作者強調,「看孩子受苦,也是爸媽的工作」,孩子透過挑戰自己的容受高度、手腳肌肉協調和試測身體能力時,同時也在面對一整組複雜且不斷抬升的挑戰,從中尋找已知風險,找到保護自己和適度刺激的身心平衡,同時練習調節情緒。 圖/作者提供
本書作者強調,「看孩子受苦,也是爸媽的工作」,孩子透過挑戰自己的容受高度、手腳肌肉協調和試測身體能力時,同時也在面對一整組複雜且不斷抬升的挑戰,從中尋找已知風險,找到保護自己和適度刺激的身心平衡,同時練習調節情緒。 圖/作者提供

「無知」用以培養好奇心而不是焦慮

於是,我想起大學時第一次學教英語時,校長讓我們幾個新進教師一起學韓文,還有碩班時也被教授要求和希臘同學練希臘文。這兩個經歷,目的都是讓自己學習完全陌生的語言,處於和孩子第一次學習時一樣的無知及未知的狀態,讓自己去感同身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形況:面對困難、需要幫助,會怠惰也會無聊覺得膩、會被同儕影響也會乾脆自我放棄,會沾沾自喜、會挫折撞壁,想要自由自在玩個不停、期待不煩不惱學習無虞,會討厭被家長唸到失神,更會被保護偏袒而「習得無能」。

如果,早就忘記「長大」是什麼的我們,能同時和孩子同處在一個「無知」的位置,不要用懂太多的期待而焦慮,去凌駕孩子評估自身可能性,也比較能如作者所說的:「想幫助孩子去適應環境中的極端變化,得先多少懂得如何一邊讓自己適應變化,一邊在生活上穩住自己…... 我們必修的功課是要發展出一組更有彈性的反應,來幫助我們自己跟我們的孩子培養出好奇心與熱情,而不是困於對未來的焦慮,」因為「感受到威脅所引發的一連串反應,或許有助於我們生存下來,但卻不見得有利於我們在孩子的教養上,做出正確的決策。」

所以,我們還是先承認自己不會教小孩,甚至根本不需要會教小孩,就做個不那麼用力、不那麼焦慮的陪伴者;或者,即便真的覺得自己很會教小孩,也要讓小孩覺得我們不是在「教」或「教訓」他。讓我們跟著勒文一起,改變已知用火的態度,離開自以為是的高處。

所以,我們還是先承認自己不會教小孩,甚至根本不需要會教小孩,就做個不那麼用力、不那麼焦慮的陪伴者。示意圖。 圖/美聯社
所以,我們還是先承認自己不會教小孩,甚至根本不需要會教小孩,就做個不那麼用力、不那麼焦慮的陪伴者。示意圖。 圖/美聯社

離開「高處」,與孩子、大人一起成長

我自己曾不小心坐擁已知用火的態度,踩上了自以為是的高處,變成完美母職的信徒。幸運的是,第二個孩子來到我的世界,帶來教訓和課題,讓我離開單一價值的母職困境,生命終於得以鬆懈。兩個孩子的生活,再配上越發忙碌的倡議實踐工作,時空資源限縮,讓我也不得不鬆懈,我的第一個孩子終於也在二歲時脫離我的直升機監看,而跟著我剛出生的第二個孩子,從此被鼓勵盡情在戶外自由遊戲了(莞爾二笑)。但話說回來,我也還在練習的路上,迄今我也只當過一個七歲和一個五歲的媽,我還是會因為他們和我的焦慮對峙,而不時動用母儀威嚴或用我的情緒淹沒他們。

還好,我還有一大群以特公盟為圓心開展的在地鄰居及友善孩子的多元家長社群,在同村共養著我的孩子且扶持我不時低盪的狀態。創建一個共養孩子的環境,一直是我們希望透過全台兒少遊戲空間改造帶來的蝴蝶效應,讓親職照顧(尤其母職)、托育工作和教育現場得以獲得喘息之外,兒童青少也得以透過「公園遊戲場」、「街道遊戲」或「社區/校園遊戲」等公共空間設施及空間快閃活動,向整個社會展現他們的「真我(true colours)」。而因為我們這些大人積極投入公共事務,孩子也從我們的自學和行動過程之中耳濡目染長成了「小特公盟」,未來,也可能變成推動社會對人越來越公平正義但溫暖柔軟的一份子。

所以,當懷抱以上相似思維的書稿飄然來到我面前時,我再一次被提醒,要對兩個孩子、要對自己在兒少人權上的努力、要對特公盟在改造公共空間上的付出,保持信心又安然於心,相信一切都會是滋養自己孩子跟台灣所有孩子的養分,就如勒文說了:「在孩子面前,我們必須以身作則地去關心公益——包括我們眼裡要有旁人、 要有國家社會,要有地球跟這整個世界。」

想走快,一個人走;想走遠,一群人走。一起讀《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我們一起慢慢陪孩子走得穩穩的、走得遠遠的。

※ 本文原為《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放下憂懼,陪伴I世代孩子,共同迎接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推薦序,原標題為〈先承認自己不會教小孩,慢慢陪孩子走得穩、走得遠〉,聯經出版授權刊登。

「在孩子面前,我們必須以身作則地去關心公益——包括我們眼裡要有旁人、 要有國家社會,要有地球跟這整個世界。」示意圖。 圖/路透社
「在孩子面前,我們必須以身作則地去關心公益——包括我們眼裡要有旁人、 要有國家社會,要有地球跟這整個世界。」示意圖。 圖/路透社

  • 文:李玉華,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創始成員之一、兒童友善城市歐洲聯盟ENCFC成員(台灣特公盟代表)、世界都市公園 WUP大會及英國自然歷史聯盟NHC跨界溝通Communicate20大會國際案例講者。著有《公園遊戲力》、《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和《兒少視角的城市(City at Eye Level for Kids)》。


《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放下憂懼,陪伴I世代孩子,共同迎接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
作者:瑪德琳.勒文(Madeline Levine)
譯者:鄭煥昇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1/06/10

《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書封。 圖/聯經出版提供
《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書封。 圖/聯經出版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