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部長,你到底要說什麼? | 零靈眉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張部長,你到底要說什麼?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昨天我國科技部的張善政部長說出了驚人之語,姑且不論他的原文是什麼,結果網路上出現的全部都是類似「台灣適合做代工、做品牌愈做愈累」、「張部長認為台灣應走回代工老路」這樣的言論。

怎麼會這樣呢?大家都問,部長發瘋了嗎?一個曾經當過Google亞太營運總監的部長,怎麼可能覺得台灣還要走20年前代工的老路?甚至還拿鴻海做範本,指出毛利很低確實會很累,但「製造業求得是經濟規模,就算毛利率不高,只要營收夠大,乘出來的結果還是很高,只是這種錢賺得比較辛苦,因此企業要力尋可以更輕鬆賺錢的商業模式。」

天啊,是鴻海,張部長舉的居然是被人笑說「毛利只有三到四」,代工整隻蘋果手機,只能賺到手機純利不到2%的鴻海。

但當我們大家去爬梳張善政受訪後,中央社寫出來的原文

會發現張善政很可能不是這個意思。

首先是打品牌,張善政真的不贊成嗎?身為台灣人,誰不知道打品牌辛苦,誰又不知道韓國的三星、樂金等等大品牌,靠的是整個國家的支持?台灣做品牌的HTC,華碩及宏碁,面對韓國以國家支持的行銷大軍撒錢攻勢,當然辛苦。

這不是錢坑,什麼又是錢坑?他有講錯嗎?面對終端客戶型的品牌行銷,本來就是台灣不一定玩得起的事情。

其次是代工,張善政提到了專利佈局的問題,也提到了台廠應注重基本工,力求把代工紮實做好。這種代工型態難道跟20年前的代工是同一種嗎?我相信張部長應該要舉的是台積電這種利基型的代工模式。台積電只靠代工,他不用打品牌,但他們把代工做到全球技術最新、最好、最難超越,讓全球屬一屬二的大廠如高通、德州儀器都必須來跟他下單,這種代工難道不是台灣應該努力的代工目標嗎?

最後是新創事業,從文字裡看來,張善政看起來根本不支持新創事業,因為他覺得「新的網路公司或電子商務崛起後,業態會慢慢改變,科技部當然會鼓勵創新,但他也擔心,這類新創公司,未來可能創造的就業機會及經濟貢獻並不如台積電、鴻海等製造業多」

於是他就被人罵到臭頭了,說部長怎麼越活越回去,全球都在鼓勵創新,他居然潑冷水。

但再往下看,張善政提到「台灣這麼多App公司,不能期待每個都變LINE,不過,如LINE母公司韓國NAVER去年以新台幣5.29億元收購台灣新創公司『走著瞧Gogolook』、美商用7.5億買下台灣資安軟體公司阿碼科技為例,創新不一定要以台灣品牌行銷全世界,『等號絕對不存在』」。

他其實是鼓勵台灣新創公司。只是他沒講清楚的是,這種新創應該學習以色列模式,以色列是一個市場很小的國家,但他們有完善的體制鼓勵創新,創造出獨步全球獲利模式的新創公司後,公司很快就會被美國、歐洲等大企業買走,就跟張部長提到的台灣公司例子一模一樣。以色列的新創事業,本身就成為了一個品牌。

那麼,問題來了,也許有的人會覺得本文都是在幫部長擦脂抹粉,但本文絕對沒有這個意思。本文只是要指出,張部長如果覺得他的本意完全被媒體誤會,那真的只能怪自己。

張部長,或是整個政府,請問你們心中有台灣經濟應該何去何從的藍圖嗎?

眼看著現在的台灣,無法再走廉價代工老路,也無法跟人撒錢玩全球行銷,台灣產業難道就要死掉了嗎?難道我們只能指望那些目前還很不發達的服務業去創造毛利,把台灣打造成第二個香港嗎?

當然不應該是。

那麼,如果我們稍微整理一下張善政的發言,再順著他的理路往下發揮,其實甚至可以很容易歸納出一個結論:

台灣的路,只有兩種,一種是利基型代工、著重基本功及專利布局,要成為全球技術及專利最強的代工國,這種技術不易被複製也不易被取代,更重要的是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人口。

另外一種就是全力走以色列路線,大開大闔的全力拼新創事業,目標是成為賺錢公司以後,被全球大企業買走。然後再繼續下一個創新。這一點就需要政府厚植鼓勵創新的機制及方式,讓創新變得更容易、更快。

這兩種路難道不是殊途同歸?我們不是不要打品牌,我們該打的是「台灣」這個品牌。

就跟只要一想到瑞士,大家就想到全球最精良的鐘錶一樣,台灣整個島就是一個品牌,是一個「技術精良、不斷創新」的品牌。是一個「歡迎大家來找我下單幫忙生產,或是來買我的技術及創意」的品牌。因為我們會不斷的往前跑,所以我們根本不怕被買走、被學走、被抄走。

就像現在我們從事貿易工作,外國人常指定要「Made in Taiwan」的東西一樣,在大陸崛起後,台灣廠商以更高的製作水準、更好的產品信賴度及更好的售後服務,讓MIT貨真價實的成為行銷全球的重要品牌。我們的客戶都願意付出比大陸製品高30%的價格,寧願去買MIT的產品。

這難道不應該是一個順水推舟之勢,讓Made in Taiwan變成跟Made in Japan,或是Made in Germany一樣受人信賴的標誌?

如果張部長你的理路都走到這裡,我一個跑過財經的前記者都說得出來了,為什麼你說不出來?

台灣現在面對全球產業劇烈變化的轉捩點,我們除了更精準的重新自我定位以外,根本別無生存之道。政府官員本就沒有糢糊解釋政策的空間,如果心裡有譜的事,拜託就講出一個大藍圖來,如果心裡沒有譜的東西,拜託不要出來受訪,可以嗎?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