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心態讓我們失去多少改變的機會? | WaCow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可惜」的心態讓我們失去多少改變的機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日前一間無菜單的私房料理餐廳,因政商名流雲集而聲名大噪。近期侵占國有地的糾紛鬧上法院,一審下來被判拆屋還地,新聞訪問美食專家,只見這位專家口沫橫飛地表示餐廳的料理和裝潢堪為一絕,若是拆屋還地,就等於是毀了這難得的「文創」場域,而文創產業不正是政府大力培植的嗎?

阿帕契事件最終不起訴勞乃成與李蒨蓉等人,非軍旅要塞的判決理由也讓網友鬧著也要參觀阿帕契。最新消息是陸軍航特部預計最快10月開放參觀,周末團進團出,一切以不影響任務訓練為主。

悠遊卡公司發行「波多野結衣」限量版,引起社會軒然大波,悠遊卡公司主張行銷導向的經營觀點卻仍未平息輿論,柯市長昨日做出董事長降任為總經理的處分,未料引發議員現場杯葛議事以示抗議,各項施政報告毫無機會討論。

我相信不論這三件事你的立場是甚麼,「可惜啊可惜」絕對是心中曾經出現的聲音:

「可惜啊可惜,花費心力結合藝術與美食的空間;可惜啊可惜,國家重點栽培的人才;可惜啊可惜,一位天賦異稟的資訊專家;可惜啊可惜,攸關市民的施政報告竟然被視而不見。」

這些可惜,往往會變成其中一種觀點,這類觀點會成為各方言論攻防的重點策略,甚至也會不自覺地形成情感壓力,影響相關人等的決策判斷。

這些觀點並沒有錯,然而卻禁不起太多考驗。一旦把這些觀點拉高到更大框架檢驗,就會發現難以招架多元價值的挑戰,更無法回應各族群相異的想法,最終只能單一跳針似地重複強調原有的內容,加上戲謔的言詞、充滿優越感的嘲笑,並開始以「思想的先驅」自我安慰,累積互相支持的同類團體。

拿阿帕契事件來說,即便真的在法律上以非軍旅要塞為由無法定罪,也無須為了包裝這個令人起疑的結果而開放參觀,讓這件事情的「副作用」影響更多無辜的同袍——為了開放參觀的額外業務,訓練需要做多少調整?他們又需要犧牲多少時間來準備開放參觀?

荒謬的結論非但沒有讓我們深刻檢討現有制度,反而將一場鬧劇未完續演。沒有法律上的罪,突顯出現有制度與認知間的落差,軍營該如何分級並兼顧國防安全,又該如何訂製符合現實的管理辦法,這些議題若能因此事件重新開啟討論,那麼相信網友們不會義憤填膺地說我也要去。此外,軍中對勞乃成的態度,更不會因為是「難得的人才」而拿捏不定,難道「自律」、「自覺」要件層次沒有比受過訓練來的重要嗎?

原應告一段落的波卡事件,也因柯市長「珍惜人才」的處分原則又掀波瀾。一個「成功」的行銷案件只為了銷售三萬張,但卻完全排除其他更寬廣的考量因素,若不是「替老闆惹麻煩」而非得檢討一下「危機處理流程」,相信至今團隊仍會為引發話題銷售一空的結果沾沾自喜。

珍惜人才的柯市長,恐怕自己的危機處理也好不到哪裡去。戴季全原本就是個優秀的人才,但適不適合擔任此職務可以有更大的討論空間,認定標準不是誰說了算,各類人力資源的顧問相信可提供客觀標準參考。單純將波卡風暴解讀為「缺少政治性考量」、「危機處理不當」,而沒有意識到其它更高層次的檢視原則,光是這點就足以證明兩位的思考範疇非常侷限。

輕易地定義他人質疑的動機、只拿著一兩個有利於自己的論述不斷重複,這種行為跟強辯沒有兩樣。

如果以上三個例子都讓你無法理解,那麼試著想想清境地區、烏來地區的美麗違建民宿吧。該不該拆?可不可惜?為什麼會有就地合法、既往不咎的觀點出現呢?什麼考量應該是凌駕於其他因素之上的呢?

多元社會尋求共識原本就不容易,每每看見不同層次的觀點互相攻防,不僅辜負了彼此溝通的熱情,也一再消耗對理性思考的期待。台灣這個空間是居住在此地的人所共享,「尊重各方不同的聲音」不能只是逃避尋求共識的說詞而已。下次遇到爭議事件時,不妨先討論歸類各項考量因素的優先順序排列,孰輕孰重?誰先誰後?也許會意外發現其實我們想的所差不遠。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