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五歲以下幼兒有需求可在捷運飲食後,父母可以再多思考什麼? | WaCow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知道五歲以下幼兒有需求可在捷運飲食後,父母可以再多思考什麼?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網路上分享的一張圖片,上面標題是「幼兒(五歲以下)若有飲食需求,是可以的,你知道嗎?」,同時附上捷運局的公文回函內容截圖,下方亦放上捷運公司的標誌。

事件本身引起的留言討論非常豐富,也很適合拿來做思考的生活教材,只不過這樣的傳播方法或溝通形式也同時傳遞更多訊息出去,看似大快人心的背後,是否不小心也犯了「媒體常犯的錯」?

原始貼文內沒有探討「捷運為何禁止吃東西」的原因,也未對「需求」多加解釋和討論,傳播方式很有效率、符合社群傳播原則,卻也犧牲了許多善意和學習的機會。

而「你知道嗎?」隱含著對捷運公司強烈的質疑和猜測,作圖廣為宣傳的動機直接挑戰長久以來建立「請勿飲食」的規則,更透露出抗議的意味。

從轉貼的文章或是留言回覆中便可確認,閱讀者的確收到這樣的訊息:

「什麼?我都不知道,捷運公司一定故意不想讓大家知道,真是過分。」

「快分享讓大家知道,以後小孩想喝水吃東西就不用被罰或遭受他人眼光了。」

到底這條「隱而未顯」的規則是捷運公司欺負人打壓人權的表現,還是為了在全面禁止的規定裡保留彈性才設有這條文?一開始便選擇用負面的角度去詮釋捷運公司,簡化的標題、回函的公文都是事實的片面,只能傳達部分的意涵,而這正是我們平日批判媒體或網路輿論的缺失。

若思考再細緻一些,「哺乳」和「幼兒飲食」應該分開討論,「管理」和「限制」意義非常不同。

就算過去政府公家單位給人的印象一向不太愉快缺乏彈性,我們是否就能這樣對捷運公司推論?若未經捷運公司同意就使用LOGO,是否也會引導讀者有所誤解?乍看之下,就像是兩個單位共同發表的圖文宣傳。或許原意並非如此,但就結果來看令人捏把冷汗。

捷運上不能飲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希望杜絕因食物殘渣引來的老鼠或其他生物,並減少髒亂。有另外一個類似例子是以前公車上設有垃圾桶,但車內依然髒亂,車身搖晃也容易讓食物潑灑,而現在公車上取消垃圾桶設置後,不僅讓車內飲食比例降低許多,垃圾也隨之減少。簡單收起一個垃圾桶,就是環境給的暗示,人的行為不知不覺改變了。

若父母引導孩子的是了解自身需求、做好準備再上車、突發狀況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能否延遲等待到下一站……,孩子從中能獲得的練習非常珍貴。

學齡前的孩子生活作息變化不大,何時會想睡、何時該進食都有大致規律,照顧者原本就應掌握並預先管理,「臨時性需求」可能來自於生病不舒服、情緒不平穩、 刺激太多等其他因素,相對來說應是少數情況;真有突發狀況,捷運公司當然能援引條文特別支援、個案處理,但是否必須公開「推廣」五歲以下開放飲食的訊息, 在民眾認知尚有落差、「需求」又很難客觀認定的時候,以個案進行開放或許是權宜之計。

此外,旁人的眼光與指責並不會因為開放五歲以下的需求飲食就會停止,相反的可能引來更多責難和不諒解。親子友善的環境不是捷運公司單方面就能營造,如果我們對孩子願意以善的角度解讀行為、引導孩子練習溝通而成長,那麼也應該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身邊的大人——如何正確精準的溝通、如何與他人建立良好互動、如何在不同意見中尋求共識,相信也都是父母們需要以身教示範的生活課。

真要檢視捷運公司,不如確認是否每站都有空間或設備能滿足這些臨時狀況的需求,需求未必幾秒都不能等,一定非要在車廂內解決不可。

我們常常會由自身經驗或身旁朋友們來推論他人行為,但一種米養百樣人,捷運公司要面對的絕對不是全部理性、負責任的父母,要考量的也不會只有單一族群(老人或生病的人有需求可以嗎?),這樣的宣傳對捷運公司或對真正有需求的人可能造成更大困擾。畢竟網路上只讀標題不看內文的人為數不少,不然我們來試試看, 這篇文章又有多少人看到最後呢?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