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政府請別讓公民太忙

週六傍晚一開始,明顯的開票態勢就知道這個夜晚是屬於人民的。隨著最後六都底定的選舉結果一一出爐,家裡附近的街道上竟然放起煙火來,時光錯亂地像是另類國慶般熱鬧。
網路上呈現難得樂觀的慶祝動態,雖然大夥兒不忘文末加上一句:「柯P加油,我們也會繼續監督你的! 」但仍難掩興奮激動的心情。
隔天,周日上工的柯P馬上確認第一位副市長鄧家基、並推出勞動局長遴選辦法。網民們立即被騎著自行車去開會的柯P背影感動莫名,嗡嗡嗡的敬佩之意回應上工之說,但卻不見對副市長人選與勞動局長遴選辦法的討論。
大家累了嗎?說好的監督呢?
在大夥兒繼續忙著割闌尾、簽連署的同時,我想我們更必要的,是進一步具體討論「開放政府、全民參與」這個受到選民肯定的概念,該怎麼實際執行到參與市政決策,才算實現競選承諾而不矯枉過正。
網民們對鄧家基的反應如預期中的冷淡,這個冷淡並非因為不關心,而是網民們只知道他曾任新北市的環保局長之外,對他的過去幾乎一無所知。甚至也只能從「姚老師推薦」、「選前寫過一篇文章還不錯」、「曾當過朱的局長應該能力還不錯吧」這類的資訊推論其人品能力。當然或許選後第一天,公民們尚未發揮扒糞功力也說不定。
不過我相信柯P和你我一樣,即便他在這短短幾個月裡突飛猛進,求知若渴,一時半刻他也惡補不了檯面上下所有政治人物的千秋萬業,對於鄧家基這個人,柯P該是相信身旁重要夥伴的推薦為主要判斷依據。
同時間,勞動局長公開遴選辦法出爐:可以自薦和推薦他人,想要票選自己的勞動局長,也需進行申請作業方可成為票選人,網路上同時也公布遴選委員的名單。
這兩件事情放在一起看,點出開放政府最大的矛盾之處。
捫心自問,我們真的有能力選出合適的人選嗎?我們能蒐集到的資訊真能代表這個人的專業經驗和能力嗎?如果不能,那麼我們如何進行投票?
這畢竟不是票選最佳人氣獎,一個局長除了必須要有相當的學經歷之外,還須有執行力和領導能力,這些都不是透過基本資料就能辨識,說漂亮話向來不是老實做事人的特徵,如果選民真能判斷的話,我們就不至於曾經選錯這麼多人了,不是嗎?
拿副市長為例 (雖然副市長不在柯P開放票選範圍之內),一般民眾難以了解鄧家基,但是媒體不會不認識他、跟他合作過的新北市公務員們不會不了解他,甚至問問周錫瑋、朱立倫,或是跟他同期的議員們這些真正能夠提供辨識基礎的族群,不就能夠大略勾勒出這個人的種種面向了嗎?同理可證,其他勞動局長、文化局長……等等,在這近一年裡,柯P走訪這麼多基層、開過這麼多場公民開講、傾聽過這麼多聲音,難道真的都沒有合適人選嗎?
這次公布的遴選辦法更讓開放政府的美意蒙上陰影。以勞動局長而言,遴選委員的角色為書面審查與勞動對談,最後推出二位人選提供給民眾二選一,說實話,這比較像「背書」而非參與。細看委員名單都是各職業工會理事長,那麼最後不就是各大工會動員旗下投票部隊(工會成員可組成遴選團體),看誰的啦啦隊最多的結果?
遴選辦法一出,挺柯P的工運人士立即抗議選舉辦法已將難以使用網路的弱勢勞工排除在外,雖然亦有提供通訊報名和現場報名的其他方法,但難以否認網路族群將會是主要的投票部隊。
隔行如隔山,有許多不能說的隱性訊息都存在於每個領域裡。身為公民很樂意參與討論各項議題,提供各個角度的意見,但是最終還是需要政府在更高層次俯視城市發展,透過數據作理性分析並作出利於整合的最後決定。
開放政府的實質做法,也許先從議題分級開始。相信公民要的不是象徵意義的投票行為,而是更有實質意義的政策參與。
至於各局長人選,也許還可聽聽台北市政府員工們的聲音,從他們第一線與各意見領袖的互動、專業領域的知識累積、實際推動公務的考量,或許能給我們更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