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分裂的關鍵竟是Big Data?

這陣子阿基師和劉喬安把大家忙壞了,難得把柯文哲擠下版面換換口味,只是沒想到同樣讓許多人夢醒心碎。關掉電視後上網路想圖個清靜,發現原來海協會會長已經來台好幾天,陰謀論的說法四起,會面台灣媒體高層的名單也公布出來,還有網友處心積慮為了吸引點閱,下個情色標題但點進去其實是海協會長來訪的相關新聞。
聽到網友呼喚,三立新聞網出了一篇「別管阿基師、劉喬安了,你今天關心過這十件事嗎?」裡面整理羅列出十大重要議題,並附上相關連結。FB版上對情色新聞的反應除了感嘆外,更多是檢討:為何我們要關心這種事?
公民社會真的來臨了?媒體自覺終於開花結果?社會素質真的提升了?
平行時空的錯覺而已。平行時空還不只一個。
隨著網路行銷購物環境的成熟,為了瞭解猜想單一消費者的喜好,或者預測廣告主目標族群的觀看行為,各式分析Big Data的系統突飛猛進,這些工具像是個貼心的朋友一樣,當我們點閱某個話題,便奉上其他相同口味的討論區內容、新聞、影片,我們越來越容易找尋志同道合的朋友,越來越容易和他人有共鳴默契,網路上的社群讓我們重新對現實生活燃起希望。
然而一抬起頭收起手機關掉網路,我們每天面對的是另外投連勝文的六十萬人加上沒出來投票的那些人,我們真的在意他們想些甚麼?為什麼這麼想嗎?
他們的確活生生的存在著,而且就是你我的爸媽親戚、學校的校長老師、市場裡看你長大的麵店阿桑或是隔壁的鄰居叔叔。問問這些人,你們知道海協會會長來了嗎?知道台北市勞動局長14號曾有網路投票嗎?知道綠色和平組織成功讓樂高拒絕跟殼牌合作嗎?
就算他們也使用網路,他們的網路世界在同一套運算系統下所呈現出來的,可能是吉甲地的網路市集、有機店的特賣訊息、各式各樣的健康資訊和旅行社的定期問候,當然還有跟你我持相反意見的新聞文章。
追求行銷個人化的極致,反而限縮我們對資訊的主動掌控,我們必須時時刻刻警惕自己別被系統「摸熟」了,以免不自覺地掉進設計好的情境裡。而離開城市越遠,鄉村裡對電視媒體的依賴更加明顯。不見得每個人都有智慧型手機或是上網吃到飽,不一定家家戶戶都有電腦網路,但是每家一定有電視,電視甚至是全天候開著的陪伴老人小孩或是做小生意的攤商們。
因此能夠「跨越」這些平行時空的,或者說將不同資訊連結起來的,就我目前的觀察,大概就是令大家又愛又恨的電視媒體了。
近來積極追求數位化的電視集團,也同時發展網路頻道,然而顯而易見的是以年輕編輯群主導的網路媒體,挑選新聞的品味與眼光與傳統電視新聞大異其趣,以前段所提的三立新聞即是一例,新聞網裡整理出來的十大議題,為何沒有在電視新聞裡佔一些比例呢?
新聞網路化已是事實,那麼除了youtube的畫面、行車紀錄器之外,自家網路頻道編輯們的精華整理,若是能以固定比例的轉換成電視新聞,將有助於提高資訊流動性,在不改變原有收視習慣與行為的狀況下,也能被動地接受到「其它平行時空」裡的主流意識,這才有可能逐漸推倒意識高牆,否則任何一方的勝利,都將成為世代間的衝突,這樣的台灣哪裡來的理解?又怎麼可能會有共識呢?
執行面很簡單,早晨讀報新聞時段加上網路前十大論壇話題即可,再簡單不過的動作,就是彼此了解的開始,平行時空慢慢有交集,才有對話的可能。
最後,謝謝民視新聞台拒播情色新聞,第二名的收視結果證明電視媒體改革的可能性,我們更期待平行時空的交集,很快地出現在家家戶戶的電視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