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不停的公共住宅,能解決什麼問題? | WaCow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吵不停的公共住宅,能解決什麼問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北市府和捷運聯開宅居民,就像是吵翻的鄰居一樣,天天你罵三句、我回三句,雖然歹戲拖棚,不過觀察柯文哲與民眾的攻防內容,不難看出市府本身的政策嚴密度不夠,恐怕一番美意淪為炒短線的樣板績效。

租屋率與抑制房價有何關係?

「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根深蒂固,恐怕才是台灣人痛苦的真正原因。老是舉國外的社會住宅成功案例,卻忘了別人「願意終生租屋」的觀念,才是社會住宅能有效推動的主因,當住社會住宅既不代表貧窮也不感羞恥丟臉,那麼租屋率才有可能跟抑制房價扯上關係。

目前捷運聯開宅的租金是市價的八折,被議員批評之後又改採取「浮動租金」(依收入)。在精華地段的租金原本就不便宜,八折之後仍舊是一筆可觀的支出,能夠付得起的,恐怕不是「最需要被協助的」對象。而原本租屋族群在市場機制之下,同一筆錢若能在其他地區換得更大空間,也不見得會將此住宅列為第一優先選擇。

租不起的就更別提了,八折不過就是熟人親戚價,採浮動租金有可能算我五千元嗎?若有其他申請人可以付出一萬元承租,市府會優先承租給五千元的嗎?

不會。至少現在的政策沒有規定。那麼在精華地段的社會住宅到底幫到了誰?

社會住宅與打房的關係,絕對不是用破壞市場機制的方法拉低房價,而是以成功的「標竿社會住宅」,顛覆大家對租屋生涯的恐懼,並實際展現更好的生活品質與價值,放棄一味追求買房的慾望,才能影響供需關係,透過市場機制定出合理的房價。

台北市府擁有的精華地段即便全數投入社會住宅,數量也無法多到嘉惠大部分的市民,若沒有清楚的目標和政策,也無法翻轉市民對社會住宅的偏狹誤解,那麼只是靠其他民眾對社會住宅的誤解而造成房價下跌,這是用對立換來的低價假象,不是架構性的體質改變。

另者思考,精華地段最能展現政府如何排定政策發展的優先順序。一塊地是賣給財團蓋房子、蓋賣場,還是創造另一個中央公園、創意教育基地?台北市身為首善之都,未來的可能性在哪裡?

就算市府要把精華地段商業活化也沒問題 (當然我們不需要更多百貨公司或商場),用地換錢帶給政府更多預算,再將預算用在興建超乎想像的社會住宅,展現未來建築的前瞻性:如綠建築、再生能源……,或者公開徵求具現代感與美感的設計圖,好好表現「設計之都」的具體作為,再聘請專業的團隊進駐管理維護,這樣的社會住宅,有誰不想住不想租呢?因為買都買不到啊!

那麼我們可以為租屋族群做甚麼?

租屋族群不一定是中低收入戶,但是中低收入戶一定是租屋族群,而中低收入戶的下一代才是亟需幫助的年輕人。雙北市大多數的年輕人,若有份正當職業,日子也許侷促了點,但大概租屋不成問題。

不少租屋族群受限於預算,只能租到違建、違法隔間或不符合消防安全的房子。市府無法干預市場經濟,但是卻能依法對房東出租的物件進行規範,讓付出價格得到合理安全的空間,間接淘汰惡質房東與減少租屋糾紛,這才是對租屋族群最大的保障。

反觀現有的公共住宅,坪數大多20坪以下,即使年輕人能短暫鬆一口氣,一旦考量成家養小孩,現有空間不敷使用,那麼又會回到老問題,對於租屋買屋絲毫沒有任何幫助。

柯市長願意信守選前承諾,努力實踐社會住宅政策,勇敢踏出第一步是大家的一大福氣。但是請柯市長切勿操之過急,發揮醫師掌握時間又細心問診的專業,藥到病除才厲害,別落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樣板屋」思維,急著把check list打勾勾,但卻一件事也沒有真正做好啊!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