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比留更需要勇氣——誰來終結圓環之死? | WaCow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拆比留更需要勇氣——誰來終結圓環之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繼台北機廠全區保留之後,近日柯市長與文化局長又接連造訪嘉禾新村,研擬保留活化的各種可能性並同時維護地主權益,這兩大標的都有文史工作者與地方人士的積極介入,台北市能有機會開啟對話討論,重新連結人與土地的關係,不只是賣地換利的思維,才能真正進化台北的文明程度。

這讓我想起,離家不過兩百公尺的建成老圓環。

圓環是我送孩子上學的必經之路,就像是每天打招呼的老鄰居一樣。為了重振風華再現人氣,圓環辦過各式各樣奇怪的活動:吸引大陸團客的人妖秀、夏天晚上的熱炒攤、咖啡館、茶館、變裝舞會、夜店PUB、有機綠市集、三太子BOBE館、辦桌餐廳……。看著老鄰居努力粉墨登場依舊門可羅雀,對比寧夏夜市的熱鬧,不禁感到非常心痛,每一次的嘗試失敗,無疑地都是侵蝕民眾對圓環的感情和信心。

到了現在,連咱們在地人也不忍抬起眼皮看它一眼,觸景傷情。

拍板保留或許不容易,承認錯誤說不定更難。呼叫柯市長:可以勇敢地替我們送圓環最後一程嗎?

當初台北人記憶中的建成老圓環,在幾次火災事故後加速更新腳步,馬總統擔任市長之時,斥資兩億請李祖原建築師將圓環改建為現今玻璃帷幕建體,然而重新開幕後攤商無法承受虧損,只得撤出在附近另覓店面。圓環幾經更手經營廠商均無力回天,現今為媒體教母余湘傾集團資源進駐,仍然熄燈昏暗不見起色。

這不是哪個團隊的問題,更不是什麼經營策略可以挽救,一個連當地人都不願意走進去的地方,要如何吸引外地人呢?

新建築封閉設計 隔絕與人互動

問題有一大部分就在建築物本身。

以往的圓環開放自由,匯聚四面八方之客,像個小江湖一樣,各憑本事掙生活的厚底子功夫小吃,攤攤各有本事。然而現今圓環,大門入口隱密不顯,整棟玻璃透空建築,夏天刺眼悶熱,開空調浪費能源也無濟於事;冬天看起來更加冰冷單調,成為四季都沒有人想親近的空間。

好不容易走進去,動線卻像座迷宮一樣,毫無意義地繞來繞去,既無法導引到內部店家,更浪費實體空間,而玻璃外體光線竟無法穿透引進各處,讓最中央的主體環境陰暗不已。

沒有人的建築,老舊得特別快啊。

市府死腦筋 美食項目阻礙經營創意

為了不讓人詬病,前市府團隊當然也想盡辦法起死回生。既然當初圓環興起是因為美食小吃,市府在招標文件裡因此規定經營項目必須和「美食」相關。

這一點雖是好意,卻也限制圓環更多可能性。在改建招商的過程裡,寧夏夜市早已成功組織起來,天生設計不良的圓環如何招商?如何對抗走路二十秒即可抵達的美食天地?

圓環不該和夜市搶客人,而是發展共存共榮的方法。寧夏夜市最可惜之處便是空間不足,加上近來陸客蜂擁而至,晚餐時間排擠當地客人和自由行觀光客,商家生意看來興隆但業績未必提升,圓環理當可以提供另一個腹地消化人潮,或成為讓顧客停留更久的選擇。

再積極一點往大稻埕回眸,近來迪化街文藝復興搞得火熱,加上文史工作者經營特色導覽,香港日本甚至韓國觀光客逐漸增加,台灣年輕人也開始好奇造訪。若圓環拋棄美食概念,發展特色活動與導覽結合,可納入步行起點或回流終點,或是配合後火車站青年旅館發展,弄個各國背包客交流交誼咖啡館,都能與附近商圈互利共生。

不想搞這麼大也行,那也可與社區大學合作,讓在地居民替圓環暖身:來個「幼老共樂」如何?邀請爺奶級達人在孩子放學後開手藝遊戲班,這附近的永樂布市、彩繪玻璃行、寫書法打毛線作香包……,還怕找不到人嗎?

砍掉重練 只有人才能重新創造歷史

圓環裡其實有個日據時代的防空蓄水池,已被市府鑑定為古蹟,只是被這個玻璃金鐘罩藏在裡面,古蹟的意義不過是名單上列管項目而已。

砍掉重練吧!別讓圓環變成歷史墓碑,讓我們保留對老圓環的美好記憶。

砍掉重練吧!讓圓環重見天日,什麼都不蓋也行,還我們一個乾淨空間重新開始,讓我們有機會再度發英雄帖,邀請各路英雄好漢,創造圓環新世代的定位與意義。

拆比留更需要勇氣,真有告別式那天,我會盛裝出席的。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