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發中的綠洲:美國足球與運動國族主義
世界盃足球賽接近尾聲,台灣總免不了每四年一次的檢討,「如何灌溉足球沙漠」這樣的議題。身為一個台灣人,我們以往常常以「反正老美也是另一個足球沙漠」來自我安慰,但那樣的安慰實在太阿Q了點,別忘了,自從1990年開始,老美可是每一屆都打進了會內賽,而我們台灣呢?
「老美瘋足球」的現象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談這個現象,一是足球在美國,二是美國運動與國族主義。
足球在美國
首先,美國不但不是足球沙漠,事實上,早就是一個勃發中的綠洲了。美國兒童與青少年階段,足球甚至是參與率最高的運動之一,而且郊區的中產階級家庭更是熱衷於這項運動。
貝克漢在洛杉磯銀河隊效力的五年間引發的熱潮,或可說是個人魅力所致,但2009年成軍的西雅圖海灣人隊(也是美國隊長鄧普西所屬的球隊)正是體現這項運動在美國發展的模範,從無到有,每一年都在打破大聯盟足球(MLS)的觀眾紀錄。
另外,紐約洋基隊與英超豪門曼城隊聯手打造的紐約市隊(NYCFC)聲勢驚人,雖然2015年才會加入戰局,但已展現無比積極的企圖心,除了已經簽下西班牙前鋒David Villa之外,開賽之初,更將以洋基球場作為主場;將於同年擴編的奧蘭多市隊(Orlando City),也已經簽下巴西中場Kaka,貝克漢主導的邁阿密球團也將在2017年加入戰局,雖然仍免不了被譏為是這些名將退休前最後撈錢的地方,但足球在美國的發展,沒有人敢不樂觀。
美國運動與國族主義
在美式足球、棒球、籃球環伺下,以往足球在美國主流運動文化中的地位的確是邊緣的,看在FIFA眼中,為了開拓美國這塊足球新大陸,特別將1994年男子世界盃足球賽的主辦權授予美國,從而開啟一波的足球熱。
本屆美國人凝聚在其男子足球代表隊的場景,以往並不常見,世界盃期間,甚至是喚起各移民族裔對祖國懷鄉之情的重大事件;相較之下,女子足球隊所能凝聚的大美國意識還要更為強烈。
1999年女子世界盃在美國舉行,最終決賽由中國與美國角逐,時間點恰巧就在美國「誤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兩個月後,政治與軍事的角力化成足球場上的一決勝負,引發兩國極高的關注,在120分鐘互掛鴨蛋後,PK戰,Brandi Chastain為美國攻進致勝的12碼球之後,狂喜慶祝下脫掉上衣,更是美國運動史上經典的畫面。
儘管20世紀以來,「美帝」與「國際警察」的形象鮮明,但在美國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其實仍潛藏著新大陸遺世獨立的國族性格,(別忘了兩次世界大戰,老美都是撐到最後才參戰的),除了少數的例子之外,美國運動與國族主義結合的方式,是建立在美國與世界不同之處,而非不斷與他人相互競爭與對照,棒球、籃球、美式足球之所以在美國佔據主流運動文化的位置,與其源於美國的「獨特性」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如全世界車迷為之瘋狂的一級方程式賽車F1,美國人也不屑一顧,而繼續傾心於源起於美國南方的NASCAR,這些美國職業運動的冠軍,就可以大剌剌地宣稱是「世界冠軍」。
融入新世界體系的觸媒
美國由市民社會所建立起來的運動文化,已經不需要由與他者時時對照的國族主義來引導,但若客觀國際與社會現實需要一個參照的他者時,美國也會毫不猶豫地召喚運動作為國族情感的出口。
冷戰時期與蘇聯的世仇,透過1980年寧靜湖冬季奧運男子冰球隊擊敗蘇聯的「冰上奇蹟」展露無遺;911事件後,所有的運動場景都成了歌頌美軍的舞台;面對中國崛起後的新世界秩序,足球或許就是美國藉以融入一個新世界體系的觸媒。從與蘇聯對照的民主正義陣營、世界獨強的山姆大叔、後911的復仇者、到被迫與世界對照的新美國,運動文化也就是這樣反映著不同時空背景下,美國與世界的相對關係。
近年來,中國崛起的確為美國帶來集體憂慮,與世界的相對位置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睥睨世界的獨強,足球作為一個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運動,使得美國不得不被迫進入這樣的一個世界足球體系中,英超380場賽事去年起在NBC運動頻道上完全轉播,今年世界盃更是美國正式進入世界足球體系的里程碑。
近年來,台灣每每愛談「與全球接軌」,從教育、經濟到文創,各面相皆如此,但最全球的「足球」卻始終是個令人不忍卒睹的缺席。
就算是每四年一次的狗吠火車,也還是該有人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