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然不會參加世大運團體賽
中國隊在世大運團體賽抽籤時,默默地缺席,這就表示他們在不會在八月底的世大運中參加任何團體賽。檯面上的原因是說與四年一度的中國全運會撞期,因此不克前來,本屆世大運與全運會也確實是這兩大賽會歷來最接近甚至重疊的一次,但實際上,中國除了在北京以及深圳兩屆以東道主身份傾巢而出之外,世大運原本就不是他們的主戰場,就算此次派出團體隊伍出賽,也不致影響各省全運會戰力布局,中國缺席世大運團體賽事,乃是兩岸關係戰略考量的合理之舉。
從干預台灣參加世界衛生組織年會(WHA),可以知道中國近來對於兩岸關係的定調,就是以壓縮台灣外在空間為手段迫我就範,世大運團體賽的缺席也是這樣的手法,不會給台灣任何情面。但仔細回想2011年時,台北之所以獲得主辦權,正是兩岸氣氛和緩之際,必然也是國際社會獲得中國的默許。但民進黨執政後,政治現實丕變,兩岸交流趨緩,使得當初的默許轉變為今日的漠視。
儘管運動存在諸多的正向功能,增進國際友誼、展示人類體能極致等等,但運動作為無槍砲戰爭的替代功能卻無法掩蓋。如果回顧歷來中國運動團隊或其球迷在台灣與香港所為,在世大運團體賽的缺席其實有跡可循。
2007年,在苗栗進行的海峽盃籃球賽,來自江蘇南鋼隊的球員孟達肘擊台啤球員吳岱豪,引發台灣球迷眾怒,台啤甚至在後來花蓮站賽事罷賽;2015年,在金門舉行的金城盃大學籃球邀請賽,北京大學與台藝大同樣爆發球員間嚴重肢體衝突。
今年3月下旬,世界冰球錦標賽U18第三級賽事在台北小巨蛋舉行,正可視為中國測水溫、最終決定不派團隊參與世大運的近因。就在台灣與中國戰後,兩隊球員發生衝突,中國球員以五星旗示威,場邊數百位球迷也紛紛以雜物丟入場中,表達對中國代表隊的不滿與憤怒,從來不報導冰球運動的台灣媒體破天荒地矚目該項賽事,原因就是在該場比賽之後兩隊爆發的衝突,以及所引發的反中情緒。
4月25日,亞洲足球冠軍杯的分組賽,亞洲強權廣州恆大作客香港出戰東方隊,恆大以6:0大勝不說,主客隊球迷間相互以「X你老母」的廣東話國罵伺候,終場前,恆大球迷一幅「殲英犬 滅港毒」的標語更是讓香港人的憤怒直達沸點;反觀去年11月,台灣與香港在東亞盃會外賽碰面時,香港人噓自己的「國歌」,卻對客隊、也就是國旗歌報以熱烈歡呼聲的怪事。2015年,香港在兩場世界杯會外賽頑強抵抗中國的比賽中,再次激發出港人後雨傘運動反中的本土意識。
另外,一轉眼已經九年了,2008年北京奧運的棒球賽,台灣兵敗五棵松棒球場,被棒球迷視為「國恥日」;相反地,這場中國棒球發展史上最大的勝利,從上到下,當時人在北京的我,除了央視奧運轉播螢幕最下方的戰況跑馬燈之外,難以找尋相關的報導,除了棒球原本在中國就極為邊緣之外,根據可靠的內部消息,相關單位在賽後下令中國官媒以及相關新聞管道對那場比賽噤聲,原因無他,就是避免刺激情緒已經受創的台灣人,在兩岸人民情感上再掀波瀾。
同樣在北京奧運前的場外,聖火傳遞的爭議屢見不鮮,除了陳水扁與民進黨政府拒絕聖火入境的事件之外,隨著聖火傳遞,抗議中國在南蘇丹達佛慘案中的角色以及聲援(圖博)西藏獨立的聲音與聖火如影隨形,運動場從來就是政治的最佳舞台,已經身經百戰的中國當局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每播一次義勇軍進行曲、每升一次五星旗都是對台灣人民的刺激,不管是十一個人的足球、五人的籃球,這些運動團隊正使得國族這個想像共同體更為真實,一旦在運動場上碰面,非敵即友的二分邏輯格外清晰。
從規格而言,分齡、交流、聯誼性質的世大運的重要性原本就不如各省展示並競奪體育資源的全運會;外在而言,派隊參賽對中國沒有任何政治上的好處,反而可能激化台灣的反中情緒,待7月19日個人賽報名截止時,若中國隊也無人報名,雖不會太令人意外,但卻可能落得政治干預運動之名,因此或許會聊派一些大學運動員,「象徵性」地參與賽事,以杜眾人之口。
▲ 世大運形象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