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球與棒球的前世今生
場景一
- 時間:7月4日美國獨立紀念日
- 地點:英國倫敦海德公園
- 事件:大聯盟戰場(MLB Battleground)
- 「參賽」隊伍:洛杉磯道奇 vs. 波士頓紅襪
- 人數:少許
試想像這樣的場景,每年夏天倫敦的招牌活動,為期十天的海德公園夏日派對,為了慶祝小老弟的國慶,能夠想出什麼具有美國風味的活動,讓大家共襄盛舉?來場棒球趴如何?
大聯盟戰場(MLB Battlegrounds),這正是今年7月4日海德公園的主題活動。一場國慶日的棒球賽,一手啤酒、一手熱狗,緊接著一場炫麗的煙火秀,還有什麼比這個更美國的意象?但舞台設在倫敦?棒球?你確定不是板球?
大聯盟戰場活動現場提供一些棒球體驗的攤位,其中包括了VR打擊體驗、大聯盟商品展售等等,壓軸活動是由Cliff Floyd、Carlos Pena以及Shawn Green三位退休大聯盟球星以及板球球員進行全壘打大賽,卡司看似夠有誠意,但卻顯得格格不入。所謂的大聯盟戰場,指的是分成道奇與紅襪兩隊,球迷也自行分邊,至於為什麼是道奇與紅襪?你考倒我了。雖然是兩支球隊名氣夠響亮,但卻從沒什麼交集(兩支球隊上次在世界大賽碰頭已經是1916年的事情了)。我想,大概只是要延續英格蘭足球場上紅藍世仇對抗的傳統吧!
大聯盟為了拓展海外市場不遺餘力,除了WBC、大聯盟明星隊海外賽、海外熱身與正式比賽等等,「大聯盟戰場」活動正是大聯盟為了預計2019年在英國進行海外賽的前期暖身,但在一個多數人看到NY的帽子認為是單指紐約而壓根沒聽過洋基隊的國度,以及活動現場看著溫布敦大螢幕轉播的人要比對棒球有興趣的人多,就算是難得看到有人在傳接球或是對棒球表現出興趣的,也多是旅英美國人,比起已經先邁出步伐的NFL和NBA,棒球在英國的推廣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場景二
- 時間:7月6日
- 地點:英國倫敦羅德板球場(Lord’s Cricket Ground)
- 事件:國際對抗賽(Test Match)
- 參賽隊伍:英格蘭 vs. 南非
- 人數:28000
時隔兩日,我來到位於聖約翰森林這個高級住宅區的羅德板球場,在這始於1814年的板球聖地,7月6日舉行的正是板球最具傳統的國際對抗賽,由英格蘭出戰南非的首日賽,也是英格蘭球星Joe Root接下隊長後的首場國際對抗賽。
板球對抗賽這項最具傳統的賽制曠日費時,一打就是五天,但是在週四上午十一點開打的首日賽卻是28000個位子座無虛席,現場盡是西裝筆挺的「白富老閒男」,球場周邊的飲食攤賣的是各式各樣高檔紅、白酒與香檳,賽事冠名贊助商是以10年4千萬英鎊拿下的天達(Investec)理財顧問公司。利用中午午餐休息時間(lunch break)走到樓閣區(Pavilion),除了一貫的人口組成之外,馬利爾本板球俱樂部(Marylebone Cricket Club,簡稱MCC)會員紅黃相間的帽子或領帶,不時地提醒著我走入了一個不屬於我的時空,一個需要事先預訂的頂級午餐野餐籃要價150英鎊,一個個MCC Members Only的牌子,讓我很識相地快步離開。
板球在英國階級色彩鮮明,MCC尤其如此,如果你不是戰功彪炳的板球員而想加入他們,光是在候補名單上就必須等上至少27年,之後還必須經過繁複的推薦與審查程序,而女人甚至遲至1999年才獲准進入此俱樂部。即便是在中央球場仍舊保留皇家包廂的全英網球俱樂部,都在溫布敦的平民化上領先了MCC,但英國的板球就像是個時空膠囊,凍結在19世紀的時空,不在乎外面的世界怎麼變化,不在乎外面的世界怎麼看待他們。反倒是前殖民地的印度承繼了板球之後,在21世紀成為推動符合現代生活節奏的Twenty20賽制的主力,並取得巨大的成功,受歡迎的程度遠遠凌駕最富傳統的對抗賽。
對抗賽這史前巨獸在各地掙扎求生,唯有在有錢又有閒的MCC會員眼中,那是貴族才懂得細細鑑賞品味的奇珍異獸,越是瀕臨絕跡,越能顯其珍稀的鑑賞力,這樣,也才能體會Joe Root初為隊長就從首日中午打到第二天中午才出局,個人攻下190分的沉著與耐力絕妙之處。板球雖然小眾,但卻位於英國階級最頂層,據此,11位入選英格蘭國家隊的成員,每年可從英格蘭與威爾斯板球委員會(ECB)領取70萬英鎊的基本年薪,外加每場比賽的出賽費,而這還不包含他們作為職業球員的薪資(最高薪球員Ben Stokes今年在印度板球超級聯賽出賽八週,就可領取170萬英鎊的薪水)。
板球與棒球,巧妙地體現了英國與美國這兩個前世今生交融的國家的運動文化與意涵。棒球、板球與更古老的繞圈球(rounders)同為以棒擊球、以跑計分(run)的運動,本質上有太多類似的地方,英國移民將這樣的休閒活動帶到了新大陸,並不斷演化。但是美國社會乃至棒球界在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期,瀰漫著濃厚的去英國化以及美國例外主義的氛圍,當時美國職棒界領導者之一的Albert Spalding刻意將棒球塑造成源於美國的神話,將其與濃厚英國風的繞圈球和板球切割開來,將南北戰爭時期的北軍將領Abner Doubleday塑造成棒球之父,並依此迷思在紐約州的古柏鎮(Cooperstown)設立了棒球名人堂與博物館。儘管後續史學家考據推翻了此一說法,但棒球的「美國製造」以及古柏鎮作為棒球伊甸園的神話依舊難以除魅。
如今,板球作為棒球的前世,在英國以他們獨有的方式保留下來,推不推廣、步調慢不慢他們一點也不在乎,昔日日不落國的榮光,在板球這方面,反倒由另一個前殖民地——印度接手;大西洋彼岸,棒球這今生依舊難忘前世情,希望重回祖國的懷抱,這一切宛如輪迴一般。1889年,Albert Spalding出資組成一支明星隊遠渡眾洋到了非洲與歐洲傳遞棒球的福音,甚至還在肯辛頓橢圓球場為英國皇室展演,一世紀後,大聯盟在海德公園再開戰場,這今生與來世,就怕是無間的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