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民主香腸」是好事一樁嗎? | 賈培德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捍衛「民主香腸」是好事一樁嗎?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2015年3月31日晚間,黑色島國青年陣線、民主鬥陣、臺左維新等團體質疑馬政府透過大陸國台辦遞交台灣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意向書是黑箱作業並有降低國格之嫌,號召群眾在總統府前集結抗議,與警方發生衝突。

至凌晨兩點之後,包括網路名人音地大帝在內的一群人,搬來烤肉用具,就地在凱達格蘭大道上生火烤肉,稱為「民主香腸」,並現場喊起「捍衛香腸,人民有烤肉的自由」等口號。

我和朋友在臉書上為此有些爭執,爭執的標的不是台灣應不應該加入亞投行,也不是透過國台辦遞交意向書有沒有辱國格,而是:「在凱達格蘭大道上烤肉到底好不好?」

其中一種說法是:很多人也在自家門口烤肉,為什麼不能在總統府前烤?

還有一種說法是:這種抗議就是公民不服從與抵抗權的行使,為什麼一定要符合你們這些自詡「理性進步」的人所認為「有水準」的行為才可以做?

也有嘗試從動機上解釋的說法是:如果從藝術行為來思考,或許這是一種要突顯「人民和平」和「國家暴力」之間差異的行為。

要分析及回應這些問題得費些唇舌,恐怕也不是一兩輪交鋒說得清的。但我覺得這一點都不重要,因為這些說法對解決問題,產出決策毫無幫助。

我是學政策性辯論的,這是一套有效率的產出品質良好決策的方法,通常我們在進行決策之前第一件要問的事就是:我們的目的是甚麼?或是說,我們的動機是甚麼?

站在社會運動或利益團體的角度看,三百人在總統府前集結,搞不好比警察的人數還少,想必不是打算靠強制力強迫政府改變決策。這樣的行動看來也不會有匯集特定政治或經濟資源的效果,怎麼想都是打算藉爭取大眾認同形成輿論壓力,以求進一步影響政府決策。

所以,假設行動的動機是「爭取大眾認同」,評價執行方式的標準就在其「爭取大眾認同」的效果,與其可能產生的其他負面影響之間的損益比較上。

而除非主事者是有計畫打算長期藉各種行動或文宣教育民眾,否則這種民眾認同的爭取都是單向的,一次性的,最重要的是,它是沒有道理好說的。

舉例來說,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的造型被認為像「開瓶器」,設計師就算說十萬次,說破了嘴說它高樓層的空洞代表天圓地方,也與東方明珠塔遙相呼應,但對民眾來說開瓶器就是開瓶器,設計師設計時再怎麼殫精竭慮,它還是開瓶器。

如果hTC想藉著邀請新一季的代言人來提升旗下產品的藝術形象,千挑萬選選中了楊士毅,例如這個連結,就算標題直接寫「Freeing the minds of the people(解放人們的大腦)」,再三強調一切都是行動藝術,被解放的也只會是行銷主管的職務。

當然,我的假設是「深夜抗議亞投行 總統府前現烤肉人潮」這樣的新聞見報,會造成普羅大眾對這場活動的負面印象,或是使得活動訴求失焦。但也可能事實與我的假設相反,大眾真的認為在總統府前烤肉讓他們更了解並支持這項活動的訴求,那麼這就會是有效達成目標的方法了。

只是即使如此,這項結果也與「在家門口與總統府烤肉的同一性」、「公民不服從的道德界線」、「社會運動與行為藝術的結合」的論證都沒有關係,證明理論與邏輯上的正當性,對此活動預期所達到的效果並無幫助。

同時,這還代表「在總統府前烤肉」得真的是一項經過評估的決策才有意義,必須是發起烤肉的人們曾經審慎評估過行動對這場活動形象的影響,而評估結果認為是正面的才因而執行,否則就只是一場突發的擲筊而已。

當天晚上我有一小段時間在現場觀察,主其事者的行為是相對冷靜與節制的,但由於活動並不是由單一組織中的成員參與,不可能真正規範所有參與者的行為與反應,因此偶有些較不受控的狀況出現也是意料中事。

對於這些必然存在的不穩定因素,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預先評估可能的影響範圍,現場應對控管風險的能力與事後所需要的危機處理,而不是自娛式的告訴自己:「我找到一個可以說得通的說法了,所以負面影響不存在,耶!」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