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勝於雄辯」是事實嗎?要不要來辯論一下? | 賈培德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事實勝於雄辯」是事實嗎?要不要來辯論一下?

香港反送中抗戰兩個月來,警察首次以實彈對空鳴槍。攝於8月25日,香港荃灣。 圖/路透社
香港反送中抗戰兩個月來,警察首次以實彈對空鳴槍。攝於8月25日,香港荃灣。 圖/路透社

8月26日,台灣人相當關切的香港情勢,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除了警察首次以實彈對空鳴槍,也有一則GIF圖檔在網路上流傳。這則圖檔迅速被許多人轉發,其中包括不少意見領袖,例如太陽花運動領袖魏揚(已刪文),轉發時附註的評論大致都是指責香港警察自己丟汽油彈,再誣賴成是示威者所為。

圖檔流傳的同時,也開始出現不同拍攝角度的現場影片,令人驚訝的發現汽油彈確實都是由民眾投擲出的。因此,有些民眾發現是誤傳,便開始刪除原先轉貼的圖檔與貼文,但依然有不少痕跡留在網路上。

我不會質疑在這個過程中轉貼圖檔的人,是否都存有惡意或刻意帶風向,因為我自己在看到圖檔時也覺得汽油彈是警察丟出來的。看到其他影片後才驚覺,隨著記述角度的不同,我們對於事實的認知有多麼容易出錯。

在網路上流傳的一則GIF圖檔,疑似香港警察自己丟汽油彈,再誣賴成是示威者所為。 圖/作者提供
在網路上流傳的一則GIF圖檔,疑似香港警察自己丟汽油彈,再誣賴成是示威者所為。 圖/作者提供

▲ 現場影片拍攝角度之一,我們可以發現汽油彈確實都是由民眾投擲出的。

▲ 現場影片拍攝角度之二。

事實不證自明,真相只有一個?

隨著網路傳輸進步與攝影器材普及,我們對於「事實」的理解越來越困難。許多時候,有一定真實度的事件會夾雜著大量虛假訊息出現,令人難以辨認。

目前受到全球關注的亞馬遜大火就是個明顯的例子。亞馬遜雨林有沒有發生大火?有。但你在網路上看到的照片有難以想像的高比例,存在真實性的問題。政治人物與明星等意見領袖的誤傳使狀況更糟,畢竟連法國與智利總統貼的照片都是錯的,那還有誰能相信呢?

當然,轉貼照片出錯並不影響亞馬遜大火應該被重視的結論。但是,我們應該投入多少精神與資源在這個議題上,來自於我們對於這個議題的嚴重與急迫程度的理解。這個理解若是建立在錯誤的資訊上,我們就不可能做出有效率的決策,與正確的資源分配。

這裡就可以引出本文的重點:「事實」不是不證自明,而是需要被辯論的。真相從來就不只一個,柯南底迪畢竟還是太嫩了。

我們認知世界的核心:事實性辯論

「辯論」依其所針對命題的不同,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事實性辯論」、「價值性辯論」與「政策性辯論」。

原則上,所謂「事實性辯論」是辯論某項事實是否為真;「價值性辯論」是在我們確定某項事實為真的前提下,辯論該項事實的價值評價為何;「政策性辯論」是在了解眾多事實的價值評斷之後,經過損益比較來進行決策的辯論。

舉個例子,「這是一把椅子」是事實性命題,「這把椅子坐起來很舒服」是價值性命題,「我們公司應該添購這把椅子作為辦公用具」是政策性命題。

應該有人會覺得「這是一把椅子」有什麼好辯論的?事實不是就擺在眼前嗎?

嗯?真的嗎?

圖/作者提供
圖/作者提供

這三種命題是後者包含前者的。如果不能確定事實是什麼,就不可能對事實做出評價;如果無法對事實做出評價,就沒有進一步做損益比較,以進行決策的依據。可以說人在一生中所做的一切決定與選擇,都是經過這個辯論過程而產生的,無論那些辯論是內化的,亦或是有意識地進行。

除了物質上的「事實」以外,「事實」也可以是非物質的,而這處理起來就更困難。例如大家熟知、也常常使用的「民主」這個概念,到底是什麼呢?

「民主」最常見的定義,是「少數服從多數」,也就是多數決原則。但光是這麼說非常不精確,現代民主國家為了避免多數暴力問題,常常會有刻意保護少數的設計。像是我國立法委員選舉的「婦女保障名額」就完全違反了多數決原則;瑞士的委員會制為了避免國內不同民族間的衝突,基本上採共識決,掌握多數一點用都沒有,這些制度算不算是民主制度呢?

另外,「自由」是不是民主的必要內涵呢?美國在二戰後扶植的許多民主政權,由於民眾公民素養有限,常受到執政者的操弄,導致人民心甘情願投票讓國家高度限制他們的自由,這樣算不算民主呢?

關於民主是什麼,政治學的討論汗牛充棟,在這裡只是藉由舉例讓大家理解,事實的釐清本身就很不容易,遑論其後的價值判斷與決策。當我們說出一句聽來理所當然的「我們應該努力捍衛台灣引以為傲的民主制度」的同時,得要經過多少複雜的辯論才成。

德國總理梅克爾官方Instagram所發布的G7峰會照片。 圖/取自梅克爾官方Instagram
德國總理梅克爾官方Instagram所發布的G7峰會照片。 圖/取自梅克爾官方Instagram

加拿大總理杜魯道(右一)官方攝影師Adam Scotti所拍攝的G7峰會照片。 圖/取自Adam Scotti Twitter
加拿大總理杜魯道(右一)官方攝影師Adam Scotti所拍攝的G7峰會照片。 圖/取自Adam Scotti Twitter

暴增的資訊使認知事實更困難

我們對於事實的理解彼此產生差異,在大部分的狀況下都不涉及陰謀論,而只是因為在我們的資訊來源中,資訊被呈現的角度不同所導致的。

這裡有一篇文章比較了去年6月在加拿大舉行的七大工業國峰會中,各國攝影官為自己國家元首所拍的照片。明明是在拍攝同一個場合,但因為選取攝影角度的不同,拍出的照片卻傳達出完全不同的訊息,非常有趣。

除了受制於資訊來源的角度,我們自身生命經驗的相異,也會造成對同一事實的不同理解與詮釋。在哲學領域中,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千古辯證,其中唯心主義者便認為,我們對於世界的認識,是來自我們自身的感官對這個世界的感知。每一個人透過自我的感官與經驗所認識的世界,自然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了。

網際網路發展初期,人們樂觀地期待藉由資訊的大量與快速流通,事實可以更容易被理解,人們可以更容易做出優質的決策。幾十年之後我們已經在這方面遭遇巨大挫折,網路上的大量訊息真假難辨,人們常常在無法花大量時間精力查證的時候放棄求證,轉而回頭更用力地踩在自己原來的既定印象與立場上。

擁有修正自己的勇氣

相形之下,過往的日子是不是讓人感覺比較單純?事實的面貌好像比現在清晰許多?

我自己的判斷是,事實的愈趨難辨不見得是一種倒退,反而可能是進步的象徵。在網際網路與攝影技術不發達的過去,資訊產出與傳播的途徑很少,表述與詮釋事實的角度也較單一。我們錯覺地以為既然大家看到的都相同,那麼那便是事實的樣貌。

而現在,報導某一事實的來源暴增,雖然令人眼花撩亂,但我們或許才能看到更接近事實的全貌。就好像以前用一盞燈照一座雕像,只能照亮雕像的一部份;現在燈光從四面八方照進來,我們就更有機會看清楚雕像的整體樣貌。

當然,每次認識一個事實都要經過一輪辯論,是不可能做到的事,這需要耗費的時間精力無限大。但我們至少時時要有心理準備,自己對於事實的理解很可能不正確,並擁有修正自己的勇氣。

所以,如果你轉貼了文章開頭時提到的那個圖檔,之後發現是誤傳又把它刪掉了,一點都不需要感到羞恥,這種錯認在現代社會是再正常不過的了1,而且搞不好過兩天又出現新資訊反轉了這個事實。

攝於8月25日,香港荃灣。 圖/路透社
攝於8月25日,香港荃灣。 圖/路透社

  • 哲普作家,面癱雞蛋糕店腦闆朱家安,前幾天有一篇關於「反思」的文章,簡單易懂的說明了「批判性思考」大概是怎麼回事,推薦參考。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