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安/反思是要反什麼?反你的直覺啦
許多思辨書和課程強調反思,提供指點協助讀者養成反思的習慣和技術。許多罵人不夠理智的話似乎是在強調人反思不夠,例如「只是出於膝反射做判斷」或「立場先行」。
然而什麼是反思?我得做什麼才能確認自己算是有反思過?在這篇文章我想推廣一個判準,那就是,我認為反思應包括:
- 面對議題,不讓第一直覺決定自己的立場,而是;
- 試圖構思可和別人溝通的理據;
- 再根據這些理據來選擇立場。
當我發現我錯了
我的工作之一是寫時事評論文章,針對社會議題提出自己的看法。評論不能只是重述立場,我必須提出理由捍衛自己的立場,並說明為什麼其他人的立場行不通。這個工作很像是在找人吵架,不過做久了,我發現自己學到很多東西,並成為更好的人。
兩年前某個週末,我在構思隔週要發表的專欄文章。那個週末很幸運,剛好有我感興趣的議題,人對議題感興趣,就特別容易發想論點。更幸運的是,我在這個議題上的立場相當明顯:我一看就知道誰對誰錯,只需要把論點想出來,補齊推論,就搞定了。
我打開文書程式,寫下文章標題「為什麼A是錯的?」鋪陳好開頭,開始思考哪些論點最有說服力,來說明我的對手錯了。我嘗試幾個論證進路,一開始算是順利,但最後發現這些都行不通。
事情不太對,我滿信任我踩定的立場,但無法想出自己覺得合理的說法來辯護。我重新檢視眼前的議題、我選的立場,並發想對手可能有的說法。我發現我當初拒絕的說法,其實可以有合理的辯護,而且還有好幾種進路。
我發現我錯了。
我把論點寫好,把標題改成「為什麼我們該支持A?」然後交稿。那個議題正在熱議中,正反雙方都有人支持,這篇文章並不會因為立場改變,就失去發表價值(這是當週另一幸運之處)。
我感謝我有專欄這份工作。當然,就算我沒這工作,我還是會關心時事並且各種選邊站。但有了這份工作,我必須替自己的立場辯護,這讓我有機會發現,有些立場我不該選,因為我無法提出好理由,來說服自己它是對的。要不是我當初需要寫專欄,我可能到現在還認為A是錯的。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上述立場跳動只是專欄作家的奸巧,為了稿費不顧原則。然而,若我無法提出好理由說服自己某個立場是對的,那我還應該繼續支持這個立場嗎?基於理由和事實調整看法,在多元價值社會裡應該算是公民的美德,而不是缺陷。
直覺先來,因此要小心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在被逼著給理由之後改變立場。
在哲學家海德特(Jonathan Haidt)的研究裡,有一些受試者被詢問支持其立場的理由,結果給出顯然不符事實的說法,或者發現自己難以說出合理的理由。海德特把這種現象稱為道德錯愕。
在海德特看來,道德錯愕的出現不難理解,因為人在道德和價值問題上總是「直覺先來,理性後到」——面對議題,人先用情緒性的直覺自動化地踩定立場,直到被逼問理由,才會動用理性去構思說法。
「直覺先來,理性後到」在我看來很大程度符合事實,因為身為一般人,我自己也是這樣。海德特的洞見可以說明為什麼人會在特定議題產生巨大情緒,也可以說明為什麼道德和價值的溝通如此困難。
人很難避免自己有依照直覺踩定立場的衝動,但既然知道這些心理機制的存在,我們就有機會藉由調整來讓自己更有能力和別人溝通。在有衝動踩定立場時多想一下,讓理性進場,探索眼前的情況,確認自己構思的理由,究竟支持的是怎樣的結論。
說起來有點不好意思,不過上述這些程序,我在前面「改變立場事件」裡應該正好經歷了一半。我草率地踩定立場,打算寫一篇文章替這立場辯護,而這個寫文章的責任逼迫我思考,發現先前立場對我來說並不合理,最後我改變了立場。
我改變立場後,成為在該議題上更好溝通的人,因為我除了立場,手上還握有理由,這些理由可以幫助我跟別人說明為什麼我會踩定這些立場。老實說,這不是我的功勞,而是我的專欄工作促使我得到的好結果。不過既然我可以為了寫專欄進行反思,在沒有需要寫東西的時候,我也一樣可以這麼做。
反思,就是反思你的直覺
海德特的說法跟我的經驗顯示了,雖然直覺非常重要,是我們進行道德、價值討論的基礎,但我的直覺不見得顯示了對我來說最好的立場。當我們知道人類在價值、道德討論上是「直覺先來」,我們就知道可以質疑自己的直覺,避免被直覺牽著鼻子走,做出未經反思的判斷。
在多元價值社會,你會遇到和你立場不同的人,進行這些跟立場有關的爭論,往往會讓你心情不太好。然而,你的直覺真的有合理到值得你為了它如此心情差嗎?不反思一下,你不會知道。
參考資料
- Jonathan Haidt著,姚怡平譯,《好人總是自以為是》,台北:大塊文化,2015。
- 文:朱家安。多年來面無表情地致力於哲學教育,雖然人稱「雞蛋糕腦闆」但其實不受兒童喜愛。著有簡單易懂的哲學書《哲學哲學雞蛋糕》和《画哲學》,以及同性婚姻爭論的論點分析書《護家盟不萌?》。
- 感謝沃草烙哲學社群為本文提供的建議。
- 更多:Web|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