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人、黃豆泥/當AI取代人類勞動力,資本主義市場就消失了嗎?
如果所有勞動都能由機器代勞,生產所需的資源也不枯竭,市場會變成怎樣?
這個問題長久以來一直有人討論,卻因為脫離現實而大都被視為空想。然而AI這一兩年(甚至這幾個月)的快速進步,讓越來越多人開始研究AI取代勞力的影響,「所有勞動都能由機器代勞」似乎也變得值得認真思考。
本文試圖回答這個問題,並提出一個有點違反直覺的答案:這個市場已經存在很久了,它的名字叫藝術市場。
在回答問題之前,先釐清兩個重要前提:
- 「機器」指的是不具備情識與意識的東西。如果強AI(指具有自主認知能力與學習能力的AI。這樣的AI具備情識或意識)真的造得出來,它在概念上接近動物或人,不再屬於機器。
- 這個問題預設了產品與服務並未被任何巨大力量完全壟斷。這意味著單一極權政府或大型企業沒有統治天下、強大的AI沒有統治全人類。
本文想探討的是,根據這兩項前提,當所有勞動都能由機器代勞,所需的資源也不枯竭,市場(或者說人類的工作與交換)會如何演變?
很多人聽到這個問題,會立刻想到市場完全消失,或整個社會像馬克思(Karl Marx)所說的那樣「各盡所能、各取所需」。這類想像會引發誤解,它把兩種完全不同的稀缺性混為一談。
無論是怎樣的資源或服務,只要取用之後不會影響到其他人,就不會有人拿來交換,也完全不需要分配。想要的人自己去拿就可以了。
這類東西原本僅限於陽光、空氣,隨著文明的發展逐漸擴張到某些人造產物,例如古騰堡計畫的免費電子書、各種免費軟體、以及各種免費線上教學資源。
從免費的知識到免費的物質
隨著自動化的發展,這類財貨與服務的範圍將逐漸擴散。Midjourney與GPT這類深度學習網絡正在證明,機器能夠取代的勞動範圍越來越多。在未來,重複的制式工作、以模式判讀為主的工作、以資料檢索為主的工作、根據既有模板造樣造句的工作、可以用既成模組排列組合完成的工作,都將逐漸被機器取代。
目前機器的取代之所以暫時沒有大幅擴及物質世界,跟製造機器人所需的物質資源價格很有關係。如果有某種方法能夠使物質資源大幅增加1,同樣的轉變就會發生在物質世界。
照著這個方向繼續發展下去,最後的結果就是「所有的財貨和服務,只要人類想要,都可以自動產出,而且完全免費。」
有一個著名的科幻作品就描述了這樣的後稀缺(post-scarcity)世界,那就是《星際奇航》(Star Trek)。這個世界的物質操作科技極為發達,無論想要什麼東西,都可以叫電腦直接複製出來2。AI科技也極為發達,成功製造了物質性的仿生人,以及各種AI助理。
在《星際奇航》中,主角所在的星際聯邦是沒有貨幣的。取之不盡的財貨與免費的服務讓人們放棄了財產積累,轉而追求探險、藝術、知識探索。
所以後稀缺世界真的會成為《星際奇航》嗎?大概不會。
但很可惜,權力不會免費
《星際奇航》幾乎不討論權力的問題。主角所在的組織相當於當下世界中的軍隊,決策是階層式的,下級幾乎沒有反對上級的空間。該世界的一般平民則似乎都過著陶冶自己性情的生活,作品很少描述平民如何決定創作與研究的方向,又如何合縱連橫。
但上述這些層面在真實世界必然存在。只有機器能夠造出的財貨或服務,才會進入「隨時能夠取用而不虞匱乏」的後稀缺狀態。只要在概念上必須由人類參與的工作,依然都是稀缺的。因為無論提供勞務或製造財貨的物質成本多低,人類的時間精力與注意力依然有限,你勢必得用某些方式與他人交換,才能得到他人的協助。
這些工作從有人類開始就一直存在,它至少包括:
- 客製化的工作,例如特製結婚戒指、一對一教學。
- 因為供需任一方的特質或權力,而存在的工作,例如藝術家的作品、權貴指定製作的產品。
- 因時間點而產生意義的工作,例如演唱會。
- 直接涉及身心犧牲的工作,例如探險、戰爭、養育小孩、心理諮商。
- 會改變公領域樣貌的工作,例如期刊編輯、策展、社區營造、報導、敘事。
- 共同決策,例如政治。
這些工作從概念上就注定稀缺,而且無論人口總數如何增加,稀缺性都不會消失。因為這些工作的產生來自於:
A. 影響他人生活樣貌(也就是影響他人的時間精力如何分配)的權力,或者, B. 影響社會環境樣貌的權力。 |
影響生活與環境樣貌的權力,來自每個人生命之間的連結,從概念上就是機器無法取代的。機器可以製造這些工作產物的複製品,但複製品沒有價值,也不是人們需要這些產物的原因。因此,這些工作產生的財貨或服務,依然會繼續留在市場中。人類會沿用既有的決策與交換體系,來分配與生產這些工作。
在自動化變革的過程中,人類使用的貨幣與交易系統可能會改變,但很難想像市場與貨幣完全消失。因為無論是怎樣的權力運作或權力分配,都會自然產生一個紀錄彼此關係與交換權力的系統。當你找我打造一枚結婚戒指,你就欠了我一筆人情債,給了我未來能夠請你幫忙的理由3。這樣的債就是貨幣的核心意義,而市場交易是最方便,甚至很多時候最平等的債務交換方式。
所以,一個後稀缺時代的市場,會從目前交易財貨與服務的平台,變成一個以權力流動為主的平台。這個市場可能會變得更社群、更平等、更從單一全球化轉為多元主義(pluralism)4。但它依然會存在,因此資本主義和私有財產制也會存在,雖會改變而不會消失。貨幣更是會繼續存在下去。
未來世界的當今案例:藝術市場
這樣的市場其實早已存在,那就是藝術市場,尤其是以數位收藏品(Digital Collectibles)為主的藝術收藏市場。
高中公民課我們便學過,經濟學將財貨(Goods)分為競爭性與排他性,根據兩者的有無分成四類,分別為公共財、私有財、共有財與俱樂部財。公共財同時具有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與非競爭性(Noncompetitive),前者為沒付錢的消費者也可以使用服務,後者為使用者消費了服務,服務不會因此消失。
在數位世界,資料(data)或資訊(information)基本上是非競爭性的,因為你讀取了資料並不會讓其他人(或機器人)無法讀取資料。最近熱門的各式人工智慧演算法,基本上就是因為資料可以無限掠奪(精確而言不能稱為掠奪,因為掠奪代表有人因此損失真實財產),而將非競爭性財貨用好用滿。
凱文.凱利(Kevin Kelly)在著作《科技想要什麼》(What Technology Wants)中曾經描述此現象,他認為科技體(Technium)是必然會到處繁殖的,人類只是科技體的性器官,幫助繁衍。蘇珊.布拉克莫的《迷因》(The Meme Machine)也描述了一致的現象,不論是科技還是文化,都呈現不斷複製與演化的特色,而其附帶損害(Collateral Damage)便是變革性技術大幅影響人類社會的現狀。
如果您已習慣訂閱制,那就是一種數位世界的俱樂部財,因為付費牆(Paywall)存在,將資訊鎖在牆內花園。但回到數位收藏品市場,你收藏了一件藝術品或收藏品,你並不會想要把它加密關起來,只讓自己或好友獨樂樂,而是希望讓這件「虛擬之物」被更多人看到。因此極端一點的數位收藏品是一種具有市場性的公共財。
某方面,這樣的數位收藏品具有排他性,因為能夠付費收藏的版數(editions)是有限的;但公眾不會因為沒花錢而無法觀賞,甚至因為其啟發而促進社會文化更多面向的發展。這個發展脈絡與傳統的藝術品市場並無二致,只是因為數位的特性使然,讓存在於網路上的數位收藏品更容易複製流通。
數位收藏品市場最極端的一支叫做「CC0 NFT」,這派信仰者認為藝術的真正價值在無限傳遞與啟發更多觀眾,所以放棄版權,將創作物投入公眾領域,其他人甚至可以直接拿這些作品宣稱是自己的作品。
但「CC0 NFT」在成功的作品之中仍獲得非常成功的市場交易量,一張圖片的價值達到數十萬台幣,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收藏者相信的是創造者與創作物之間的羈絆,收藏過程將與創作團隊或其他收藏者之間產生關係。這便是機器無法取代的「權力」市場,權力降生於數位收藏品內,表面上是數位收藏品的交易,實際上是社會關係的交換。
天底下沒有新鮮事,權力之間的交易簡直與人類文明一樣長。從牲畜與奴隸交易,到高爾夫球証、飛行里程數交易、天價當代藝術品市場,再到現在的數位收藏品市場,人類在科技體背後反將一軍,權力總是會投射在當代最新潮的科技玩物之上。凱文.凱利將之稱為原生性(Generative),任何具有優先權(如可以跟創作者吃飯、可以更早讀到文章、可以在畫作上掛名等等)的交換行為,都是一種權力的展現。
而且創作或技術越新潮、越獨特,產品與服務的附加價值就越高,這時決定附加價值要以何種樣貌呈現、生產工作要朝何方進行,就成為了更重要的權力,這些權力與附加價值勢必引來各種交換與交易。
此時我們可以參考納托.湯普森撰寫的《觀看權力的方式:改變社會的21世紀藝術行動指南》(Seeing Power : Art and Activism in the 21st Century),從行動藝術、抗議與權力爭奪的關係重新討論自動化的世界,稀缺資源為何,且為何交易市場仍然會存在。除了收藏者,藝術創作者、行動發起人、策展人、評論者在整個社會結構中產生競逐關係,在不同的位置做一樣的行動,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所以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仍然是難以捉摸但具有真實價值的玩物,它就是權力降生於科技之中,包含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消費級服務至今仍非完全的公共財,多數仍是需要付費的俱樂部財。這類變革性技術的出現過程,科技掮客與先鋒者仍然是市場變現的主要人物,全民都享受數位公共財的未來世界,或許可向當代藝術作品的質疑與提問看齊,或從藝術市場本身權力版圖借鏡。
- 文:劉維人,自由譯者,主要翻譯當代民主問題、政經制度類書籍,並撰寫相關主題文章,如《反民主》、《暴政》、《修辭的陷阱》、《北歐不是神話》等。黃豆泥,離職醫師,FAB DAO與g0v/da0貢獻者,曾以《百岳計畫》(Project %)參與2022年林茲電子藝術節,並規劃北師美術館《Kng DAO》(2022)、台北國際藝術村《鏈上駐村》(2022),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專欄〈薄荷薄荷〉、數位荒原與藝術松(Arthon)。現於多元宇宙科服務,為Web3公共性研究者與實踐者,嚮往多元宇宙(Plurarity)精神,正在尋找有別於電馭極權與財閥亂鬥的第三條路。
- 更多:Web|FB
- 主要方法很可能是太空殖民。
- 直接當下列印,甚至不用事先製造出來儲存在某個地方。
- 如果你權力夠大,之後就可以不用理會我。但這意味著你得積纂更多權力。
- 多元主義在這裡的意思是:好幾種平台與標準同時存在,好幾種管轄範圍同時交疊並存,使用者可以自己決定要如何歸屬如何使用的環境。目前的社群媒體或電商就有一定的多元主義傾向,我們會根據平台規範、社群組成、媒體性質,來決定文章要發在哪裡;被單一平台刪除的文章也有可能在其他平台自由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