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詠盛、鄒凱業/用ChatGPT寫報告是作弊嗎?高教怎麼因應AI的衝擊?
於2022年底上線的ChatGPT,是一款強大的聊天AI,由於應用多樣,各式討論至今不衰,甚至有人說它遲早取代Google。它應用最廣的功能是,只要給定主題或關鍵字,ChatGPT可自行生成近似真人程度的流暢文字,還可要求加入名言、案例與參考文獻。
雖然在絕大多數領域,它還達不到專業水準,但這已足以嚴重衝擊教育界,因為學生們多了一種有效的、產出作業報告的手段。如同Google出現後,大家會把搜尋所得的文章複製貼上,現在有了ChatGPT,大家更能用它自動生成一篇文章。
這大概不是好事,因為很多人聯想到的是作弊。
用ChatGPT算作弊嗎?
作業報告應該由學生親自寫成,這樣才有學習、練習可言,所以我們禁止抄襲或代寫。據此,由ChatGPT來生成大部分的報告文字,很像是一種AI槍手,所以已有些教育單位,宣稱使用ChatGPT是作弊。
對此,可能有人會反駁:使用ChatGPT也需要技巧、努力與後續檢查,才能產出好文章,並非單純地複製貼上。這叫與AI共作,而非抄襲或代寫。但無法否認的是,確實有人是輸入幾個問題或關鍵字,就複製貼上交差了事。就算承認共作是好事,目前也無法輕易判斷出,交上來的報告有多少比例來自真人、多少比例來自AI。
舉個例子,當一位學生交上來一份超棒的報告,而你很想給超級高分時,我們分不清楚這高分究竟是給了學生,還是給了AI,也難以判斷學生究竟學到了多少。而分數直接影響到排名、書卷獎、研究所申請、交換學生申請、計畫經費申請等一系列的機會。如果A、B兩位學生的程度差不多,但A能靠著ChatGPT在各式競爭當中擊敗B,我們應該不會覺得這完全正當。
也就是說,除了單純作弊,ChatGPT還帶來了一種不當優勢——或至少是很多人不希望學生倚靠的優勢,從而造成了不公平的競爭。這是高等教育界逐漸意識到的狀況。
制止的幾種方式
有人可能會覺得,既然難以判斷學生報告是否使用AI,乾脆不要去管,反正沒學到東西,是學生自己的損失。不過為了維持公平性,許多教育界人士,已開始嘗試幾種制止方式,包括檢驗、懲罰、阻斷與調整。
- 檢驗,譬如運用偵測程式,逐篇測試學生報告是否使用了ChatGPT。或者事後抽查,譬如挑幾個學生,口頭詢問報告內容。這需要付出不少時間成本,而且也有準確率的問題。
- 懲罰,或者視同抄襲代寫,或者斟酌扣分等。有些人會認為,如果難以事前預防與事中檢驗,那應該要盡量強化事後懲罰的力道,才比較會有嚇阻效果。
- 阻斷,設定校內Wi-Fi阻擋ChatGPT,或是要求學生在課堂手寫報告並禁止電子裝置。這看似很合理,但也會造成些許狀況,譬如我們應該希望,學生可以在深思熟慮下完成報告,但課堂上「現寫現交」似乎不利於這一點。
- 調整,譬如把問答互動、分組討論的評分比例調高,調降可能用到ChatGPT的部分的比例,報告盡量以口頭或影片形式進行等。另一種做法是,把某些概論式課程改成門檻制,只分有過沒過,而不去細評分數。這樣至少可以降低不公平性:程度相等的A和B,不會因為誰更會用ChatGPT,就明顯更有優勢。
以上這些都還有各式變型,主要思路是增加運用ChatGPT完成報告的成本,以防弊端。但現階段似乎尚未普遍實行,大體上處於道德勸說的階段。
教育改革的契機
也有人認為,並不是學生或AI科技有問題,而是教育思維或考核制度應該改變。而且這一觀點的出現,遠在ChatGPT上線之前。
2011年,日本的新井紀子教授帶領一個團隊,開啟了「東大AI」計畫,想要看AI能不能通過東京大學的入學考試。結果是,它的歷史成績相當好,數學成績可排前1%,申論題勝過多數人,但在某些需要生活經驗的情境題裡,甚至不如小學生。所以東大AI最終雖然考不上東大,但已夠進入相當不錯的大學。
想知道細節,可以參考她2017年的TED演說,以及後來寫成的《當AI機器人考上名校》一書。其結論之一是,如果AI可以考得比日本多數學生好,那代表我們教的內容、考的方式,需要有大幅轉變。或者也可以說,義務教育已不需要再教學生任何AI可以輕鬆答對的東西,而應該強化AI還做不太到的事。
但在那時,這說法還不具備太多現實意義。直到2022年ChatGPT上線,正式衝擊評分考核制度的公平性時,東大AI計畫隱含的思考脈絡,才正式成為一個受到社會大眾關切的焦點議題。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社會也已有大學教授投書指出:應該把ChatGPT當成正當工具,改變教育思維,而非盡力排斥。但這一思路能走多遠,又會碰到哪些問題,目前尚不清楚。
小結:拒絕科技帶來的不公平還是藉此改革?
綜觀歷史,每當重大科技發明出現,並深刻影響到一般人的生活時,多半會有個消極制止、積極運用兩種立場交織的階段。ChatGPT看來也是如此,而前述兩種立場分別對應到認為不公平以及應該藉此改革兩種思維。也就是說,當原有標準下因科技而大幅產生了不公平的現象,或者是堅守標準來防範與制止,或者是修訂標準並考慮這能不能對未來更好。
我們可否既消除不公平,又達到某種改革目的呢?這可能沒有簡單答案,卻是一個不得不思考的答案。對於AI對學術及教學的影響,清華大學已預備成立專案小組討論,相信其他大學也必然會有自己的應對措施。
- 文:周詠盛,臺灣大學哲學所博士,研究興趣為傳統思想如何現代化,目前從事哲學普及工作,臉書粉專:哲學開箱文。鄒凱業,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哲學作為起點,在社會科學中探尋未知及重塑已知。
- 更多:Web|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