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目之光》:在歷史、族群與世代之間掙扎的年輕靈魂
今年有許多部與音樂有關的電影,《炫目之光》(Blinded by the Light)與《靠譜歌王》(Yesterday)的敘事方式較為接近,都是以一組音樂人的作品對故事主角的影響,串起整部電影。
《炫目之光》改編自一位記者的回憶錄。英國記者薩費茲曼佐,是布魯斯.史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的瘋狂粉絲,人生看了超過150場他的演唱會。他在2007年時出版了回憶錄《來自貝瑞公園的問候》(Greetings from Bury Park),這本回憶錄與多首布魯斯.史普林斯汀的歌曲,組成了這部描寫夢想與勇氣的電影。
當自由及夢想與家庭存續對撞
書名《來自貝瑞公園的問候》,是來自布魯斯.史普林斯汀的第一張專輯《來自艾斯柏利公園的問候》(Greetings from Asbury Park, N.J.)。艾斯柏利公園位於布魯斯.史普林斯汀的故鄉美國紐澤西州,而貝瑞公園則座落在作者薩費茲曼佐生長的英國盧頓鎮。
與回憶錄作者相同的,本片主角是一位住在盧頓鎮的巴基斯坦裔英國男孩,父親遠渡重洋來到英國,希望在更為自由的空氣裡度過下半生並養育下一代。但畢竟自己出身於傳統的穆斯林家庭,與主角之間的父子關係存在嚴重隔閡。
其中貫穿全劇的父子心結,是職業選擇問題。世界各地的父母都差不多,希望孩子從事較為穩定安全,或是傳統上受人景仰的工作,例如律師、醫生。但主角從小喜歡寫作,受良師的啟發,打算成為作家。
這個問題在嵌入1987年時英國的國內情勢之後變得更為難解,當時是英國首相「鐵娘子」柴契爾夫人執政的末期。柴契爾夫人著名的自由主義經濟政策,雖然將英國自長期的經濟泥沼中拯救出來,但卻造成貧富差距擴大,產業轉型使傳統產業失業人口大增等副作用。
電影中穿插了許多歷史畫面以形塑當時的社會氛圍,主角的父親也在這一波失業潮之中被迫離開已服務了十幾年的公司。
因此,主角的職業選擇問題便更為激化,當時他們全家的經濟幾乎都由母親日以繼夜的做家庭手工支撐。要求主角在工作上妥協,並不是單純對於下一代的箝制,男主角的自由與夢想,確實與家庭的存續產生了衝突。
我很喜歡導演對於父親角色性格的處理,傳統穆斯林家庭中的父親擁有無可挑戰的權威,很容易在敘事中成為缺乏深度,只會要求與禁止的反派角色。但《炫目之光》當中,主角父親因為失去工作而自尊受創,以及日日西裝筆挺徘徊於職業介紹所,期盼謀得一職的舉動讓這位父親更有人味。尤其是一場因為心疼妻子辛苦工作而崩潰的戲,盡顯大男人的頑固與脆弱,相當感人。
《炫目之光》的另一面故事背景,是英國社會的排外與歧視問題。英國雖然是老牌民主國家,但族群歧視問題一直存在,英倫三島居民對於來自大英國協其他國家的移民很不友善。1757至1956,巴基斯坦被英國統治了兩百年,獨立至今依然是大英國協的會員國,與英國之間有複雜的歷史關係。許多巴基斯坦移民到英國追求更好的生活,卻排擠到本地居民的工作機會與社會福利,衝突在所難免。
工人皇帝:布魯斯.史普林斯汀
在本片描述的1987年,因為失業率高漲,使得英國社會的排外情緒與歧視移民後代的現象更為強烈。電影中可以不斷聽到貶抑巴基斯坦移民的字眼「Pakis」,甚至也有肢體衝突出現。
在如此苦悶的環境下,主角偶然聽見了布魯斯.史普林斯汀的作品,受他的音樂與歌詞感動,決定掙脫家庭的桎梏,勇敢追尋成為作家的夢想,更藉機會飛到美國去拜訪布魯斯.史普林斯汀的故鄉。
在台灣,如果不是主動留意美國搖滾樂的人,也許聽過布魯斯.史普林斯汀的名號,但恐怕對他的歌印象不深。
布魯斯.史普林斯汀不是擁有眾多流行單曲型的歌手,他沒有任何歌曲得過告示牌單曲榜冠軍,排行最高的是拿過第二名的《Dancing In The Dark》。但相對而言,他的專輯成績非常耀眼,共擁有11張冠軍專輯,是歷史上的第三名,只輸給披頭四樂團與Jay-Z,與芭芭拉史翠珊平分秋色。他得過20座葛萊美獎、2座金球獎與1座奧斯卡金像獎,賣出超過1億3千5百萬張唱片。
布魯斯.史普林斯汀以具高度社會意識與如詩般的歌詞著名,有許多描寫美國小鎮苦悶生活與愛國主義的歌曲,受到藍領階級的擁戴,因此被稱為「工人皇帝」,在世界搖滾樂壇享有崇高地位。
因此,雖然隔著一整座大西洋,布魯斯.史普林斯汀歌詞中的意境,就這麼打動了困在英國小鎮的主角。
成就夢想卻拋下文化認同?
《炫目之光》相當鼓舞人心,家庭成員間的折衝催淚感動,加上穿插全劇的搖滾音樂與精神,雖然結尾處稍嫌老套平淡,但絕大部分時候都表現得相當好。
很遺憾的,對我個人而言,這部電影的最後一幕是個難以理解的爛尾。
劇情發展到尾聲,主角理解到在追尋自由的同時,不能忘記家人。父親改變原來的頑固心態,轉而支持孩子的決定。主角的寫作事業也前景一片大好,在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說之後,準備迎來故事結尾。
電影的最後,父親陪伴主角一起駕車出發離家遠行,轉開收音機,傳來父親愛聽的巴基斯坦傳統歌曲。而在此時,父子交換了一個理解的眼神,把音樂轉成了布魯斯.史普林斯汀的搖滾歌曲。
我很不喜歡這樣的安排,雖然主角在演說時提到過應該顧及家庭,但劇情上他還是選擇離家去學習寫作了。也就是說,主角在電影中的所有願望都已達成,家人不但妥協支持他,也不再要求他分擔家計。在這種情況下,最後的這個動作代表著主角就連文化認同都沒有留下,令人萬分遺憾。我認為讓主角能夠自在的擁抱著自己的巴基斯坦文化的同時,出發追尋自己的夢想,會是更好的結局。
當然,喜不喜歡這個結尾,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判斷。只是對我而言,這個結尾讓這部片成為了一部悲劇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