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藝展中的「達文西密碼」 | 范疇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台灣藝展中的「達文西密碼」

Leonardo da Vinci LUCAN self-portrait SCAR EYE. photo credit:via Wikimedia Commons
Leonardo da Vinci LUCAN self-portrait SCAR EYE. photo credit:via Wikimedia Commons

▎英國文豪、法國皇帝在台灣

台大旁邊有一座30年的老豪宅,叫做「莎士比亞」,住了不少名人,但莎士比亞本尊當然不住在裡面。淡水有個30年的老別墅區,叫做凡爾賽,可想法國皇帝也從未出入過。

30年前台灣的建商,水準也就到此為止,掛個洋名,就算與世界接軌了。但一個巴掌拍不響,社會上總得有一批覺得「洋牌子就是高級」的人掏錢買,貨才賣得出去。中國大陸的消費水平,剛剛進入這個階段不久,滿大街的義大利品牌,恐怕有一半是溫州人或東莞人所創。

▎從「怎麼花錢」看「文化水平」

大約20餘年前,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陪伴一位日本的消費市場顧問,考察台北當時的消費者水平。他要我帶他看「台北市最熱鬧繁華的商業區」,我就帶了他到東區的忠孝東路。他快速的沿街走了一圈,進了幾家大小百貨公司,前後不到半小時時間,就說夠了,評估完畢了。我極為好奇問,你連店面都沒走進去細看,怎麼就有結論了?

他的回答:

根據日本經驗,一個社會有錢了之後,人們會先把錢花在其他人看得到的吃喝和服裝打扮上,然後會花在住宅的外觀上,然後進化到只有親朋好友才看得到的家具擺設上,再下一步,就是進化到只有自己和私密伴侶才看得到的內衣內褲上,最後,當所有有形物質的消費都滿足了之後,人們才會把錢花在只有自己一個人獨享的精神層面上,例如藝術品或藝術欣賞。我剛才一路在腦子裡統計販售這些東西的商店比例,現在心中有數了,我已經知道進攻台灣市場的策略了。

從住宅名稱來看,台灣社會的消費品味已經提升了許多,今天倘若哪個建商把他的建案叫做「諾貝爾」或「查理王子」,恐怕很難賣得動,就連「帝寶」這種名號也只吸引得到暴發戶之類的買家,至少得來個「國硯」、「大隱」什麼的,才看得出品味高級。

那麼,在社會消費水平測量表上,站在頂端的藝術品和藝術欣賞這一塊呢?是否只要掛上「畢卡索大師展」、「達文西真蹟展」的名號,就能引來一大群希望與世界接軌、但無能區別品質和真假的消費者呢?這是評量台灣當前文化水平的一個關鍵指標。

▎倒楣的「小弟弟」 允許邊喝飲料邊看的真蹟展

前陣子的「百億真跡來台,一生只有一次」的「真相達文西」畫展,號稱「全世界僅有一幅的達文西親手手繪自畫像」,但因被安排在沒有專業場地的華山藝文區,發生「小弟弟撞壞真蹟」的事件,引起社會對名畫真假的辯論。

我非專家,人也未到展場,無權申論真假;專家的意見,可參考以下:

但是,由於七月底才在義大利首都羅馬看了「達文西自畫像展」,可以與讀者分享這場觀展經驗。看過台北華山藝文區的「真相達文西」展的觀眾,可以在兩者之間做個對比。

▎義大利 vs. 台灣

七月底的羅馬,晴空萬里,白天氣溫攝氏35度以上。這是個有著六千年歷史、兩千五百年文明的古城。羅馬的市容,一點都不「摩登」,只能用「壯觀」來形容,用市井語言來說,整個羅馬城的古建築超過數百座,轉個街角就看到一座,而每一座都比台灣的總統府來得高大氣派。「達文西自畫像展」,就在離競技場(Colosseum) 不遠,緊貼著古市民廣場(Forum)的首都博物館(Musei Capitolini)內的側廳。達文西是我的偶像,原來以為要等到了佛羅倫斯的達文西中心才看得到他,沒想到在羅馬就不期而遇了。於是,騰出了一整個下午的時間,登上數百階梯、矗立山頭、壯觀無比的首都博物館,打算和達文西親近一個下午。(展覽資訊:連結

▎一張A4紙的震撼

門票票價真不貴,四歐元,一百三十元台幣。在古建築內七溜八彎後,才找到了展廳入口。走進,先是一條狹長但高聳的走廊,巨大的兩面純白牆上,只掛上了十幾幅小畫和海報,無非是達文西的生平、同代人對他的寥寥數語評價,還有他的學生對他所做的「他畫像」。這是接下來「大展」的前奏,大餐前的小菜,我心裡想。

轉進一個真正的大廳,總有五、六十坪大小吧,全空,只有中間一個站牌,燈光打著站牌上嵌著的一張比A4紙大不了多少的畫,就是以下這張:

圖/作者 攝影
圖/作者 攝影

這張達文西自畫像人人認得,好像也沒甚麼了不起,意外的是它只比A4紙大不了多少,而且著色極淡。我走上前瞧了幾眼,就決定繼續往下走,去看達文西的其他「巨作」。

繼續轉進另一小廳,大約二十坪左右,甚麼都沒有,只有四面牆上掛滿了文字介紹,還有一台不斷重播內容的三星平面電視機。繼續轉彎往下殺,媽媽咪呀,這就回到了入口處的長廊。

▎受挫的「奧客底氣」

我真的懵了。整個「畫展」就一張A4紙大小的粉筆畫?仗著台灣的「奧客底氣」,我詢問在場的工作人員,一位矮胖的義大利中年婦女:「畫展就這樣?四塊歐元雖然不貴,但就只看一張畫?我的偶像達文西都到哪裏去了?」

歐洲藝術館的導覽,一般非常到位,導覽人員對藝術品的知識極為豐富,但這場「達文西自畫像展」沒有配置導覽人員,被我詢問的,其實是安全人員,一般他們只負責糾察帶飲料、包包進場的觀眾,還有指點廁所所在。但,或許是因為心情好,或許我是她這一天遇上的第一個亞洲人,這位糾察大媽竟然為我「做出導覽的動作」。以下是她的原話:

你不知道你自己有多幸運,這張達文西自畫像是唯一一張被公認真蹟的自畫像,義大利政府為了這張真蹟,創立了八所研究院,來研究它、保護它。它一向保存在義大利都靈市的皇家圖書館內,我們(首都)羅馬市求了好幾年,才爭取到兩個月的展覽期,下一次再要看到這張畫,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你付出的四歐元,其中兩歐元會捐給那八家研究院,繼續研究、保存這張畫。

聽完她的介紹,我這才真正的懵了。回到小展廳,我才開始「研究」那滿牆的介紹文字,原來,介紹的是那八家研究院的成立經過及專業內容。恕我沒做筆記,記憶中,包括了「古老紙張分子研究院」、「色彩研究院」、「藝術品保護研究院」、「古畫修補研究院」以及其他四家我根本記不住術語的高科技研究院。

再駐足觀看超清平面電視機播放的內容,原來那是這張「A4紙」從都靈皇家圖書館運送到羅馬首都博物館的整個過程。那個陣仗和細心,我看只有慈禧太后移靈過程可比。三輛裝甲車(想必車內有完整的溫度、濕度控制),一層一層的金屬箱保護,隨時有四名以上保全人員隨箱而行。如何裝箱、開箱、取畫、安置,每一步驟都如履薄冰。(不知台北的「達文西自畫像」是如何飄洋過海來的?策展單位和華山藝文區在佈展時有無彪形保全?現場有無人員控制觀眾帶包帶飲料進場?「百億」藝術品,在台灣究竟值多少錢?連連戰出門吃飯,都有保安捏XD)

這樣才收我四歐元?四十歐元我也幹。於是我往回走,到大廳細看那張「A4紙」,這時才發現,緊貼著嵌入畫作的站牌,有一層看不出來的玻璃,想來是防彈玻璃,然後,廳內幽暗角落坐著一個保安,兩眼緊盯觀眾。你敢手裡拿著一瓶飲料看畫,你試試看。

▎真蹟才有靈魂溝通

我不但看畫,也看紙,每一筆觸、每一線條我都看,貼近看、站遠看,看他的眼神如何和我對話,看他的表情和嘴唇如何對世界驕傲。將近六十坪的大廳,就這樣一張A4尺寸大一點的孤畫,我注視了將近兩個小時。這兩個小時,是我所了解(有限)的達文西,和我對話的私密時間。他今年563歲,我有幸活在他看不到的未來,但是,經歷了數萬、數十萬件他沒機會親見的「現代文明」之後,我真有丁點超過他的地方嗎。

以下是這張自畫像流傳已久的照片(真蹟比此照片色澤更為粉紅):

Leonardo da Vinci – self-portrait (ca. 1512) red chalk on paper. photo credit:via Wikimedia Commons
Leonardo da Vinci – self-portrait (ca. 1512) red chalk on paper. photo credit:via Wikimedia Commons

▎若你一定要用「值多少錢」來評價真蹟

「真蹟」值多少錢?這得看藝術家的大小。藝術家如何判定大小?這得看他的作品中有多少劃時代的視角和技法。什麼是「劃時代」?這就得靠藝評家和藝術史家的分析了。以前我真朦朦朧朧,直到這次「歐洲背包六週行腳」、看了十幾家真蹟的藝術館之後,才能有所體會。例如,之前確實覺得印象派的莫納(Claude Monet)那種雲裡霧裡的氛圍真能打動我心,但他是如何辦到的?一直到親身站在十幾張莫納真蹟中間,耳中的講解機說出:莫納嘗試了好幾年,才發現一個奧秘,那就是「不能用黑色,才能創造出自己心裏想要的效果」,你現在看到的所有畫作中,完全沒有黑色顏料,即使是那些暗色,也是莫納用黑色以外的顏料調試出來的效果。

Claude Monet, Impression, soleil levant,1872;the painting that gave its name to the style. 

 photo credit:via Wikimedia Commons
Claude Monet, Impression, soleil levant,1872;the painting that gave its name to the style. photo credit:via Wikimedia Commons

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谷藝術館」內,除了收藏量驚人的畫作,也有一個特區,展出梵谷當時所用的調色板、顏料和各種材質的畫筆,用以說明梵谷的筆觸為何那樣特殊。

圖/作者 攝影
圖/作者 攝影

比利時布魯日(Brugge)是個中世紀的古鎮,黑巧克力和針織品的故鄉,有一座畢卡索和米羅(Joan Miró)的版畫藝術館。館內對這兩位藝術家的收藏非常精彩,重要的是,畫作的排擺動線,充份體現了這兩人之間的相互風格影響。令人吃驚的是,館內的紀念品店內,竟然在販售若干幅米羅的小幅版畫真蹟,由藝術館提供認證證書。這每幅真蹟,標價不過五百至七百歐元,雖說是小幅版畫,但也大大出乎我對真蹟的高不可攀印象。相較之下,在布魯日的藝術品店內,一幅手工針織的仿古畫作,卻要價達一千歐元以上。你說,如果某人拿著十張米羅的真蹟,配上一堆不相干的高仿品,到台北辦一場「米羅真蹟展」,宣傳上可以號稱到價值幾億?

聊到這裡,你覺得「百億真跡來台,一生只有一次」的虛實如何?策展方及場地的水平如何?名流為展事站台背書時的心裏底氣如何?台灣一般人對藝術的態度及欣賞能力如何?最重要的,是你,你對藝術展覽的真假要求如何?若僅僅是想「與世界接軌」,那麼,中國深圳、廈門都有數千畫家規模的「名畫山寨村」,提供全世界高仿名畫,一幅梵谷的《星空》,批發價只需要300元人民幣,我保證你站在三米之外,看不出它不是「真蹟」。有時,一場令人心裏不舒服的事情,需要好幾方面的好幾個巴掌同時拍,才拍得響。

對不住了,住在「莎士比亞」、「凡爾賽」、「帝寶」的哥們姐們,拿你們來消遣了。不知您們家裡掛的油畫、字畫,是「真蹟」還是「類真蹟」?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