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2年是中台關係的轉折點 | 范疇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2018-2022年是中台關係的轉折點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過去寫過六本書談台灣和中國,但內容多半集中在 WHAT (現狀)和 WHY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而在《與習近平聊聊台灣和中國》這本新書中,焦點放在HOW(解決方案)上。坦白說,這是一本在急迫感督促下出台的書,因為我判斷2018-2022年是中台關係的轉折點,台灣必須做出抉擇。

這樣說,是有大事件背景的。全球政治、經濟已經出現二戰以來的最大動盪期,但同時中國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現在都賭很大,加上掌權的紅二代的使命感,在在都迫使中共在2021年百年黨慶之前做出國家方向上的抉擇。台灣方面,2016政權轉移幾乎已是定局,在國民黨版本的九二共識已經破產、內部施政幾乎已經完全停擺的情況下,民進黨接手後不會有足夠的時間、精力、才智來應付兩岸之間的變局。

台灣和中國都處在十字路口,一個閃失,兩敗俱傷。雙邊現在還在「統獨」的概念下對撞,很多台灣人把它當作一場比賽意志力的遊戲,很多中國人把他當作一場比腕力的遊戲。台灣和中國,都必須知道,除了統獨之外,世界上其實還存在第三種可能。

▎中台關係正在快速變動

自2015年起,中國已經切斷了六十餘年來的「對台傳統論述」,而迅速、全面的展開了新的「台灣論述」,並且脫離了過去的「談判」路線,一步到位的進入「實質內政化」路線。

這是由三個主要因素造成的:(一)二零一二年的生死鬥爭中紅二代出線,其強烈的「江山感」促使其通過深化民族主義,以補強共產黨日益弱化的執政合理性;(二)二零一四年三月的台灣「太陽花運動」,被中國、台灣的政治勢力交互激化成為全面反中的社會氣氛,並被貼上「台獨」標籤;(三)同年六個月後香港「佔中」雨傘革命運動,促使北京意識到台港之間的連動性,而觸動了「台港打包處理」的思路,並基於「香港內政化」的成功經驗,斷然決意深化執行(啟自2008年的)「以內政化收服台灣」的路線。

▎現狀沒有在被維持

此時此刻,台灣急需掙脫鴕鳥式的「維持現狀」說詞,因為現狀並沒有在被維持。台灣人依靠糊弄概念、自己騙自己已經很長一段時間;現下所謂的「維持現狀」,不過是「拒絕與中國打交道、深化依賴美國保護」的意思罷了,而與此同時,中國也已經不在乎台灣人願不願意打交道,反正內政化已見成效,尤其在經濟內政化的威力下,台灣人勢必因爭食而自亂。

2015年11月7日的新加坡習馬會之後,對中共而言,台灣版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這一頁已經被翻過去了。以後,天天談「一中各表」的只會剩下台灣,就像是現在全世界還在談「亞洲四小龍」的地方只剩下台灣。

▎自我形象必須改變

由於過去四百年的經驗,台灣社會中部份人稱呼台灣是「鬼島」,這種自我形象的形成,與國民黨統領台灣有關,但沒有絕對關係;不信?等到國民黨垮台後,年輕世代自稱台灣為「鬼島」的頻率不會因此而下降。台灣內部的自我形象是四百年來近代歷史一步一步塑造出來的,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作者之前的兩本書,《與中國無關:就台灣論台灣》以及《與中國無關第二季:三十年後三種台灣》

台灣內部的根本問題,其實大部份是「與中國無關」的,而是內心深處的自我形象使然。以經濟現象為例,工資低落,究竟主因是政府政策,還是社會普遍的「吃苦當吃補」的潛意識制約?一人一票而政商勾結不斷,主因是法律條款不足,還是社會的「選邊容忍」所造成?大政府之下,公務體系開支、各種中央/地方福利補助,佔掉了政府財政的90%,究竟是「公民意識」發達所致,還是「百姓意識」作祟所致?

▎全球高度看台灣

台灣往下走,必須先分清什麼是「與中國有關」、什麼是「與中國無關」的。屬於後者的,自己的台灣自己救,屬於前者的,則必須由區域形勢、世界形勢下手。簡而言之,屬於自己的問題,不是靠賴到中國身上就能改進的,而真實來自中國的政治威脅,也不是靠抗拒就能消解的。困境中,知己知彼才有解套的可能。既不知己,又拒絕知彼,只能等死或找死。

台灣的第三種路徑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其解決方案必須先把台灣、中國兩者放到亞洲框架、甚至世界框架中一起分析討論。換言之,若僅僅從「小地緣」(兩岸)來看問題是找不到方案的,只有從「中地緣」(亞洲)進而到「大地緣」(全球),來分析、評價中國及台灣的未來,才能在雷達上看到第三種台灣。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