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靈魂:越是追求表徵的社會,靈魂離你越遠 | 范疇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論靈魂:越是追求表徵的社會,靈魂離你越遠

圖/shutterstock
圖/shutterstock

人生之所以有萬象,說到底,都是因為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對自己的滿意。由於滿意的的源頭是如此之多,人人滿意的方式不一,所以變化出萬象。

幾千年來人類歸納出的滿意類別,大宗者包括了權、錢、色、社會地位等等,但無論是哪一類,最終夜深人靜時,還是會問:那究竟是不是我要的?我已經到手的,真的是我這個人、我這一輩子所真正要的?

每當出現這種疑惑感,你就踏入了和靈魂對話的狀態。靈魂當然基於意識,一個沒有意識的植物人,你是很難辯論說他是有靈魂的。一塊石頭,如果你堅持說它也有靈魂,絕大多數的人會離你而去,因為他們說的靈魂和你說的靈魂風馬牛不相及。

但,除了自我意識,靈魂還有其他的成份;如果靈魂只是自我意識的代名詞,那麼它的意義就淺薄了。問題在於,多數人都說不清楚那些「其他成份」究竟是哪些成份、什麼東西。

我們不妨把靈魂定義為:那些讓你覺得自己不同於他人的成份,它只屬於你,它無時無刻出現在你對外界的每一項認知、每一種感觸、每一種行為中。 對別人,你的靈魂有對錯善惡,但對你自己,你的靈魂無所謂對錯善惡,它就是 靈—魂。事實上,當你開始對任何事任何現象開始做對錯善惡的評價的時候,你和你的靈魂的距離就開始疏遠。靈魂有點像量子力學中的量子——每當你開始想測量它,這測量的動作本身,就會改變它的狀態。

靈魂只能逼近,不能定性定量。當你最靠近它的時候,你自己會知道;它像害羞的野兔,能遠觀但無法接近。用這比喻,你也可以說,對靈魂的關注有如賞鳥,你唯一能改善的就是帶上望遠鏡。

還有,靈魂一定是「當下」的事,你無法從歷史知識或對未來的想像接觸到靈魂,雖然它無時無刻不在起作用,但當你一旦開始緬懷過去或想像未來的時候,它就已經變質了。用上面說過的話來說,緬懷過去和想想未來都是帶有「測量」和「比較」性質的動作,本身就已導致靈魂變形。

體會自己靈魂的功夫,可能是人一輩子裡最重要的功夫。有人通過打坐、冥想來接近靈魂,但也有人在戰場上通過凍結當下而接近靈魂。關鍵在於,你是否能控制自己的意識狀態於當下。清楚看到自己靈魂的時刻,有人稱之為靈光一現,也有人形容為當頭棒喝,甚至一片清明。沒有過這種經驗的人,你是無法向他描述這種經驗的。

人與人之間的所謂相互吸引,指的是靈魂與靈魂之間的對照性是否存在。有對照性就相吸,無對照性就相斥。然而,「感情」這東西未必一定得基於靈魂之間有對照性。兩個完全沒有靈魂對照性的人,也可因為許多社會性的先天、後天束縛而產生感情,例如家人之間、戰友之間,甚至敵人之間。

至於靈魂能不能脫離你的肉身而存在,那不在此文的討論範圍之內。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靈魂是可以附身在媒介上的,如文字、畫作、音樂。例如,如果你聽貝多芬的音樂會感動,我可以向你保證,並不是貝多芬的靈魂當下陪坐在你身邊,而是他在數百年前將他的靈魂轉化為你的意識可以感知到的樂符上,因而,數百年後的你可以意識到他的靈魂。然而,從常理判斷,你所感知到的他的靈魂,應該只是他的靈魂的極小一部份。因為,能夠附著在樂符上的靈魂是有限的,何況他有那麼多的作品。只有和貝多芬生活在一起,才有可能體會到比較多的他的靈魂,但是別忘了,如果那樣,你也很有可能不喜歡那較大的靈魂;你很可能喜歡的只是他化為音符的那部份靈魂,因為恰巧你的部份靈魂和他化為音符的那部份靈魂之間有想照性,而其他的部份沒有。

多數人為了得到自我滿意度的社會表徵,如權錢色,而壓制自己的靈魂不讓它成為得到社會獎勵的絆腳石。只有在年紀越來越大的時候,在已經得到社會表徵的滿意度、或結論自己已經不可能得到社會表徵滿意度的時候,才會發現原來自己的靈魂孤寂的被甩在一邊已經很長時間。此時,你是否還想追求它,或還想不想讓它接近你,就成為了一種掙扎。極少數幸運的人,從很小的時候就順著自己的靈魂成長而無視社會表徵的成就,哪怕這個人最後成為了乞丐,他都不算白活。

衣食足而知廉恥,那也是一種社會表徵性的說法,若從自我哲學來說,應該是衣食足而知靈魂,才是作為一個人而不是一隻猴子的存在意義。當然,這樣說很可能有一點過於貶低猴子,好像是在說只有人才有靈魂。事實上,如果用最寬鬆的定義來講,只要是能夠定格在「當下」的生物,應該都是有靈魂的。比如,你覺得你和你的寵物狗之間有愛有默契,甚至你覺得牠比你更真實,那是因為牠「無條件的活在當下」的本領比你強,通常只要你願意配合的裝出樣子,牠隨時都可以進入只活在當下的狀態,而讓你也真正的活在當下,這就是狗會迷人之處。

古今中外,不論在什麼文化什麼語言下,靈魂都被賦予崇高的地位,這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任何社會性的尊榮,都可以通過不當甚至欺人的方式獲得,只有靈魂這玩意,你越假裝它就離你越遠,這是人人都有的體會。靈魂因而寶貴,一個經常得以遇到自己靈魂的人,應該就是人生最值得的人;一個經常被自己靈魂躲得遠遠的人,應該是最不幸運的人,管他享有什麼社會表徵,他內心很清楚的知道他的人生大都是瞎掰的。

最後插播一段感言。我常感到,其實也可說是達到了結論,台灣的社會教養和教育養成,基本上是不鼓勵接近自己靈魂的,而更重於追求社會表徵;這是台灣缺少原始創造力的最大原因,雖然近年來有所改善,但距離面對新世界還是遠遠遠遠不夠。台灣不缺IQ,不缺人才,更不缺錢財,長期以來匱乏的是接近自己靈魂的勇氣和技能,各種假面以道德甚至關懷之名橫行。有同感之人,讓我們一起來糾正這偏差吧。當然,先從自己做起。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