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生動力 : 自備引擎、自備磅秤、自備藥箱、願賭服輸
人的一生,簡稱人生,就是哇哇落地到兩腿一伸斷氣,定義上沒有比這再清楚的了。
有人的人生長,鬍子白了才走完,有人的人生短,騎摩托車闖個紅燈或雙黃線超車一次就拜拜了。但不論長短,人生都在時間內流動,換句話說,都在移動,只是動力的來源不同。
兩種幸運人(或不幸人)
最幸運的人(或者換個角度來看,最可悲的人)就是在「制度」的動力下走完一生的人;這類人就像坐在長途火車上,除了起身上廁所或到餐車吃飯,自己不需要怎麼主動,車子就把他載完了一生。
如果「制度動力」這名詞對你太抽象,那麼讓我舉個例。一個人在健保給付制度下哇哇落地,父母是國家終身保障的公務員或是不愁失業的專業人士,一路順順當當完成了制式教育,進入政府或民間的社經階梯,爬到他所能爬到的最高點。就像水管裡的一滴水,前有引力後有壓力,但流動的路徑一定在制度的水管內。
當然還有一類幸運人,整個人生靠得不是制度而是家庭的餘蔭。父母在世時有家產,父母離世時有遺產,只要自己不亂來,終身已保無憂。若自己爭氣,在生下來就已經身處金字塔前段的條件下,登峰造極亦非不可能。
沒有外部幸運,那就只能自動
但絕大多數人,你很可能就是其中一個,既不生在制度的動力流內,也無父母餘蔭動力可依靠,人生的動力何來?答案其實太簡單了:外部既然沒有動力,那就只能靠自己內部的動力了。
但「內部動力」這樣簡單的答案,其實還是有著很基本的價值分歧。這個基本的價值可以濃縮為一句話:
我要不要搭便車?
全世界至今可能已經有數萬本書、數萬個作者在闡釋這種「便車成功學」:如何通過激發自己內部的慾望力、向上心、意志力來搭上制度或既得利益的便車,以彌補自己生來不具有的成功條件。
若選擇不搭便車,就得自己用雙腳走路。這也有個好處,便車走的都是大路,只有雙腳才能走小路、抄近路。爬過山的人都知道,有時直線攻山頂,比起坐車繞山道還要快,甚至,有時山頂只有靠雙腳才走得到,因為沒有路。搭不搭便車這選擇,將決定人生的格調及命運。
西瓜偎大邊──搭便車是學來的,不是生來的
不知你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現象:所有的兒童,至少在三歲之前,都是拒絕搭便車的!兒童在搭積木時,大人若伸手幫他完成搭建,他的熱情一下子就會被澆熄甚至因此大哭;又或有小朋友在畫畫時,在他的畫紙上添加幾筆看看!三歲之前,「制度」和「餘蔭」對任何人都不是動力來源。
之後,情況就不一樣了。環境開始改變我們,幼稚園就可以讓小孩知道什麼叫「制度動力」和「餘蔭動力」,也開始知道有它和沒它的差別。有這些動力條件的人,通常都會走上這些動力通道。有電梯搭為何還要爬樓梯呢?
沒有這些條件的人,只能靠「內部動力」,也就是內心情緒的力量,例如渴望、追求、不服氣、甚至怨恨。靠內部動力無疑是比較辛苦的,因此,內部動力者不時會碰到一種價值觀上的考驗:有便車可搭的時候我該不該搭?沒便車可搭的時候我該不該去追求一輛便車?
多數人是願意搭便車的,歷史已經證明這一點,你的經驗應該也可以證明這一點。制度力、餘蔭力等來自外部的動力,和情緒力、意志力等來自內部的動力,在數學關係上應該說是反比的:一者變大了,另一者就會變小。
這個道理,可以用來解釋何謂「社會惰性」,就是在一個社會(或任何組織)內,一旦制度性的好處成形、餘蔭的力量固化,多數人就會靠攏去試圖搭便車,結果就是這個社會難以改變。這樣說太難懂?那就換一種說法:西瓜偎大邊。好懂了吧?
西瓜偎大邊其實不是壞事,好壞的差別不是在「偎大邊」這件事上,而是那個大邊的「西瓜」是好的還是壞的。如果一個社會的制度是好的,餘蔭的固化方式是好的,那麼整個社會都來西瓜偎大邊就是件大大的好事。但,如果它是壞的呢?
換回原來的「便車」概念,如果便車的駕駛人是高手、車子的方向是對的,那麼趕搭便車有什麼不對呢?大家都應該來競爭搶搭便車。但是,如果車子骨架已經鏽蝕,駕駛逆向而行,只是車中的餐飲還算豐富,座位還算舒服,這種人生便車也值得搭嗎?
靠內部動力前進很傻,但有永恆價值
外部動力不總是對的、甚至是腐化的,這事實本身就凸顯了人生的內部動力是有永恆價值的。它是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種文化)的真實抓地力,當社會的制度、財富、資源被固化到不利生存的方向或無公義可言時,只有內部動力可以令社會再生。如果用比喻,我們把「內部動力」視為「人」這物種的文化再生幹細胞也可以。
你,現在在哪一種外部動力流之內?台灣社會動力的主流是哪一種?在往好的方向,還是壞的方向前進?如果對自己的處境滿意,那就不用再說了;如果不滿意,要改變它,只能依靠人們的內部動力。這篇文章所談的,如果說有結論,那就是:外部動力不論好壞本質上都是惰性的,原理上就不可能在外部動力流內改變它的方向,你若決定搭便車參加它,就代表你並不想做真正的改變,不管你腦子裡怎麼想、嘴巴上怎麼說。要改變,不管是你的人生還是社會,只有靠原生的內部動力才可能。
自備引擎、自備磅秤、自備藥箱、願賭服輸
上面說,外部動力的本質是惰性的,那麼內部動力的本質呢?我個人,喜歡用十六個字來定義什麼叫做「內部動力」:自備引擎、自備磅秤、自備藥箱、願賭服輸。
不具備這四個條件,人的內部動力是無法持續的。「自備引擎」,就是你不能讓社會氛圍所定義的「成功」來限制你自己,遇到彎道和坡度時,你要有自己克服的心理準備。「自備磅秤」,因為一個自備引擎的人常常會相信自己無所不能,因而很快的折翼落地,甚至一蹶不振,因此,自備磅秤就是具有自知之明能力的意思,如此才能長久。「自備藥箱」的意思就更明顯了,靠內部動力前進的人一定會遭到外部動力的打擊或衝撞而受傷,你得具有一個足夠寬廣的心靈以自我療癒。「願賭服輸」,就是哪怕你再厲害、再堅持,你也可能會輸得很難看,只能服下氣來自我檢討。輸了,就是輸了,是否能夠屢敗屢戰,就看你內部動力的強度了。
失去天賦 就是接近死亡的先兆
內部動力是天賦的,還是後天學來的?其實答案已經有了,就是上面所說的,任何人,包括你我,三歲以前都是內部動力驅動的。因此,依賴外部動力、追求外部動力的便車,才是一種後天學習而來的能力;天賦,是可能失去的。
所有的文明和文化,必然始自於天賦的內在動力,否則猩猩也可以發明高鐵、寫詩作樂、搞政治鬥爭了。但同時,所有的文明和文化,都可能因為失去了天賦的抓地力而淪為死文明、死文化。人的內部動力的永恆價值,就是使得人的各種天賦不失去抓地力,當這類堅持內部動力的人被社會普遍視為傻子或怪物時,就是這個社會瀕臨衰敗甚至死亡的前兆。
因此我們才說,一個被緊緊扣入外部動力軌道、已經沒機會發揮內部動力天賦的個人、社會、國家,其人生既是最幸運,也是最可悲的。一旦失去了外部動力,就會趴倒在地,站不起來。而一個百分百靠著內部動力生存和生活的個人、社會、國家,哪怕是流浪,都會頂天立地的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