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反中」、「媚中」到「知中」 | 陳樂融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從「反中」、「媚中」到「知中」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反服貿爭議中,反中再次被注目。

其實絕對的反中、愛中左右光譜裡,起碼還有大大小小濃濃淡淡的恐中、用中、媚中等存在。

有人恐中而不反中,有人一邊用中一邊恐中,有人愛中卻不用中,有人表面反中私下媚中。

已在大陸長期就學、就業、依親、養老的,有一天被統治可能也覺得沒甚麼。生活和生計和大陸沒啥關係,一輩子沒人民幣好賺也不在乎的,當然希望維持現狀,至少不想破壞現有的生活情調與自由。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否等於「中」?本來並不是的,本來至少中華民國還在標榜「中」,那時,台灣住民的國家意識裡還有很大濃度的「中」。

後來,中華民國愈發幽靈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愈發強大且回頭滋潤了愛國主義,「中」變成他們對外宣示主權並(對台灣當局)「招降」的招牌。

真正「中」的招牌被大陸整盤拿去,並非始於1971年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而跟改革開放後最近十年的「中國崛起」有莫大關係。

此所以近年兩岸開放交流愈多,多次民意調查顯示台灣人的中國認同愈低。很多人不要那塊被對岸緊緊抱著以逼婚的「中」的招牌。

多年前我就有例子比喻兩岸關係,1949年蔣中正帶著殘眾退居台澎金馬,至少在他兒子蔣經國1987年宣布開放大陸探親前,中華民國(在台灣)像個一場驚天動地的家變後,離鄉打拼後擁有自己一片天的男子,回頭看老家,是親人,但只是親戚,沒有想搬回家,而只想友善地來往後各過各的。

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覺得1949年後中華民國早滅亡了(否則「新中國」的招牌怎麼掛起來呢),離家出走的兒子有出息很好,但怎麼能不認祖歸宗呢,不認祖歸宗是大逆不道。

一個覺得對方還是自己的小孩,必須回來喊爹叫娘,一個覺得對方只是親戚,而且至少在1987年時看起來窮但巴結、現在有錢卻轉高傲,而且號稱同文同種,但從觀念到習慣有不少地方大相逕庭的親戚。

據說毛澤東後悔兩件事:打跑蔣介石後,不該換國號、國旗。因為如果還叫中華民國,只是換了元首、政體、制度,聯合國一仗勝利取得代表中國身分後,台澎金馬的蔣政權瞬間得面臨是否亡國、或者該改甚麼名稱繼續存在的問題。也許,那時老蔣就不得不自稱台灣共和國?或者美國會兩手策略一邊安排中美建交,一邊協助成立台灣共和國?

歷史無法假設與重來。

就跟我常與某些反中、恐中者開玩笑,如果台灣島可以划到太平洋更中間,就沒有這麼多統獨問題。沒想到有人聞言說:「如果能這樣,要變成大溪地我也願意。」是說台灣經濟不開放不成長,自成大洋洲小島國也甘心?

但一來他願意,問問這裡其他很多人願不願意(很多台胞、台商、台歷屆政客,比馬英九「賣台」更兇啊)?更別說這只是玩笑假設,我們沒有做白日夢的空間,台灣就這麼不偏不倚在黑水溝旁邊,所謂第一列島的戰略成員,否則國府戰敗後根本跑不過來,再上溯更久遠前的漢人也跑不過來,雲門舞集賺(漢)人熱淚的「薪傳」跳不起來,島上原住民肯定會更開心自在過上幾百年!

所以,非但歷史需要正視,地理也無法矇上眼睛。這世界沒有香格里拉,也不存在理想國。

不管你反中、愛中、恐中或用中,多培養一點「知中」總不錯。不管你把它當祖國、當強敵、當市場、當鄰居,不「知」怎麼來往、談判、合作、甚至對抗?全面愛中、媚中到忽視、犧牲台灣地位與權益者固然令人痛惡,反中、恐中到把眼睛耳朵摀起來、或只注視大陸負面新聞的人,何嘗不是赤裸的歧視?

「朝聖」和「鎖國」,兩者都可能為台灣帶來莫大危機。這不只是政府的功課,也是每個台灣住民無法逃脫的責任。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