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金鐘獎」頒獎何妨拋棄電視、回歸廣播? | 陳樂融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廣播金鐘獎」頒獎何妨拋棄電視、回歸廣播?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當過評審與頒獎人,但對廣播金鐘獎,我其實看得很淡。

比起電視金鐘獎,廣播金鐘獎真的很冷門。不管對社會大眾或媒體。

冷的原因其來有自,廣播很傳統,但早就不是多主流的媒體。不聽的人占多數,聽的人也很多只是某一情境或環境才聽(比如開車或在店裡)。

本就是專業圈內的獎項,不管哪些人入圍,這些入圍者幾乎沒聽過其他競爭者的節目。一般說來,就算廣播主持人、製作人也很少常態去聽他台節目,更不要說出了電波範圍就聽不到的頻道。

當年我主持台北之音帶狀節目,常聽到身邊人或接觸到的人說聽我的節目,等我這幾年在竹科廣播(IC之音)做一周一次塊狀節目,台北朋友或交際場合沒有半個人跟我提過我的節目(我的「理性與感性」除了IC之音,還獲得美國洛杉磯KAZN1300中文電台、政大之聲、輔大之聲參與聯播呢)。

用網路特意去收聽非居住所在地台灣其他縣市廣播當成休閒習慣的人,在國民比例中微乎其微吧。

如果連圈內都如此,記者、大眾沒聽過絕大多數這些入圍節目、單元、頻道,完全合理。

一個連入圍標的都不知道、不確定、沒感覺的獎,怎麼討論,怎麼共鳴,甚至,如何反對?

電視金鐘,好歹很多人還能說出:為什麼某某某沒入圍?廣播金鐘獎,很難吧。要抱不平,應該也只是針對人而非作品。而人,基本上只是印象分數,跟作品好壞無關。

常在想,台灣很多獎,是否一定需要一個電視轉播的頒獎禮?如果入圍名單對大眾的意義不大,典禮娛樂效果少,有需要在電視播出幾個小時,然後大家再來說典禮不怎麼樣,話太多、時間抓太緊不夠讓得主暢所欲言(我嚴重懷疑身為觀眾,我們真有興趣和慈悲心讓電視機裡的陌生人暢所欲言?!)。

社會上很多專業獎(從神農獎到金擘獎),不都自己在一個場子辦掉,專業人士齊聚一堂、互相表揚。否則士農工商百百種,為何覺得他們的成就不值得上電視曝光?

就算同樣是媒體,平面媒體、網路媒體、甚至廣告界,怎麼沒有一個獎讓電視台轉播、甚至直播?

如果廣播真是個有影響力、有特殊表現性的媒體,廣播金鐘獎乾脆用廣播聯播來呈現。那也不會有被電視台預算和時段掐著脖子走、電視製作單位不懂廣播特性、要找哪些來賓與頒獎人稍微哄抬典禮「星光」的種種問題。

如果回歸廣播自己榮耀廣播,廣播人可充分發揮聲音藝術、聲響魅力、神祕特質,伺候與回報長期真的「聽」廣播的人,同時能夠真的剪接出某些節目內容,讓聽眾真的聽到那些入圍者(至少得主)精彩之處。現行的電視轉播典禮,除了入圍介紹那幾秒鐘的蜻蜓點水,毫無真正「可聽性」。

電視很貴,也很現實,畫面感不夠強烈的典禮,真的有需要一再屈居人下?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