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倫理」教我們的事:學會捐款之前,先尊重別人的政治智慧 | 周偉航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政治倫理」教我們的事:學會捐款之前,先尊重別人的政治智慧

photo credit:Rocky Lubbers (CC BY 2.0)
photo credit:Rocky Lubbers (CC BY 2.0)
去年菲國風災時,我專文談過一般人的捐款倫理學。我的結論非常簡單,不論任何形式的慈善捐款,如果你「心有所感」,那就捐,「無感」就不要勉強。若要捐款,其適當額度的標準,就是比你心痛的程度多一點

捐一百,完全不痛不癢,那就沒啥倫理意義。你捐五百,捐出去時手在抖,心有小抽痛,那就是有犧牲到,就算是慈善之舉。比心痛的程度多一點就好,捐太多也不見得會更「善」。

所以對一般人來說,捐多捐少存乎一心,旁人沒啥好置喙之處,也不該對此大加評論批判。但對政治人物來說,捐多少,怎麼捐,涉及做秀的問題,就存在許多額外的倫理困境。

像此次的高雄氣爆,連勝文的「父子騎驢」窘境,已經很多人討論過了,我就不深論。反正他捐得少會被嫌小氣,捐多了,又會被追問錢從哪來的,說捐適中嘛,看來也沒適中的標準。這死結要怎麼解開呢?

有幾種方法是政治人物常用的。首先是捐一月薪,這次氣爆案,許多首長都採用這個標準,柯文哲也是。這方法的好處在於可以排除計算數字,因為薪水是死的,又可以突顯自己的犧牲(薪水代表勞動力)。雖然不見得能獲得什麼美名,但這樣做的人很多,可以躲在人群之中,至少是張安全牌。

第二種作法是低調捐款,以「無名氏」名義捐出。這點人家無從查證,也無法去追問金額,甚至有沒有捐也無法確認。雖然失去了一個公開展現自己的場合,但本質也是種安全牌。

第三種作法,是以旗下團體或所屬群體名義,一次集體大筆捐款。這也是躲在眾人的保護傘下,把自己的獨特性稀釋掉。

上述三種作法,都是常見的模式,但因為是安全牌和走低調風,所以新聞不太報,多數人就不太清楚。

你會在新聞上看到的,都是「捐失敗」的例子。比如說這次的連勝文,怎麼捐都不對,還把老爸過去捐款的爛帳都扯出來了。有些人會發動什麼「拋磚引玉」,自己捐一小筆,然後叫所屬單位大家一起捐,最後自己再補個差額成整數。這種作法也不好,這和上述的第三種方式,差在「有硬凹下屬捐錢」的成份。有些和企業聯名的,過去看來是人脈廣闊,現在則是黑金政客,也不光彩。

捐款本質是件善事,為什麼政治人物捐起來,眉眉角角就這麼多呢?

這是因為台灣在政治倫理上,特別避諱「錢」這個概念。「錢」髒透了,只要政治人物和來路不明的錢沾上邊,不死也半條命。當然,有時還是選得到,但「政治處男」的形象就鐵定不能用了。

但百姓也都知道,基本上不管是哪一個黨的政治人物,其背後的金錢實力,通常也不會差到哪去,不然怎麼選呢?

所以如果政治人物要「照實捐」,一定會捐得相對常人多,自然會被嫌髒。捐少嘛,又被嫌「裝窮」。不只是連勝文,所有政治人物都有同樣的絕境,但連家的「表」與「裡」差距特別巨大,所以大家都釘著他打。

多數政治人物都知道這裡頭的政治壓力,所以對於捐錢這種事,他們都小心為上,按「錢」後發,先低調配合救災,提供人力物力再說。我不清楚連勝文的總部為什麼率先開炮,也許他們主事者連這種「政治實務ㄅㄆㄇ」都不懂,或是自以為是到了不可思議的境界。

我想,某些人要學的政治倫理,可能不是怎麼捐款,而是先學著尊重別人的政治智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