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航



東奧正名公投:所以你喜歡「中華台北」嗎?
東京奧運正名公投已經連署完成送件,應該可趕得上年底的大選。贊成方自然全力宣傳,希望把氣勢延續到投票日,但反對方也沒停止施力,不斷恐嚇說此案可能讓選手失去參賽機會,而贊成方也捲入同層次的口水戰中,強調申請改名和參賽權無關。

參政權與參政門檻:200萬的選舉保證金會太高嗎?
本週是2018大選的登記週,不過很多「擬參選人」並沒有辦法跨過這一關而成為「候選人」,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拿不出參選的保證金。如果要選議員,就要拿出20萬保證金,若要選市長,更要拿出200萬。


候選人的「不科學」:為何他們迷信又執著於錯誤的選法?
我從事選舉相關的工作,到今年七月正好滿二十年。在幫了幾十個候選人之後,我認為雖然每場選舉都存在不小的差異,同個候選人選兩次,也會有些不一樣的地方,但不變的共同點,就是台灣的候選人都很「迷信」。


按怒就盡了道德責任?那些在臉書按怒的政治狂熱者
許多數據研究者就發現一個奇妙的現象:泛藍媒體的許多讀者,會在涉及綠營人士的新聞下頭按「怒」,以表達不滿。這些按怒的人,可能也知道這種行為大概不會有實質影響力。那為何他們仍這樣做?

哲學課內容越難越好?該怎麼教普通人邏輯?
這不是說大家學藝不精,而是在哲學界的教學與研究之中,基本上不會用到這麼高程度的邏輯知識,所以大家可能會忘記相關公式與專有名詞。如果哲學系自己人都用不太到,那為什麼普通大學生需要學會呢?

如何在言論戰場上推倒「網紅」?
你若反對館長、陳沂、囧星人、聖結石、小玉,那你就該看看他們的內容產品,觀察他們與支持者互動的形式。如果都沒有,那你是在反對什麼?因為生理上不能接受?那你的喜好,又和大家又有什麼關係?大家為什麼要在意你的喜好?

服過兵役才能立法?讓義務役審查軍人年改的話
月初立院召開軍人年改公聽會時,有反年改代表脫口說出「沒服過兵役的立委不配審這個法案」,而鬧了笑話。這是因為委員會中的國民黨立委多為女性,只有江啟臣當過兵,而民進黨立委卻多數都當過兵。


不讓他長大:〈出師表〉中不被看見的問題
若要評價《出師表》,倫理學家很可能不會給太高的評價。就算諸葛亮的目標是中興漢室而非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但就手段面來說,他都沒給劉禪「做一個完整的人」的機會。說是為他好,但其實害了他。

當宗教團體可以繞過政治獻金法
台灣已有越來越多的宗教團體堅持把自身的道德觀點或信仰立為法律,並用來禁止、排除不同信仰者的基本權利,或是想辦法混入教育體系,將自身信念灌輸給非信徒的下一代台灣人。

你的專業知識在網路上不值錢?如何找到專屬「加料」方式?
新媒體出現後,有些知識和技術內容就是「零元」的。這零元當然並非真的連一塊新台幣都不值,而是價值低到內容生產者已經無法分潤到足以支撐後續投入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