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詠盛/世界哲學大會在北京(五):我幹嘛長途跋涉參加哲學大會?
在先前文章中,我介紹了八月在北京舉辦的、五年一度的世界哲學大會,說明了「學以成人」的主題以及中國哲學在國際學界的基本狀況。本文想要說的,是世哲對學術人和一般人的意義。
相信許多人都相當好奇:大老遠花交通費、住宿費與報名費來參加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哲學會議,究竟有什麼顯而易見的好處?這個問題的答案多少因人而異,但至少可以歸納出常見的幾點,並提供一些我個人的所見所聞給大家參考。
交流討論與資訊獲取
首先,在世哲大會上能夠見到著名學者的演說,也有機會公開提問或私下交流。對許多人而言,如果曾為學者的著作或論點所折服,能夠親身與對方交流,如簽名、合照或討論等,是相當令人興奮的。尤其是對研究生而言,認識與自己研究領域重疊的重量級學者,可望獲得許多有用的進修資訊,如會議、獎學金、短期訪問、交換學生甚至博士班入學等。
其次是了解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本次大會共有99個子題,每個子題都有論文發表的專場,任何人都可以入場傾聽並提問,了解這一領域有哪些學者關心,又有哪些正在發展的研究方向。就算當場因其他發言太多而沒有機會深入討論,也可以私下向學者索取聯絡方式,他們通常都樂於交流,或者提供進一步資訊,如網站、相關會議或網路群組等。
對研究生而言,向同領域的學者請教,對自己的論文常常有不小幫助。此外,許多中國高等院校都成立了人文部門並新設研究職缺,臨近畢業的博士生或已畢業者,可以透過發表或提問來展現自己的學術能力,以尋求未來的工作機會。
你聽過兒童哲學和體育哲學嗎?
除了自己本來關心的領域,也不妨見識一下其他領域在做些什麼。以下就以我有親身參與的、社會大眾較感興趣的兒童哲學、體育哲學專場為例。
所謂兒童哲學(philosophy for children, P4C),主要目的是引導兒童進行哲學思考。隨著人們對現行教育制度不滿,越來越多人願意花費資源在教育上,兒童哲學在世界各地漸受重視,教學實踐也越來越多。1
一位俄羅斯的發表者即提及了自己的教學過程:她問學生,如果10個人只有1顆蘋果,但規定不能用刀子切,要怎麼分?不同文化的學生,給出了打成蘋果汁分、賣錢均分、播種成樹後結出更多蘋果再分等不同答案。
這引起了在場聽眾的熱烈討論,大家紛紛詢問教學過程的更多細節,譬如學生的後續反應、一次上課多長時間、有哪些主題等等。此外,一位中國發表者更邀請大家加入兒童哲學的微信群組,分享經驗。
至於運動哲學(philosophy for sport),則是透過哲學思考來反省運動或體育活動。2譬如一位喬治亞發表者就主張,金錢收益扼殺了運動比賽的原初精神,使得為錢賭博、造假甚至用禁藥的情況層出不窮,所以應該將金錢和運動盡量分離。許多聽眾認為這或許有理,但似乎難以辦到。
另一位中國發表者簡介了中國運動研究的分科與機構後,日本聽眾提問:運動哲學是否可能有中國傳統思想的支持?發表者回應:在中國傳統裡,最接近運動和哲學結合的當屬武術,它可說是一套身心雙修的活動。上海體育學院的中國武術博物館,有許多相關資料可供瀏覽,也有人正在積極研究。
和其他傳統領域相比,上述兩個主題關心的是如何使實際活動——如兒童教育和運動比賽——進行得更完善,所論內容相當貼近於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現象,參與者們顯然很願意聽到各種實例。
這些情況,代表世哲是個很好的資訊交流平台,可以聽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提供不同意見,特別是這類新興領域。如果你樂於參與這種互動,那世哲會是個交朋友的好地方。
其他見聞
以上提到了不少好處,接著不妨平衡報導一下。如此規模的會議,難免有許多行政上的細節不如人意,幾種比較明顯的情況有:開幕式的邀請函漏發,導致有學者無法進入會場;註冊的人太多,導致大排長龍;議程排定缺乏詳細考量,知名學者的發表被排到小房間而爆滿,一般發表倒在空蕩蕩的大房間舉行等。
此外,也出現了幾個不成文規定的爭議,譬如有人在網路上抱怨:發表者就算不穿正裝,也不應穿短褲吧?這是對聽眾的不尊重,甚至是對自身專業的不尊重。
這一點是否成立,讀者當可自行判斷。另一個情況是,一位華僑選擇用英文做口頭發表,但有些聽眾當場主張「講者能說中文就不應該使用英文」,使得現場氣氛不太愉快。3當然,這些都屬少數特例,相信絕大多數的參與者,都認為本屆大會圓滿且成功。
最後,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也別錯過大會官方所提供的套裝觀光服務。許多人難得來一趟北京,甚至是初次到訪中國,難免想要到名勝古蹟參訪一番。這次大會很貼心地提供了多條路線,遠的如西安兵馬俑甚至新疆烏魯木齊、近的如北京大學或城市導覽,參與者可依自己的需求事先預訂,有的行程得額外付費。
就算沒有太多時間可供遠遊,也建議在北京的幾個熱鬧景點逛逛走走,你不僅會發現許多在臺灣未曾見過的「臺灣美食」,或許也能觀察到中國社會的「臺灣想像」是什麼樣子。
意識到哲學面臨的時代問題
對於本屆世哲,有人稱其為四分趕集、三分學術、兩分神經、一分洞見,這雖屬主觀宣稱,但多少也反映出一些客觀因素。由於參與者來自於四面八方,會前可能毫不相識,加上本次大會並未印發論文或公布檔案,因此大家難以先行了解他人的專業,自然不利於深入的學術討論。
不過我認為,若能積極參與,把握對話與思考的機會,世哲確實能夠開拓自身眼界,啟發更深的問題意識。我曾聽某位學界前輩,把學術研究的態度分為幾個層次:一是覺得自己的說法最好,其他人都比不上;二是覺得自身說法和其他人相比,略有優勢但相去不遠;三是覺得自己和現今有的說法都不夠好,總希望有人能夠超越。在略有一些研究心得後,我想這三種態度之間,真正的差異在於問題意識的深淺。
按我的詮釋,之所以覺得自己的說法最好,是因為問題意識較淺、處理範圍較小,只要花上一定心力,就容易得到更細緻或更豐富的解答。之所以覺得自己和他人相去不遠,代表問題意識開始變深、處理範圍變大,這就需要花上許多時間心力(或許還需要一些天才和運氣),才能得出較他人略勝一籌的論點。
那麼,為什麼會希望有人能夠超越自己呢?這是因為問題意識太為深刻、處理範圍太大,超出了單憑一人所能解決的範圍。這類問題意識,往往是面對時代趨勢而發,譬如中國哲學面臨的時代問題即是:如何突顯自身獨特的哲學價值,卻又避免被化約為西方哲學的一部份?當今哲學所面臨的時代問題則是:在由科技與經濟主導的現代社會之中,哲學(或說人文學科)如何重新界定自己的必要價值,並得到大眾的廣泛承認?
這類問題絕非一人可以解決,它必須要集眾人之力,還要有經年累月的成果累積。在這一層次上,問題是否由自己解決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真能解決,或能解決多少。
小結
對我而言,參加世哲的最大收獲,在於自己好像摸到了第三層次的一些門道,而我希望這一系列的文章,對各位讀者也能提供同樣方向的幫助。
當然,對一般人而言,由於工作、金錢與舉辦地點的限制,要參加世哲並不是那麼地容易,不過臺灣本身也有不少哲學會議,儘管規模相較之下小了許多,卻也開放社會大眾報名參加,絕大部分完全免費。譬如臺灣哲學學會與中國哲學會,每年都會舉辦學術會議,各位讀者不妨定期關注一下,看看議程表上是否有自己感興趣的主題。
- 杭州師範大學已有兒童哲學研究所,輔仁大學則有數位教授長期研究兒童哲學,而臺大哲學系近來也成立了兒童哲學研究中心。在漢語學界,相關的會議、論文與專書已越來越多。
- 在臺灣學界,運動哲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運動相關科系,哲學系方面似乎極少見。一個例外是網路上頗有名氣的、輔仁大學的兼任教授周偉航,他曾發表多篇運動哲學的論文。
- 此乃一位朋友所轉述的親身經歷,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