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詠盛/世界哲學大會在北京(四):中國哲學成為哲學的一天 | 沃草烙哲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周詠盛/世界哲學大會在北京(四):中國哲學成為哲學的一天

先前文章,我介紹了五年一度的世界哲學大會,2018年在北京召開,以及這七千人盛會上,被學術人視為來「鬧場」的「民間哲學家」。這篇文章將回過頭來,說明北京爭取到本屆世哲主辦權的重要契機:「中國哲學」的哲學價值得到國際學界的普遍承認。

「中國哲學」實質上就是中國傳統思想,一般來說,把傳統思想視為哲學似是理所當然。然而,在中國哲學這件事上,西方學界並不如此認為。其中一個重要理由是,中國傳統經典在概念清晰、問題明確、論證嚴謹和理論結構完整上,看來都遠不及西方哲學。或至少是需要加入很多詮釋,才足以宣稱傳統思想除了純粹的信念,還包含夠複雜的理性思辨,堪稱哲學。這是為什麼,你去西方的圖書館要找中國傳統經典,必須到宗教類或文學類,而非哲學類。

但近年來,這一情況有很大轉變。

扭轉對於「中國哲學」的認知

中國古來並無「哲學」一詞,「哲學」這一翻譯自philosophy的詞彙直到清末才出現。雖然一直有人主張傳統思想即是「中國哲學」,但直到北京大學於1912年成立哲學系,原本研究傳統思想的學者,被分配到哲學系並組成了「中國哲學門」,「中國哲學」才正式受體制承認。此後,傳統思想的研究也理所當然地被視為「中國哲學」,持續至今。

但在西方學界那裡,「中國哲學」的研究被歸屬於宗教或思想史,研究宗教或思想史的學者才會接觸「中國哲學」。長久以來,西方學界認為「中國哲學」討論的問題跟哲學不同,不算是哲學研究。也就是說,身為大異於歐洲的思想傳統,「中國哲學」的哲學性遲遲沒有得到承認。

然而,這一情況近年來開始有所改變,「中國哲學不算哲學」或「中國哲學對解決哲學問題沒有幫助」的認知開始扭轉。對此,我們不能不歸功於長期在西方任教的幾位學者,有意識地把中國哲學介紹給西方學界。1他們不僅發表了不少重要著作,並且指導了一批優秀學生,產生學術影響力。

中國哲學的哲學價值得到普遍承認,讓西方學界開始認為「中國哲學」不只是宗教信仰或文學研究的代名詞,而確實蘊含了哲學上足以令人信服的理論,本屆世哲才得以由北京拿下主辦權,並訂立了一個頗具中哲意味的主題:

學以成人。

在世界哲學中居一席之地

東西方學界的認知差異,反映出中國哲學一直以來面對的兩難:要證明中國哲學是哲學,而不僅僅是宗教或思想2,就必須強調自己與西方哲學的共同點。但為了證明中國哲學有其獨特價值,而不能被化約為西方哲學的一部分,又必須強調自己與西方哲學的差異。

換個說法:如果中、西哲學在內容上如此類似,那麼學者們可能會認為,我研究西方哲學就足夠了,根本不必接觸中國哲學,因為中國哲學無法提供額外的哲學價值。如果兩者在內容上如此不同,那麼學者們可能會認為,「中國哲學」裡根本沒有哲學理論,或認為中、西哲學無法產生有意義的會通。

面對這一兩難,中哲學界逐漸發展出了一種觀點,陳來(北京清華大學教授、國學研究院院長)在世哲的系列訪談中,即有如此概括:

我認為應當把哲學看成文化。換言之,「哲學」是共相,是一個「家族相似」的概念,是世界各民族對宇宙人生之理論思考的總名。在此意義上,西方哲學只是哲學的一個殊相、一個例子,而不是哲學的標準。因此,「哲學」一名不應當是西方傳統的特殊意義上的東西,而應當是世界多元文化的一個富於包容性的普遍概念。3

這類說法本身並沒有提供理解中國哲學的具體做法,而只是訴諸特定概念來解釋傳統思想何以能夠屬於哲學,但它還是為上述兩難指出一種可能應對:「哲學」是一概括性的總名,並不蘊含一套嚴格的判斷標準,而可以承認各個文化皆有自己的哲學傳統,且各哲學傳統都有自己的獨特價值。

當然,中國哲學不能僅是宣稱自己具有獨特價值,還必須指出這個價值究竟是什麼,以及它如何為哲學進展做出貢獻,特別是針對哲學問題來提出更好的,或至少是足夠完整的理論。本屆世哲的主題:學以成人,可說就是一種解答方向。

逐漸受科技所宰制的人類生活

「學以成人」作為中國哲學的獨特價值,可有相當細緻且豐富的論述,此處恐怕無法深入探討。以下僅就世哲的系列訪談,說明西方學者的其中一個著眼點:現代社會逐漸被科學技術所形塑甚至宰制,中國哲學能夠提供有價值的想法。

科學技術的出現,原是為了提供便利,但如今它已大大左右了我們的生活樣貌,甚至影響了我們的價值取捨。世界上有如此多樣的歷史傳統,塑造出了多元文化,但科技及其相應的產品,卻是高度統一、高度趨同的。所以有人認為,當今哲學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如何調解文化多元和科技一元之間的可能衝突。

那麼,「學以成人」在這之中扮演什麼角色?首先,這裡所謂的「人」,是指人的一種理想狀態,不同民族文化對於理想人格有不同設定,而不同設定則決定了不同的學習內容。如果我們平等視之,以它們各有自己的價值,不應被科技所形塑或宰制,這就承認了文化多元。

另一種觀點是:科技進步了,人類的幸福程度卻並未隨之上昇,反而還有下降的趨勢,在此情況下,哲學應該主動去重新突顯人生的意義,或說人類之所以存在的價值,而「學以成人」能夠反映出這一點。

探討人之所以為人

阿伽西(Evandro Agazzi,義大利熱那亞大學哲學教授)在訪談中即指出:

在我看來,「學以成人」意味著獲得一種有關人類存在及其本質的視角。……我們必須能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來思考,特別是要抓住那些「人之為人」的不可還原的特徵。每一個人都必須善加珍惜、呵護、培育這些特徵,才能確保自己朝向更完滿和幸福的方向發展。這是哲學的重大使命與挑戰,我稱之為——「證明人的存在」。4

簡而言之,我們必須積極把握人的本質並充分發揮之,才能獲得完滿與幸福,同時也證明自身存在的價值。在阿伽西看來,這是探討「學以成人」的主要目的,反思我們在科技社會當中,應該如何活得更好、活出意義,而不是讓科技來定義我們的生活品質。

我們可以發現,所謂仁、義、禮、智等四種價值,或說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等四種能動力,在儒家性善論那裡都是「我固有之」,甚至就是判斷是否為人的標準。5由此可見,在反思發自於人內部的價值要求上,儘管我們不需全盤接受儒家的論點,但中國哲學必定能夠提供相應論述與實踐經驗,使得我們的思考與反省更為全面。

當然我們必須指出,有些持類似觀點的西方學者,對中國哲學其實並無太多研究。但也因為如此,才更代表中國哲學的哲學價值得到了西方學界承認,或至少反映了一種樂見其成的態度。

小結

我在本屆世哲的過程中,曾不只一次聽到這樣的言論:中國已經舉辦過奧運,也該是時候舉辦世哲了。這反映了中國學界的一種心態,在認定經濟發展已到一定程度後,文化方面也應該急起直追。而世哲顯然是一極具象徵意義的盛大活動,證明了中國既有經濟能力亦有文化實力,能夠以深刻思想做為社會進步的堅強後盾。

當然,這並不是說中國在哲學上已成為泱泱大國,也不是說中國哲學已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值得努力之處恐怕還有很多。但該心態反映出一種積極意願,要在國際學界的視野上做出獨特成果,且此意願有傳統思想來支持。這一看法,早有許多學者提出。

「學以成人」是這一願景的最佳解答嗎?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 作者為臺灣大學哲學所博士班畢業,業餘歷史愛好者,研究興趣是傳統思想的系統化。若想要獲得關於文中民哲的更多資訊,可聯繫作者FB
  • 更多:WebFB

  •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者,莫過於杜維明,詳情可參見杜維明的訪談
  • 有人可能會問,思想和哲學的差別在哪裡?在此我們不妨如此區分:思想的合理性,主要立基於歷史背景所提供的脈絡與條件,脫離該歷史脈絡來看待特定思想,其合理性就會大大減弱。而哲學雖然也有歷史起源可言,但它所面對的問題,是跨時空、跨文化的,其合理性並不受歷史脈絡所影響。
  • 更多資訊,見陳來的訪談
  • 更多資訊,見阿伽西的訪談
  • 《孟子.公孫丑上》:「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這裡所言的「非人」,更多地是指「沒有實現人所應發揮的的道德能力」,可說是把「道德能力及其發揮與否」看成判斷是否為人的標準。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