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需要道德評論? | 周偉航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我們為什麼需要道德評論?

photo cedit:herval(CC BY 2.0)
photo cedit:herval(CC BY 2.0)

日前發生一個充滿戲劇性轉折的新聞。某位癌母在鏡頭前訴苦,說她八歲的小孩誤拿他人的安全帽,雖很快歸還,但失主仍堅持告到底,說是要給這小孩一個教訓。這新聞引發網路上一片叫罵與肉搜,要把這失主找出來「好好教訓」。兩天後,案發現場的監視錄影帶卻顯示似乎正是這位母親唆使小孩偷拿他人安全帽。這下原本激動的網民就尷尬了,許多網路新聞下方都是對失主道歉的留言,說自己太衝動罵錯人了。

失主始終沉默不語,癌母後來也噤聲,就一堆網友大聲發言主持正義,最後公親反而變事主。那該怎麼辦?以後看到爭議事件都閉口不語嗎?

沒這麼簡單。我想探討的議題則更全面:在這個資訊泛濫的年代,個人該如何對社會現象作出正確的倫理評價?

新聞當事人的道德責任,由他個人來擔。記者做新聞的責任,也是由他個人來擔。我們看了新聞而做出道德評論,這責任,會是由我們自己來擔。有些人會抱怨說記者都做偏頗的爛新聞,某些當事人更會在鏡頭前大方說謊,所以看錯資訊而下錯判斷,責任並不是在我們身上。

此說似乎言之成理,但難道你是第一天看新聞?第一天知道記者會做偏頗報導?第一天知道人會在電視鏡頭前大方說謊嗎?如果你一點也不笨,清楚知道新聞充滿了問題,卻還是直接提出道德評論,那就太缺乏警覺性了,你不能說自己沒有責任。

有些人採取保守的立場,認為我們不應對新聞太快作出評價,甚至應該完全不評價。但完全不評價也不是個好做法。道德和法律不一樣之處在於道德並沒有懲罰的強制力,只有兩種比較柔性的影響方式。第一,是訴諸當事人的良心,以形成內在壓力;第二,就是社會輿論的譴責,形成外在壓力。所以如果當事人缺乏良心,社會大眾又都不評價,此類劣行只會越來越多。

晚一點再來評價呢?有些人主張等「最終真相」出來,再判斷道德對錯。但等到最後才評價,可能有點太晚了,過了新聞熱點,起不了什麼教育意義。而且說實在的,我們通常也難以判定什麼才是「最終真相」。

像上述新聞事件,媽媽先出來說話,大家會認知一個「真相」;錄影帶一出來,又是另一種「真相」版本;等檢察官把兩邊叫去問話,傳出的新聞又是新的「真相」;到了法官判決出來,又會有一個「真相」。法官判出來就是最終真相了嗎?頂多也只是比較多人能接受或相信的真相而已。「真正的真相」可能永遠無法揭露。

所以太勇於批判社會現象,可能失之躁進,太保守,則可能失之姑息。那要怎麼辦?在一旁看戲的,反而比「小偷」和「失主」陷入更嚴重的道德兩難?

其實這道德兩難來自錯誤的道德自律。我們總期盼自己的道德判斷永遠是「對」的,但這種想法其實是「錯」的。人的行為不可能「永遠是對的」,當然也不可能永遠對社會現象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

「做錯判斷時,很丟臉耶!」這代表「評價他人的道德行動」本身也是個道德行動,是比較進階的道德表現。這種道德行動受到外在條件的影響甚大,包括資訊來源的不可靠(新聞有誤),有時則受到運氣的影響,因此不見得能由個人完全掌控,會與其他人的行為有連動關係,處理起來就必須更加細心。

你可能依良心而決定不偷東西,因感到恐懼而不去殺人,但若因道德衝動就對他人做出道德評價,很容易會出包。所以比起「偷竊」、「殺人」等等的直接道德行動,「評價他人的道德行動」是種需要磨練的技巧,無法依道德良心衝動而為之。

但你還是要先踏出步,經歷踏「錯」的經驗,才能慢慢往「對」的方向走。在這次的偷帽案中罵錯了,出來道歉,下次學乖一點,別每次都暴衝,只要做到「不二過」或不三過就好了。許多PTT鄉民就是在「督割案」中學乖了,在「洪仲丘案」時就展現了穩健的思維與推理能力。

躁進不妥,你也會知道不可「忍」到錯過罵的時點,以免他人小錯釀成大錯,最後無法收拾。

就在這種「錯錯對對錯錯對」的修正過程中,你會抓到評論道德現象的適切時點,不是快,也不是慢或完全不評論,就是一種中庸之道。這會是你個人的功夫,是我們稱為「睿智」的一種德行。

睿智需要時間粹練,沒有捷徑,但他人的出包經驗,可以做為你的參考教材。但你也該警惕,若自己老是把他人當教材,可能代表你總是「慢了一步」或「完全不評論」,其實也是不好的。

總結來講,對於評價道德現象,我有三個建議。第一,你總該對時事提出道德評論,不要怕錯,不能不罵。二,罵錯的話要道歉、修正、學到教訓,下次更精明點。三,別忘了,人家好的部份還是要稱讚,道德評價不是只有負評。

當一個社群裡頭的成員都勇於對他人提出道德評價時,這個社群才「健康」,有足夠的「抗體」可醫治內在的道德疾病。而缺乏這種抗體,社群將快速度瓦解崩潰。

別怕罵錯。在道德健全的社群裡頭丟臉,總比在道德破敗的環境中丟命要好。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