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新手市長挑選災害管理人的「三個建議」 | 張賢龢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給新手市長挑選災害管理人的「三個建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上周臺灣大選結束,多家歡樂一家愁,全台灣多數縣市首長換人,連帶地方局處首長也即將大洗牌。雖說很多人以為災害管理就是消防局的事情,但如我第一篇專欄文章中所說,只靠消防人員是沒辦法管理好災害,如果重視災害管理,就應該挑選比消防局長位階更高的災害管理者來主導與協助縣市政府防救災的事宜。我個人研究了多場災害案例,親身經歷與觀察了臺灣與美國許多成功的災害管理者們的領導風格,故野人獻曝,歸納了幾項成功特質,期望可以協助新手市長們,找到適當的人選。

一、溝通協調的能力

首先我認為最重要的特質是願意溝通協調。我博士班一位同學是聯合國災害應變的官員,她總結在全世界救災的經驗後說到:

「災害管理的本質就是溝通與協調,協調各單位分享出自有的資源,協調每個救災單位及人員使其能順暢地合作分工,並協調災害管理各階段(減災,整備,應變,及復原)的各項工作內容,使其能達成整體的戰略目標。」

以此觀之,日前準台北市長柯文哲找了一位「兇一點」的人來主導都市更新政策可能不適用在災害管理上,因為災害管理強調的是合作與協調,過於強勢的人容易陷入指揮與管制(command and control)的窠臼中,以為所有的事情都應該納入管理體系之中,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被官僚體系消化解決。可是越來越多的災害案例顯示,人類在規劃災害時無法面面俱到,不管我們再怎樣努力,傾注再多的資源,還是會發生許多意想不到的狀況,當這些事情發生時,溝通協調的能力就十分重要。

在美國九一一攻擊事件中,華府地區的災害應變體系是在現場指揮官與所有部門主管的默契下建成,面對這前所未有的狀況(五角大廈遭受民航客機撞擊),現場指揮官展現了柔軟的身段,在到達現場前一一打電話與各部門的主管溝通,進而迅速地在現場架起了事故指揮體系(Incident Command System),避免現場應變作業的慌亂無章。

二、跳脫單一領域的視野或工作經驗

前幾篇專欄文章中提到過,災害管理工作錯綜複雜,實在不是單一機關或是學門可以含括,舉例而言,災害來臨前的減災規劃要了解「都市規劃」的方法,為城市的未來預作準備;災害整備要有「工業工程學」的知識,妥善配置各個消防,警察,甚至避難場所的設置地點,當災害發生後得以在最快的時間內出勤,並把民眾疏散至各個收容所內安置;災害應變要有基礎的科學知識,了解各項災害的基本應變方法,以避免造成二次災害(如可燃氣體外洩後須管制人車進出,以免引起爆炸)。

此外,災後復原除重建災區外更需要有社工朋友們的加入,以幫助災民走出心裡創傷。此點與前一點缺一不可,有了跳脫單一領域的視野外還要願意溝通協調,如果能體諒與了解各單位的能力限制與工作內容,溝通協調會更加容易。

三、不斷吸收新知,了解各種資訊與科技的發展可能

在美國卡翠那風災後,許多人開始重視利用網際網路傳遞救災資訊的可能性,為此美國參議院還召開了公聽會,邀集Google與Microsoft兩家網路公司的主管前來說明未來利用科技防災的可能性。而各種氣候變遷,災例報告,與致災風險的文章書籍汗牛充棟,如果還是用以前的老辦法,可能趕不上環境變化的速度。

以上是個人歸納出來的成功災害管理人特質,其它我沒提到的人格特質,如正直清廉,勤奮熱情也很重要,只是在所有職位候選人各項條件相仿的情況下,要找出一位比較適合管理災害的官員,可以優先考量上述三點。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