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火後三年:台灣對這場災害的反省,夠深刻了嗎? | 張賢龢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八仙火後三年:台灣對這場災害的反省,夠深刻了嗎?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過時的災害管理思維

災害的發生曾被視為上天的懲罰,因為人類犯了過錯,而需遭受意外事件的打擊。時至今日,許多人還是以「犯錯才會受罰」的角度來討論各種災害,缺乏人本的同理關懷,因此在八仙事件過後,常見到「如果當時如何如何就好了」,「如果當初不要去現場就沒事了」的評論。

然而,這樣的評論反應出過時的災害管理思維,一來過度簡化了災害與公安事件的成因,忽略了應變以外的其他階段;二來,誤以為參與活動的個人、各級政府或主辦單位對於意外事件無從預防,進而過度聚焦在現場應變人員與受害者身上,放大了他們的責任,從而將他們當成究責對象,卻忽視了社會上的沉痾,錯過了改革的契機。

減災規畫從四個方面思考

當代災害管理學強調從減災規畫、整備訓練、災害應變與復原重建四個階段共同著手,利用不同階段的政策與做法,從源頭減低災害發生的機率,減緩災害發生的衝擊,並加速災後的復原。

以八仙事件來說,減災規畫的手段包含:

  1. 活動籌備階段:強制業者投保,確保每位參加者若不幸發生意外,有足夠金額完成後續醫療與重建過程。
  2. 整備訓練階段:納入現場醫療站與鄰近單位,如消防、警察與衛生局等單位的共同演練,使相關人員熟悉現場環境,以縮短意外發生後的應變時間。
  3. 應變階段:強化各項災害之間的共通應變需求,如建立起統一的指揮與應變體系,還需要滿足不同災害間的個別應變需求,如調度其他縣市的救護車輛,以迅速將現場傷患送醫。
  4. 災後復原階段:考量每位傷者的復原需求與相對應的社會問題,如在花東地區成立燒燙傷重建中心的人力不足與資源缺乏問題,並加以規畫完善,以減低下次災害的衝擊。

以上所提的四階段政策規畫與防災策略,在在都需要以全階段災害管理(all-phases disaster management)的觀點加以推動,用整體社會的角度重新審視。

現行制度缺乏「以人為本」精神

結痂週記》一書挑脫大眾耳熟能詳、針對這場事件應變過程的討論,從八個人的八仙災後復原過程,回頭檢視我國現行制度中一向缺乏的「以人為本」精神。從這些人的故事中,我們得以了解公安事件不可僅由「個人愛玩,咎由自取」的成因搪塞,而需要思考社會如何減低這類事件發生的頻率,或減輕類似意外帶來的衝擊。

災害應變不僅是「趕快把人送到醫院」這般簡單,更需要重新思考醫療院所的設置地點以及醫護資源的分配,甚至對這類大量燒傷病患的緊急處置措施。最重要的是,政府與社會需重新檢視過去管理災害的方法,是否僅在應付「可預見的風險」上,例如辦理各項基於預設前提下的災害演習,以及制定各種防救災標準作業程序等,而缺乏針對意外事件的應變對策。

讓災害應變不用砍掉重練

八仙事件發生至今即將滿三週年,近五百位年輕人在這場彩色派對中失去了斑斕未來,回頭檢視這場災害,除了強化各項剛性(Anticipation)的管理策略,加強法律規範,提升安全標準,增加軟硬體投資等,政府與社會更應思考怎樣強化韌性(Resilience)的風險管理策略,業者、民眾與公部門均需共同分擔風險,提升民眾的防災意識,以及檢討災害管理的做法與災後復原的相關機制,注重在如果無法徹底避免意外事件,怎樣讓參與其中的人受到較小的衝擊,並得以更快的從中復原。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國目前最缺乏的不是花俏先進的救災器材與硬體設備,而是實事求是、仔細檢討與改進過往災例的態度與能力。因此澎湖復興空難的災害應變人員應該馳援台北復興空難現場;負責高雄氣爆大量傷病患後送的救護人員需傳承經驗予八仙事件的現場作業人員,讓整體國家的災害應變做法與災害管理制度不用一直砍掉重練,災害應變系統毋須重新開機,每當歷經災害時,都得載入不同的現場作業模式,因而總是反覆面臨相似的應變困難。

在大眾已經逐漸淡忘這場公安意外的當下,聽聽這八個人在八仙事件後的努力、掙扎與奮鬥,想想在現行社會制度下的我們可以進行的改變,如此方不辜負這場公安事件所帶來的慘痛代價。

※ 本文為《結痂週記:八仙事件 他們的生命經驗,我們不該遺忘》推薦序,更多內容請參本書。


《結痂週記:八仙事件 他們的生命經驗,我們不該遺忘》
作者:林祺育,陳依欣,張承騏,楊芷凌,詹閎鈞,鄭伃均,簡苑玲,羅雁婷,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採訪團隊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06/19

《結痂週記》書封。 圖/時報出版提供
《結痂週記》書封。 圖/時報出版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