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十萬人」的造勢大會,應急管理計畫做了嗎?
臺灣九合一大選在即,這幾周來,各種大型造勢活動接連於各地舉辦,現場人山人海,擠得水洩不通,支持者熱情相挺,造勢場的人數多寡成了媒體爭相比較的指標。
然而,這一切現象看在災害管理學者的眼中不禁擔憂:現場的應急管理計畫(Emergency Operation Plan,EOP)做了嗎?各相關單位是否有針對這些大型活動進行推演,在活動前演練過了各種可能發生的狀況?這篇文章要談的就是如何擬定這些大型群聚活動的應急管理計畫內容,以及活動前應該進行的推演與演練方式。
應急管理計畫的內容
首先,有大量人潮聚集的地點,一定要備妥緊急救護的人力與設備。據英國David Alexander教授的推估,1在大量人潮聚集的場合中,如大型演唱會,約需準備現場參與人數千分之一點五的救護能量。以高雄市上周兩陣營均宣稱的十萬人造勢活動場合來看,據英國的經驗,現場至少要有能處理150位傷患的救護能量。而一旦發生事故,現場救護人員初步處理之後需轉送至地區責任醫院,或直接送往大型醫學中心,因此活動的主辦單位除了必須規劃現場後送醫院的動線,也要確保萬一群眾裡有人受傷,台上的司儀要怎樣指揮群眾,避免踩踏,並讓出一條通道來讓救護人員可以接近傷者。
再者,除了上述的救護準備外,尚須針對常見如群眾推擠的危害,與疏散(退場)動線預做準備。最簡單的情境是,假設現場發生了無預期的事件,如舞台燈光過熱起火,要怎樣快速的讓民眾離開現場,並且持續提供避難逃生的資訊,避免群眾因為資訊不足,而產生恐慌(Panic),甚至影響到其他人的逃生。
有了上述的計畫後,在活動開始前,活動主辦單位應該聘請專業人員,包含民間的醫療團隊,維安人員等配合相關單位,如警察局、消防局、衛生局、與鄰近醫療院所的人員等,先聚集在一起進行演練(各項演練的方式與內容可見我之前〈災害應變到底在「演」些什麼?〉一文說明),簡單來說,就是要熟悉前述的計畫內容,並且培養各機關人員間的默契,屆時如有意外發生,方不至於手忙腳亂。
維護公共安全是活動成本,不是額外花費
演練期間除了將現有的計畫內容跑過一遍,最重要的是要增加演習的複雜度。
以美國的經驗來看,可以變更應變的資源與任務的複雜程度,以培養災害應變人員針對想定外狀況的應變能力。增減應變資源是指在原有的演習情境下,改變現有資源——如多一組救護人員到達現場,或是在急救一名傷患的同時,又多了一位民眾受傷。
改變任務的複雜程度,是在原有的情境之下,增加應變的困難——如在急救的同時,現場下起大雨,或是在疏散民眾的當下,發生的推擠與踩踏的情事——這些做法,目的不是在「考試」,而是讓即將參與應變的人員,有機會練習一些不常見的情境,進而思考如何跳脫原本服務單位的侷限,更靈活地運用既有的資源。
八仙暴燃的殷鑑不遠,誠如我之前在八仙暴燃周年研討會上所提,公共安全是必要的成本,不是額外的投資。這幾場的造勢活動中,已有候選人懂得規劃現場攤販區,與民興利,但對於公共安全的投資與重視,則明顯不足,畢竟除了爭取民眾的熱情與支持,參選人們更應該思考的是怎樣讓他們「快樂地來,平安地回家」。
- 請見Alexander,D.(2002).Principles of emergency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