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多涵/科學的界限(五):政治正確不重要?科學不只屬於白人男性 | 沃草烙哲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葉多涵/科學的界限(五):政治正確不重要?科學不只屬於白人男性

科學透過觀察自然(和社會)來尋找真理,並且會根據新的資料來修正錯誤。在不少人心目中,在「解釋自然」這個目標上,科學方法是唯一、最好、最正確的方法。本系列「科學的界限」六篇文章將從科學哲學的角度告訴各位,為什麼即使在實證研究中,科學方法仍然有其限制。

科學曾是一群上流階級白人男性的私人興趣,一直到19世紀末,都是這些有錢人用自己的錢來資助研究。現代科學雖然演變為高度專業化的正職,由政府和私人企業資助,但是科學研究在很多領域至今仍然是由白人男性主導(或者在台灣,漢人男性)。

理想中的科學是絕對客觀的,由什麼性別什麼族裔的人主導都沒差,但事實沒有那麼美好。科學方法的每一步都受到這些不平等影響。

政治影響研究主題

這個現象在生醫研究裡特別嚴重,白人和有錢人容易得到的癌症和糖尿病有非常多研究,但主發在非洲、亞洲和南美洲的熱帶傳染病就沒那麼多人研究其治療和預防,如麥地那龍線蟲病、登革熱、熱帶肉芽腫、漢生病、沙眼,世界衛生組織稱它們叫「被忽視熱帶病」(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在全球影響14億人,每年造成十多萬人死亡。

在生物學,北半球溫帶地區的生物被研究得很透徹,其他地方的研究就少很多;在經濟學,有許多人研究西歐銀行體系發展出來的市場和經濟,在伊斯蘭教傳統中不能收利息的借貸體系同樣影響全世界許多人,卻沒有那麼多人研究

政治影響實驗和解讀

當研究者的出身類似,他們很容易以為只有自己這種背景的研究對象才正常,造成樣本帶有偏誤。在心理學,許多樣本都是所謂的「WEIRD樣本」(Western Educated Industrialized Rich Democratic,西方高教育工業化有錢民主國家),這些WEIRD樣本真的很weird,不能套用到非洲、亞洲和南美;在醫學界,一直到1990年代,都有很多人認為只有成年白人男性是正常人,女性是多了一堆亂七八糟的性激素的不正常人,以致於曾經有人用男性當樣本去研究子宮癌。

如方才所提,當研究者的背景太單一,很容易以為在特定情境下的研究可以適用到全世界。例如米勒萊爾錯覺:

圖/作者提供
圖/作者提供

西方的心理學家曾以為這是天生的,全世界的人類都會覺得兩條線不一樣長,但後來發現世界各地許多長期住在室外的原住民族就沒有這種錯覺,科學家才知道,原來是因為我們這些人住在室內,看多了房屋裡面遠近不同的邊邊角角,才產生這種錯覺:

圖/公有領域
圖/公有領域

政治影響科技結果

這些因研究者背景造成的科學偏誤,如果實際應用,會進一步強化社會不平等。在美國,黑人和女性受到的醫療品質較差,死亡率遠高於白人男性,《上周今夜秀》(Last Week Tonight with John Oliver)為此特別做了一集節目批評此現象。

另一個例子是柯達以前總是找白人女性當模特兒設計底片,造成拍照時黑人臉上的細節比較難拍出來。同樣的事在今天仍在發生:機器學習時用的資料比較多是白人,造成語音辨識系統(例如 Siri)比較聽得懂白人的命令、圖像辨識系統比較認得出白人。如果自動駕駛車一開始就不把黑人當人看,我們再怎麼關心撞死誰比較符合道德都只是空談。

政治影響研究氛圍

放著不管,這些問題不會自己變好。無意識的偏誤仍存在於科學界,像是女教授薪資低於男教授、女科學家被當成助理、拉美裔研究生被當成清潔工。也有人發現同樣的研究,只要改了作者的名字是男是女,就會影響其他科學家對這篇研究的評價。

西方媒體中刻畫的科學家往往仍是白人男性(鋼鐵人、浩克),許多研究機構中最資深的人員也仍是白人(或漢人)男性。這些情況都造成女性、LGBT、少數族裔、窮人或身障人士覺得格格不入,以為自己沒有資格念理工科、沒有資格參與科學研究。

另外更有一些以往建立的學科傳統或組織文化,放到現今變得有歧視意味,例如很久以前有群男性工程師選了一張性感女性的照片來測試影像處理(萊娜圖,你我現在能在網路上看圖片都歸功於它),這張圖後來成了工業標準,而許多女學生和工程師每次在教室或工作上看到這張圖,就像被提醒資工是男性主導的領域。其他像是對不同性別或族裔不友善的笑話,或甚至女學生被男教授性騷擾,也仍在發生。

有些機構用發表期刊論文的量化指標來決定升遷,就以為消除了不平等。但是女性的生理假和產假都可能降低研究產量,用自己的名字投稿則會降低稿件錄取率。而母語不是英語或漢語的人也比較難發表論文至SCI或CSSCI期刊,於是這些量化指標仍保存了不同性別和族裔間的不平等。

科學界現在已經知道應該要積極開放讓不同背景的人都能安心參與研究,從以前限白人男性,到開放女性參與、開放少數族裔參與,到現在有「理工女性」(Women in STEM)和「我也是」(#MeToo)等運動。而我們會繼續推動這個開放的趨勢。


 

  • 文:葉多涵,在德國研究文化演化的博士後研究員。
  • 更多:WebFB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