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學生應該「進研究室」嗎? | 顏聖紘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大三學生應該「進研究室」嗎?

圖/shutterstock
圖/shutterstock

每當研究所推薦甄試的報名開始以後,我總會收到一些幫學生寫推薦信的請求,而我也總會要求他們先準備好自己的簡歷,讓我了解他們過去三年半中的學習歷程為何。許多學生總會寫著「我在大三時進入某某老師研究室」,然後就沒有了。當我追問他「為什麼要進研究室」、「在某個研究議題中擔任甚麼角色」、或「那個經驗如何啟發自己試圖邁向學術道路」的時候,學生通常一問三不知,甚至難以回顧自己的心路歷程。

因為某種神祕的原因,為數不少的台灣大學生在大學四年的生命歷程似乎不脫如下步驟:

  1. 大一上:傻傻的,在甚麼都不知道的情況下被一堆自己不知為何而修的必修課轟炸,而且還要同時加入系上的各種球隊與社團,外加家族聚餐、夜唱和夜遊;
  2. 大一下:開始顯露輕鬆,改變造型或變胖,並體會愛情的美好,當然也開始練就耍廢的技巧,而且因為有車了,所以活動範圍變廣了;
  3. 大二:除了檔期仍然很滿的必修課以外,持續變胖,繼續體會愛情的美好,然後讓社團活動或打工扮演生活中的重心;
  4. 大三:開始出現焦慮,覺得好像應該做點正事了,開始要準備考研究所了,開始想要加入研究團隊了,開始想要做專題了,開始想要補習了。但,不知為何而做;
  5. 大四:因為大家都在考研究所或證照所以就跟著考,再加上少子化與各校不可能刪減太多招生員額的因素,研究所超好考。和同學們相繼考上以後很有歸屬感和安全感,所以可以說服自己走在一條穩健的人生道路上。

這也就是說,大三上學期對人生未來幾年的決策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但是在這邊我先問各位同學一個問題,你是否知道甚麼是「學術傾向」?具有學術傾向是否就一定要念研究所?如果你自認為沒有學術傾向,又為什麼想要考研究所?「進研究室」真的對考研究所是加分嗎?你所謂的「進研究室」究竟是「加入一個研究團隊」或只是「走進一個房間偶爾打個雜」呢?

我先聊聊甚麼叫「學術傾向」。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中,「成績好」非常容易被當成「有興趣、有潛力、不繼續念書很可惜」。但是我實在是見過太多「被不當的評量方式誤導而出現的假學術傾向」,以及「明明具有學術傾向卻未被好好帶領提攜」的案例。在台灣的國高中校園裡,並非沒有老師努力地改善教學方法與授課內容,但是許多努力不盡然能夠在大考設計中出線,好比說實作、實驗、與較為深度的議題辯證。當大多數長期背誦與認知那些「被揀選過的」的標準答案的學生順利進入大學校園,而在大學校園中又繼續藉由「考古題」、「共筆」或「塞得滿滿的投影片」獲得高分,這樣的學生就很容易「自以為有學術傾向」,而且容易被家人、朋友或師長勸進。

真正具有學術傾向的學生事實上並不只在成績方面「表現中上」,而需要早早就能在大一以後增進專業領域的語言學習、議題探索、抽象思考、邏輯辯證、論述整理、假說倡議、文獻閱讀、報告撰寫、與表達溝通的能力與興趣。如果一個學生並沒有自己的想法、對某個議題只有走馬看花相當淺薄的認知,對知識探索感到麻煩,就算成績看起來再怎麼中上,都不具備學術傾向。

那麼學生在大三時加入研究室會算太晚嗎?一般學生之所以在大三才考慮加入一個研究團隊的原因很多,例如:

  1. 大一大二的課太忙太多無法進行獨立研究或專題製作;
  2. 系上的實作課程太少需要到個別研究室磨練;
  3. 若沒有加入任何一個研究團隊那麼就很難應付大三下或大四上的專題性課程;
  4. 想要在念研究所之前獲得實務經驗並掌握基礎的技術;
  5. 因為看到其他同學很積極所以產生一種「必須要加入一個研究室」的焦慮。

同學請問你屬於哪一種類型?除非是「缺乏廉價工讀生」的研究室,真的會有大學教授接受「只想找個地方待產生安全感」的大學生成為研究室的一份子嗎?

在決定要不要加入一個研究室之前,學生應該站在大學教授的立場思考「我的研究室為什麼需要收留或接納一個大學部學生」?假設一個教授的研究還算是走在該領域的前端、發展的現況與前景也不錯,那麼他會希望甚麼樣的學生加入團隊?只要傻傻乖巧就好?可以幫忙打雜操做一個實驗流程就好?或是甚麼都不需要教就能上工的?

每一個研究室的研究議題、研究議題與相關產業的遠近、人員任務配置、經營文化都不盡相同。然而,無論是哪一個領域的大學教授通常會希望大學生急著「找研究室待」之前,可以先做過以下的功課:

  1. 想清楚自己對學術研究與學術生涯(至少是生活作息)的了解有多少?你覺得學長姐的研究室生活很有品質、很開心,很有成就感嗎?
  2. 你是否能夠讀懂老師或學長姊的論文?如果真心希望加入一個研究室,那麼下載老師和學長姊的論文,並讀過摘要、前言、與研究方法,你才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與已經在運行中的研究室成員有著接近的知識和語言運用基礎。否則只是傻傻地走進去,就要學長姐停下自己的工作來教你,自己卻沒有做過任何功課,不等於是在浪費大家時間?

  3. 你是否能針對該研究室的領域問出一個比較聚焦且精準的問題?有些學生曾經告訴我「老師我對生物有興趣」。我會繼續追問「對生物的甚麼有興趣?」若他無法明確指出某一個議題,例如「天擇與性擇的衝突」,卻只能在非常浮泛的大哉問上繞圈圈,我就會認為他的知識基礎過於薄弱,甚至連任何操作技術都很難學好。

我再追問同學一個問題,如果你想進研究室,那麼你認為專題生和大學部工讀生有甚麼差異?只在於有沒有領錢嗎?並不是這樣的。如果加入一個研究團隊就意謂著成為專題生,其與工讀生最大的差異在於「專題生對學術議題要有探索的熱情與興趣,而工讀生只需要將交辦的任務做好領錢即可」。

對一個大學生來說,是否「進研究室」應該是一個經過深思熟慮與自我探索後的決定,如果有任何一位大學教授願意讓「還沒準備好的學生進去學習」,那都是一種極大的慷慨。因為所有研究室的空間、經費與各種資源都是有限的,如果教授願意讓學生進去「試誤」,甚至接受「可能把研究搞砸或把儀器弄壞的風險」,除了心臟要夠大以外就只能說這是滿滿的教育熱忱了。

如果在自我評估後認為自己並沒有本科系的學術傾向,也決定不想要因為「面對未來的焦慮」而貿然加入一個研究室,那麼我就會建議同學問問自己真正想做的是甚麼?想想自己有沒有「不能做的工作」?有沒有身為一個法定的成年人還不能做的決定?你有沒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並說服家人朋友給予支持?如果還有很多選項,那麼就請不必把「進研究室」當成一個自己也說不清楚所謂何來的人生道路。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