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檢驗號稱「專家學者」評論公共事務的言論品質? | 顏聖紘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如何檢驗號稱「專家學者」評論公共事務的言論品質?

婚姻平權反對方,不論是否帶有宗教基本教義色彩,多常援引「專家學者」所建構的「偽論述」佐證反方意見,大眾該如何辨別這些論述?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婚姻平權反對方,不論是否帶有宗教基本教義色彩,多常援引「專家學者」所建構的「偽論述」佐證反方意見,大眾該如何辨別這些論述?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12月26日中午,立法院司法法制委員會通過婚姻平權修法的初審,並以尤美女委員所提出的版本作為討論基礎。除此之外,有關小孩收養的條文,也加入反歧視條款。最後蔡易餘委員的婚姻專章建議則改至第二章之一。

部份支持婚姻平權的大眾至此或許鬆了一口氣,感覺可以好好過個跨年夜,然而婚姻平權運動走了這麼長一段時間,期間所遭受的險阻、惡意、栽贓,和移花接木不知有多少,僅靠著平權盟友社群的支持與推動、熱情民眾的響應,與堅定信念的政治人物的協助很可能是不足以對抗與化解的。雖然這個已經「非常往反同婚團體妥協」的法案版本被送出了委員會,但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裏還有更困苦的仗要打。(延伸:婚姻平權——什麼是可能的、最理想的版本?

支持婚姻平權群眾經常試圖以常理、邏輯、同理心、與公開資訊來回應反同群眾的反智問題,也試圖讓關心但不知如何判斷資訊品質的良善大眾瞭解事件的始末。然而從過去到現在,無論是國內或國外的反同運團體,不管是否帶有基本教義宗教色彩,最容易援引且看似有理的論述並非來自一般普羅大眾所流傳的謠言、誤解或口號,而是那些經由號稱「學者專家」所建構的,相當綿密的,一般大眾看不出破綻的「偽論述」。

這些偽論述散播在各個學術領域,舉凡法律、政治、宗教、公衛、醫療、社會、社工、公共行政、心理、高等教育、親子教養、生理、與遺傳學無一倖免。而這些所謂的「學者專家」也分布在所有的機構與學校中。只因為身有博士頭銜,或任職於學術機構,甚至在民間組織給自己安上一個「研究員」的職級,就可以自動享受大眾的膜拜,並經營起言論市場。而這些根植於偏見、斷章取義、移花接木的資訊被一再流轉之後,就會被誤認為一種無懈可擊的「論述」或「學說」。

這些年來,社會大眾陸陸續續見到台灣學術界部份學者因違反學術倫理而身敗名裂的案例。當大眾與媒體鎖定了這些耗費大量研究經費卻造假的事件,而大加撻伐還補一腳的同時,我們是否也能警覺到,在台灣的公共議題上也充滿了不學無術、仗著學者、專家、教授、醫師、律師之名,行愚弄大眾與媒體之實的貨色呢?

近日學者造假爭議引發高度關注,但我們是否也應該警覺到,台灣公共問題上也充斥了不少不學無數的「假專家」。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近日學者造假爭議引發高度關注,但我們是否也應該警覺到,台灣公共問題上也充斥了不少不學無數的「假專家」。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如果我們讀到一篇「專家學者」言論,要如何判斷其言論品質?身為理智的現代公民,我們至少應該要學會看看以下的門道:

一、我們應該先問問自己是否會因人廢言,或因人立言?如果你追蹤一個網誌、粉絲頁或專家學者的言論,是因為你同意他的觀點?或是「只要他說的我都同意」?萬一他有任何觀點不合你的心意,是直接與他討論?還是哭哭不追蹤、罵他傷了你的心?

二、其次,我們應該問問自己有沒有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啊。什麼是中心思想?就是引導你觀察、剖析、提問與辯證議題所依循的思維。如果缺乏對許多事務一體適用的中心思想,就容易隨時隨地落入雙重標準的境地卻毫不自知。

三、再假設某個中心思想是存在的,又請問它所仰賴的,是來自某個個人或團體的單一、集權、無可反駁的教條與訓示?還是經由邏輯與思辯,所自行建構、自我引導與修正所形成的道路?

四、你崇拜頭銜嗎?看到教授、專家、律師、醫師就認為自己的智識能力自動矮半截,把對方的說法照單全收嗎?如果你很習慣崇拜權威,還會將心目中的權威之言,當成教條、背下來視為真理,會不會一天到晚參與造神和毀神的大業而不自知?

五、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嗎?如果你見到發話者的畢業學校、任職地點在國外(而且是西洋白種人的國度,外加日本)就已經信了五分,覺得挾洋自重還不錯,會不會也經常誤信那種「由幾個台灣人在國外成立的國際組織」所召開的記者會內容呢?

六、發話者的長相造型是否會影響你的判斷?如果一個人穿得西裝筆挺、梳個油頭,戴個銀邊眼鏡,看起來很中產,其言論可信度是否必然遠高於穿著短褲和T-shirt,看起來很草根或不羈的人?如果我們很容易會被這些表面虛浮的裝扮所惑,就別在事後責怪「知人知面不知心」,或是「以貌取人」了。

七、你是否會被發話者的「語氣」或「禮貌」程度所左右?有些人判斷言論品質的標準不在於資訊的精準與正確,而是憑藉個人對「禮節」的主觀判斷與直覺喜好。這也就是說,只要發話者看來溫良恭儉讓、語氣平和、身段柔軟,你或許就會覺得「他是對的」;但若發話者的語氣比較直接、不加修飾、或是沒有模稜兩可的迂迴轉折,你就認為他說得沒道理。這反映出你對言論品質的判斷準則在於「有沒有讓自己嚇到」。

八、你是否容易被看來「新穎進步的詞彙」愚弄?有許多所謂的「進步詞彙」一出現以後,就會因為混用與挪用而被「弄髒」。但是一般大眾是否知道如何辨別?好比「霸權」、「偏見」、「歧視」、「比例原則」、「民主」、「弱勢」、或「XX恐佈」在過去是被壓迫者在反抗或控訴過程中經常出現的詞彙,但這年頭有趣的是,許多壓迫者與既得利益者在受到批評的時候並不反恭自省,反而大量套用這些詞彙來佯裝弱勢,久而久之大眾也麻痺了,自然懶得探究真相。(延伸:護家盟震驚全台:反同的七個超爛理由

九、當這些學者專家高談一個理論、現象,或觀點的時候,你又怎麼知道他有沒有唬爛你?很多人現在會說「就google啊~」,但是google並非人人會用,光是使用精確的關鍵詞組合,找到正確的資訊來源外,還得判斷所謂的資訊來源本身是否已經有斷章取義與移花接木之嫌,對許多平常累得沒時間深思熟慮的大眾來說,就已經是一個苦差事,畢竟網路上刻意造假的資訊實在太多,能夠明辨是非的媒體識讀能力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婚姻平權爭議中可見到不少「學者專家」,在各式組織中幫自己安插上「專家」的名份,自動享受大眾膜拜、經營言論市場,這使得明辨是非的媒體識讀能力變得非常重要。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婚姻平權爭議中可見到不少「學者專家」,在各式組織中幫自己安插上「專家」的名份,自動享受大眾膜拜、經營言論市場,這使得明辨是非的媒體識讀能力變得非常重要。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一般來說我們在課堂上教授任何課程,尤其是論文寫作的時候,都會告知學生「檢核資訊」與「引用品質」的重要性,如果在這兩個步驟有任何閃失,原則上不會有任何頂尖學術刊物會接受其論文,更別說在研究領域中淪為笑柄。那我們應該檢核那些資訊?大家都會說「不就是人事時地物數嗎」?但假設你找到了資料或研究來源,讀者應該檢核些什麼?以下幾點可作為參考。

  1. 該學者專家是否真的在該單位任職?這點很有趣。有些所謂學者專家根本不是該單位的「專任」人員,卻使用「專任」名義代表該單位發言,這本身已經違反行政與學術倫理。
  2. 該單位是否具有學術與專業上的信譽?這對許多民眾來說真的非常頭痛。到處都是某某大學、某某研究院、某某學會/協會,還有某某基金會,究竟誰才是正牌的?以婚姻平權來說,其中一項議題便是性平教育的實施,以及雙親性別與孩子的成長表現關聯性。

    反同方經常引用「美國兒科醫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Pediatricians,簡稱ACPeds)的論調佐證其說詞,然而ACPeds本身就是一個因基督教信仰倡議而反對同志收養孩子的團體,其會員只有數百人,正牌的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簡稱AAP)早在1930年成立,擁有

    六萬餘名會員。AAP出於學術專業的證據是支持同性伴侶收養的,兩者名稱極易混淆,非常容易被移花接木的文宣所掩飾。

  3. 該研究的經費來源交待是否屬實?在學術道德與倫理上,如果研究本身涉及利益團體,那麼就不應該收受利益團體的任何資金,否則其研究成果的公信力就會大打折扣。不只是婚姻平權所涉及的諸多研究有這類的研究倫理問題,許多涉及健康食品與藥物研發的研究也有類似的問題存在。有些提供資金的機構甚至就是業主或利益關係人所設立,其目的是偽造一個公正第三者個形象。
  4. 該研究的命題與方法是否符合該領域的基本學術要求?以台灣媒體上最常出現的「民調結果」來說,學者經常指出許多民調結果是可以被設計者的題目所誘導、誤導,與惡意解讀(請見葉高華、陳美華教授所著《游盈隆教我們的玩民調心法》),題目之間缺乏獨立性、或在複雜議題中置入二分法的選項。此外,許多民調也經常利用大眾對抽樣、統計、關聯性(correlation)與因果性(causation)完全不熟的狀態,進行有利於自己立場的解讀。而有些媒體甚至會拿著完全取樣、題目、施測方式與時間,以及統計方法全然不同的民調結果進行比較。試問連比較基礎都不存在的時候,民調數據的差異就能夠直接被解讀成趨勢與變化嗎?

  5. 該論述的陳述方向是否能夠將各差異或衝突觀點並陳,將不同觀點的起源、發展、思路、背景完整呈現,提供讀者完整的視野,而不只僅為一個觀點喉舌,甚至搽脂抹粉?
  6. 此外,釐清一個學者專家的論述是否出現斷章取義、以偏概全、打稻草人、非黑即白、訴諸荒謬與無知、妄下結論、不當類比、錯誤解讀、與移花接木的謬誤,則是判斷該言論品質的精髓。但很可惜的是在我們長期的教育氛圍下,無論是那個世代,都因為教學現場的壓力與無力感,在各科目中都很難為學生培養這樣的追根究柢的耐性與精確的識讀能力。
  7. 請檢視那些資料的引用來源是否發表在具有同儕審查制度的學術期刊或專書上。有些專家學者喜歡引述與引用未經審查制度檢驗的、口耳相傳的、甚至發表在品質極差的期刊上的資訊來誤導大眾。這些未經同行學者檢驗的觀點被包裝成定論往往就是知識傳播最大的亂源。
  8. 還有,該論點是否有假中立或假友善之嫌?所謂的假中立就是自以為在為「觀點互斥的兩方搭橋」,但其實是給予謠言、謊言與無知一個平起平坐的舞台。當兩造觀點根本缺乏比較基礎的時後,這種假中立和假友善反而會讓大眾誤以為「謊言與謠言還真有幾分討論的價值與空間」。

十、喔,對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個號稱專家學者的人,千萬不要越俎代刨對自己真的不懂的議題指三道四。如果在自己的網誌或看板上寫幾個字,對自己的信眾說說話,都還屬於個人言論自由的範圍。至於有些分明不懂遺傳學、也不懂演化學的「學者」跑到公聽會上賣弄「生物學者」的身份胡扯,還試圖以自己的偏見與愚見來影響公共政策,那就真是學術界之恥。

經過兩次公聽會的討論後,在12月26號「非常往反同婚團體妥協」的法案版本終於被送出了委員會,但在對抗歧視與偏見的路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經過兩次公聽會的討論後,在12月26號「非常往反同婚團體妥協」的法案版本終於被送出了委員會,但在對抗歧視與偏見的路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以上我說的這些,都是學術倫理和學術閱讀課程應該會提到的事,也就是「身在學術界中的人都應該懂的事」。如果我們的公共政策討論,會被一些不學無術,但是還在大學與研究機構中待得好好的人介入,那麼這樣的專家學者不但把自己的頭銜弄髒,把自己所屬的領域弄髒,把專家學者的社會名望弄髒,愚弄了社會大眾,還讓我們的公共政策品質一起陪葬。

如果善良的大眾要避免被專家學者,或假權威所愚弄,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持續學習的動力,增進自己的判斷能力,然後支持能夠促成辯證與面對複雜議題能力,而非服從威權與標準答案的教育。

點圖看更多「婚姻平權」系列專題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