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生像低價團客,只會「哇~」和行禮如儀地「謝謝老師」
有一年我帶學生出野外實習,整整兩天,沿路上我一直跟學生解說這個解說那個,後來同行的朋友跟我說:你們那些學生怎麼一回事?都帶到這麼棒的地方來,保護區耶,怎麼都不問問題,只會低頭滑手機,聊天,老師講完就鳥獸散,出門什麼都不帶(例如筆記本、相機,與專業相關小物),只關心何時要走回去,何時開飯,雨要下多久,還有地上怎麼這麼滑?
其實我教書這麼些年(才10年),也很清楚有90%以上的時間,我的教學都是在表演,表演什麼呢?就是「如何忍住不發火」、「如何面對白目還要笑笑地鼓勵他」,還有「就算學生根本沒興趣也讓學生不至於討厭我」。其實有時候我真的覺得受夠了。花了時間安排一些實作實習行程,然後你就會看到一群白目一副沒出過門的樣子,不知道要幫忙(以為凡事都有助教會弄),不知道自己該帶什麼(國小遠足是不是只要帶手機、零嘴和便服呢?),也從來不會做任何功課。因為,我認為許多學生不管上什麼課,都覺得自己只要坐在那邊就盡了義務。上實習課時也覺得自己有出席就已經是天大的了不得。
其實他們不是故意的,真的不是。但,就正是因為他們不是故意的,才會這麼糟糕。
我們的教育不太重視長期的、連續性的、有結構性的探索。不管是正課或是教學,都想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塞入很多破碎的知識。課綱都寫得很漂亮(歸功於教授老師們的作文能力),但是實際上只要遇到「考試」和「進度」就一切辦不到。動不動就要評量這評量那,都不知道是要做給誰看,老師自己都失去知識的品味和期待了,學生當然只需要把所有的知識與技術當成闖關,像場頭過身就過的遊戲。
有時候我們會遇到一類學生,他不能說沒有興趣,但是他的興趣很淺薄,淺薄到像低價團客。只要有實習參訪課程,他們會很愛跟,覺得有跟到是重要的事。但我認為那只是一種愛考愛對簍的習性,並不是出自於什麼樣的對知識的期待。然後當老師在講解的時候,也不會問問題,只知道點頭微笑,很像「一般民眾」。老師解說完以後,他們會很有禮貌地說「謝謝老師」,然後一切就結束了。他沒有想要嘗試,想要深究,想要追問,想要保持聯絡。沒有,只要說完「謝謝老師」似乎就可以了,然後就繼續過著那種生理成熟,心智退化的生活。
好煩對不對?我知道很多老師都有一樣的感想,有些大學生是在成長中出了什麼事嗎?只想要淺嘗、試吃不買、體驗、蜻蜓點水、東摸摸西摸摸,連執行和試誤的勇氣也沒有。
有學生跟我說:「老師,我們其實也不是沒興趣,但就是會卡住,也不知道為什麼。」
我的回應是:「同學,你都已經活這麼大了,連自己在幹嘛都搞不清楚,那你以前是怎麼活過來的呢?」
同學又說:「因為從來沒有人跟我們說這樣不可以啊,以前不管什麼活動,都只要隨便交個報告就好,課程一章又一章,只要有把進度飆完就好,而且做錯很丟臉耶,不做不錯囉。」
聽到學生這些話,我也真的很同情他們。就動物行為學的觀點來說,從幼體到成體的過程中如果都是關在小籠子裏吃飼料,一到大學忽然把籠子打開要求他們變成放山雞,那是不可能的事。因為他們除了飼料以外的東西都沒吃過,不是亂吃就是什麼都不敢吃,甚至連左轉右轉都弄不清楚呢。
我承認這篇是怨念文,既然學生都考進來了,那當然還是要摸摸鼻子讓他們四肢健全地畢業。可是我真的很想呼籲,從幼教到大學的老師和課程委員,要不要坐下來談談教育的落差在那裏?可不可以在小學就把邏輯和探索能力教好?可不可以不要塞太多高重覆性的內容?可不可以鼓勵學生起而行,而不是為了推甄而去當假志工?可不可以不要把學生教成飼料雞,送上大學以後就當作沒事了,然後等到畢業時才嫌東嫌西,要找企業大老闆到學校演講指點奇怪的迷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