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推甄資料膨風空洞又矯情是誰的錯? | 顏聖紘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高中生推甄資料膨風空洞又矯情是誰的錯?

photo credit:Ethan(CC BY 2.0)
photo credit:Ethan(CC BY 2.0)

四月的第一到第二個週末,各大學科系紛紛舉行高中生甄試大學的書面資料審查與口試。然後整整兩週喔,我的教授朋友們紛紛在臉書上發洩情緒和哀號,「高中生是出了什麼事嗎?為什麼會做出那麼矯情的備審資料?」「為什麼每個高中生看起來都多才多藝允文允武,個個都是國之棟樑?」

我過去在部落格文章中已經談過高中推甄大學的諸多問題,社會輿論也經常檢討大學入學的收費標準、應考方式、文件繳交對弱勢生是多麼不公平,每年也都有大學教授受不了了會跳出來指出「高中生備審資料與口試」的毛病與建議事項。但是,我認為推甄資料看來只有越來越誇張的態勢。問題在那裏?是誰的錯?都是高中生誤會了嗎?

推甄書面資料的膨風與空洞

除了在校成績門檻,書面資料是甄試的第一關,因此審查的教授通常會從書面資料得到這個學生在校的學習與其它活動表現。然而多年來審查資料總會發生一些一講再講,卻越演越烈的荒謬情事,舉例如下:

一、矯情的封面

人都還沒進到大學,為什麼要急著對這所大學輸誠,拿大學的校徽、校門和校園景觀當成備審資料的封面底圖呢?這真的是一種非常矯情的行為。封面這玩意而究竟應該怎麼做,其實得看系所專業特性,也就是該系所的專業是否認為把封面弄得這麼花俏是必備的。如果不想要模糊焦點,讓評審把重點擺在自己的人格特質、學習成效與興趣上,請不要做這種「假裝效忠」的假動作,因為一個學生可能會推甄好幾個大學,與其不斷地換封面底圖,還不如就簡單地說明這是某某某的書面審查資料就可以了。

二、如出一轍的平順人生

其實前幾年就有大學老師跳出來質疑,為什麼每個高中生都那麼愛寫自己「出身小康家庭」、「父母都是民主教育」、「從小爸媽就無私無悔地支持我」。我認為人生平順不是錯,但是能不能來點別的?每一個人都不一樣,每一個人的家庭背景也不同,應該有些別的能說吧?

我並不是說學生應該要去描述什麼樣的衝突事件(例如:從小被爸媽追著打到大),而是這種千篇一律的完美成長背景和學生本人所展現的,對知識的態度與熱情,並沒有關聯性。當每一個人都這麼完美的時候,就沒有任何一個人特別了。

三、近乎完美的人格特質

我大概統計近兩年書面審查資料中學生對自己人格特質的描述。所有學生看來都非常完美,「高EQ」、「性情溫和」、「謙沖有禮」、「積極進取」、「開朗活潑」、「有愛心」、「有同理心」之類的高居所有人格特質的前幾名。總之整份文件充滿超多的正能量,但是這種推砌出來的形容實在令人不安。

我們都很清楚每一個人都有正面與負面的人格特質,總是有些所謂的升學專家與職場專家不斷地對大眾洗腦「在履歷中應該突顯你的正面特質」,但是「假裝自己好棒棒」和「真的不錯」的差異在那裏?我問了很多高中生和大一學生,學生異口同聲地告訴我,這些都是被老師要求寫出來的,他們也知道自己根本不是那個樣子。

所以,學生交出一份自己也不相信的文件,然後再被大學教授打槍,這種教育究竟想要達到什麼境界?我認為關鍵不是在於這些形容是否虛假,而是學生對自己的陳述看來是否真誠,但是很抱歉,多半是不真誠的。

四、誇張的經驗堆疊

有為數不少的學生在書面資料上累積大量的修課記錄,然後高談自己多麼地有興趣,多麼地熱愛這些學科,但是從文字中看不出來他究竟喜歡什麼議題?對什麼現象好奇,卻能喃喃自語說服自己「超喜歡」。

此外,這些學生還會利用課餘被要求參加很多蜻蜓點水式的活動,獲得很多令人瞠目結舌的證書,搞得每個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以當心靈的小天使,扶老太太過馬路,可以去淨灘,又會捐發票,還有人可以游泳幾十公尺不換氣,甚至還有人可以當上國際知名NGO的志工,還會被獅子會或扶輪社「敦聘」為幹部。

我不是說高中生不應該也不可以有這些奇幻的經歷,但是我們從資料中看不出那個脈絡。平常在學校唸書已經很累了,週末不能好好休息放空嗎?一定要搞得這麼累嗎?不管做什麼都要有一個證書簡直就是在教壞小孩子,難怪會有學生抱怨「為什麼我有幾十張的證書但是卻被認為沒有專長」。我真的不知道這種鬼點子是誰想出來還發揚光大的,讓孩子從小學習為了特定目的去「過個水拿個證書」,但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假的,所為何來?

五、不管做什麼都要拍照存證

我認為這真的是走火入魔了。一個人有沒有什麼樣的人生體驗與技能,口試的時候聊個幾句就知道了,為了「取信」於評審,因此所有學生與家長從小就開始動不動給小孩照相留底,還要小孩假裝不要看鏡頭表示「自己是無意被拍到的」。

我一直以為拍照存查是公家機關辦活動報帳才需要的技倆,但是我們現在就在教小孩從小「做一本假帳」。我看到有些學生連做個很基本的實驗,都還要拍個照片顯示「我有做過」,這是何等扭曲呢?其實留下佐證資訊並沒有錯,但是能不能看起來像個參加過活動的心得與成果,而不是「在場證明」?

六、過度華麗且沒必要的美編

除了矯情的封面以外,高中生的備審資料,處處可見干擾視覺和閱讀心情的美編眉角。例如所有的邊界與邊框之間的空間都不放過,一定要想辦法塞很多什麼小花小鳥進去,底圖要有大學校徽浮水印,自認為是重點的字不忘加粗、加底線、再弄一個螢光色的圈圈,好怕大學教授沒有看到那些關鍵字(例如「虛心向學」),但是整個文件才幾百字,到處都是重點,就會變得沒有重點了,而且看起來完全不是份正式、且著重於個人對知識與技術好奇與熱情的文件,而是炫麗的告白或令人眼花的筆記本。

令人失望的口試

書面審查之後,口試就是第二關。過去我們也經常見到某些升學專家建議學生要穿什麼衣服,然後在口試前有些老師甚至還會想辦法給學生出題「練習一下」。但如果這些口試題目可以被猜到,究竟是大學教授太沒有創意沒有新梗?還是高中老師神機妙算呢?以下是我對口試的觀察:

一、要穿高跟鞋和西裝嗎?

每年口試都會有高中女生被要求穿套裝與高跟鞋,男生被要求穿不合身的西裝打領帶,我認為這真的是太過頭了。如果穿套裝與西裝是那個學生原本的衣著品味與習慣那也就罷了,但多數學生其實是在非常不舒服的情況下硬被套上那種服裝面試。

我每次都會問學生「穿高跟鞋舒服嗎?」多數學生都會誠實告訴我「超級不舒服」,有人甚至會因為這樣影響心情。我想要提醒一些所謂的升學專家,每一個系所的屬性與專業觀點不一樣,並不是所有的系所看待學生都像服務業挑櫃姐、或航空業選空姐,只要學生認為自己的穿著舒適、大方、自信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造成大眾誤解,以為大學教授愛看這些表面妝點。

二、口試結果就像網購糾紛

前面說過了,多數學生的書面資料都非常完美,但是一到口試就破功,感覺超像開心網購結果收到傻眼貨品的感覺。

一般來說,口試委員想要從學生身上看見的能力不乏幾類:系所相關背景知識、對專業相關時事議題的分析能力、抽象思考與邏輯力、表達能力、與實作能力。這些年下來我認為學生表現最差的就是邏輯力,還有自我探索經驗的貧乏。

因為缺乏邏輯力的鍛練,使不少學生的回答容易出現鬼打牆的狀況,只要超過測驗卷的範圍,就只好瞎猜與胡謅。因為從小讀的課本、參考書和補充資料通通都是「懶人包」,從來不知道為什麼需要這個知識?這個知識如何發展而來?更別說知識之間的關聯。沒有這樣的概念,就無法在腦海中出現知識的面貌與輪廓,沒有自我辨證的過程,就無法回應與看待現實世界議題的複雜與衝突面。

所以隨便問一個稍微需要思索的,需要人生經驗來回應的問題,學生就傻眼了超想哭,因為學校老師總告訴他們大學教授會問一些罐頭問題,例如:「請問你為什麼要來考這個系?」「2014年的諾貝爾XX獎得主是誰?」「我們這個系為什麼要錄取你?」「你平常看什麼課外讀物?」

大家都覺得很煩很辛苦究竟是誰的錯?

我每次去高中演講時都會問學生:「你們真的很愛參加那些五四三的活動拿證書和獲得時數嗎?」多數學生都會跟我說:「不愛」。我問高中老師:「不幫學生弄這些究竟會怎麼樣?」高中老師告訴我:「家長會有意見、校長會有意見,我們有背負升學率的壓力。」

我又問大學老師:「你們在乎學生穿著?會看書面資料的花俏美編,還有那些不知為何而生的證書嗎?」我所認識的大學教授幾乎都認為這些虛假的表面功夫都是不必要的。所以究竟是那個環節出了問題,讓高中老師與家長誤以為大學教授在乎這些表面功夫,然後讓學生花很多時間來練習與製造不真誠的資料,而且在資料產生的過程中,還造成了經濟弱勢學生的劣勢?

我認為身為大學教授絕對有必要站出來說清楚講明白,如果大學在評選人才的品味上出了很大的問題,愛看表面功夫、愛看證書堆積、愛看學生回答假議題、愛問學生考古題、愛看那些不真實的自我描寫,那麼學生、高中老師與家長,就自然會以為「不這麼做就進不了大學」。若大學教授無視於這樣的資料刨製文化,放任這種沒有意義的學習模式一再複製就是非常不對的。

我誠摯地呼籲大學與高中,甚至是國中老師,有必要坐下來好好談談教育究竟出了什麼事。為什麼看似完美的課綱無法教出學生的邏輯力?為什麼做完一堆測驗卷在各段考中過關斬將,學生的腦袋中沒有知識的輪廓?為什麼拿到一堆證書以後學生對社會議題其實並不關心?又為什麼大家都在罵,都覺得好辛苦,但許多升學專家仍然不斷地給予折磨人的建議呢?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