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公園綠地串在一起!看倫敦如何強化城市綠色基盤 | 邱秉瑜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把公園綠地串在一起!看倫敦如何強化城市綠色基盤

蘇迪勒颱風造成嚴重災情,台北市路樹被吹倒數量之多前所未見。 圖/報系資料圖片
蘇迪勒颱風造成嚴重災情,台北市路樹被吹倒數量之多前所未見。 圖/報系資料圖片

颱風過後的清樹SOP,是否透露出台北對鄰里公園的漠視?在台灣都市中,鄰里公園如果能用某種廊道串連起來形成都市綠網,不但可以改善步行環境,還能保護綠色資源。英國倫敦也提出了全市性的大綠網構想。

2015年8月8日在台灣肆虐的蘇迪勒颱風,造成了全台各地的嚴重災情。以台北市而言,路樹被吹倒的數量之多,前所未見,全市因風災受損之路樹,含全倒、半倒及斷枝者,超過1萬6千株。

許多樹木橫倒市區道路,嚴重影響交通。公家單位全力清樹,其效率是高或低,也引燃了新一波的政治論戰。此外,風災過後,關於都市路樹應選植哪些樹種較佳?以及當初植樹工程技術是否該檢討等?也成為了公眾的焦點議題。

因強颱而倒下的樹木要清運完畢,確實曠日廢時,對交通的阻礙要完全消除,也需要比歷次風災更久的時間。台北市政府因而採行了一套「清樹SOP」,即以主要幹道優先排除倒樹,其次才是次要幹道、巷道;不直接影響道路交通的大型公園、中型公園、鄰里公園等,則又再次之。

優先清運馬路上的倒樹,恢復車輛順暢的通行,可以理解;然而將鄰里公園擺在最後,選擇先清大型與中型公園的樹,這樣的邏輯令人質疑:第一,鄰里公園深入各社區,是一般市民最易親近的休閒空間;第二,在較大的公園裡,樹倒了,人還有空間繞道而行,而鄰里公園面積小,倒的樹若不清走,對人行的阻礙更大。

此外,我們也不要忘了,台灣都市住宅區的巷弄常缺乏人行道,行人被迫走在馬路上,隨時得提防行經車輛;鄰里公園,可以作為替代性的人行空間,是讓人在步行路途中可暫獲片刻安心的一座小島。

▎鄰里公園若能串連 可改善步行環境並保護綠色資源

都市裡一座座的鄰里公園,以及其他的綠色開放空間,如果能彼此串連,形成一座「都市綠網」,不但可以讓人步行起來較安全、愉悅,同時也能確保在都市中稀少的自然綠意,不會被都市發展所犧牲。台北市政府都發局在2011年完成了對於「台北都會區綠色基盤綱要計畫」的委外研究案,其中亦提到類似的觀念。

什麼是「綠色基盤」(green infrastructure)?上述研究案將之定義為「多功能的綠色空間網絡,有助於提昇自然和建築環境的品質」,其組成包含了自然的綠色空間(森林、自然資源區、保護區等)和人為管理的綠地(市區公園、綠地、水岸和歷史景觀設計),以及連接空間(行人道、自行車道、綠色走廊、水道等)所構成的聯繫網絡。

在國際上,綠色基盤同樣也是近年廣受討論的熱門議題。英國首都倫敦在2011年推出的《倫敦計畫》(London Plan)中,亦強調「運用綠鍊(green chains)、路樹及其他都市綠化手法,加強綠色基盤與一般公共空間的連結,以方便大眾更容易親近綠色基盤。」隔年,倫敦進一步提出了更全面的「大倫敦綠網」(All London Green Grid)構想。

倫敦加強綠色基盤與公共空間的連結以方便大眾親近,更提出綠網構想。 圖擷自 All London Green Grid SPG
倫敦加強綠色基盤與公共空間的連結以方便大眾親近,更提出綠網構想。 圖擷自 All London Green Grid SPG

▎倫敦提出大綠網構想 因應人口及氣候挑戰

倫敦是舉世公認的綠色之城,擁有眾多獨特地景及開放空間。這些開放綠地結合了文化價值與歷史記憶,包括了昔日的皇室獵場、都市發展過程中保存下來的鄉野殘跡,以及若干社區型綠色廣場。它們是重要的城市資產,可彰顯場所特色、加強居民認同、促進健康福祉、提升災後環境恢復力,並使城市更繁榮且更具魅力。這些城市資產,透過強化、擴大、連結及設計,能支持永續發展,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提升倫敦人的生活品質。

《倫敦計畫》推出時曾預測,20年後,倫敦會新增120萬居住人口、及77.6萬個工作機會,若未做好妥善規劃,這將會帶來許多不良的後果。因此,倫敦需要有相對應的新環境政策。

2012年,倫敦市政府推出了《大倫敦綠網規劃準則》(All London Green Grid Supplementary Planning Guidance),其精神與歐美快速興起的自然地景資源設計、規劃與管理準則一致,主要為:

  1. 捍衛、保存及強化倫敦重要的自然及人文開放空間網絡,以使倫敦人的日常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2. 鼓勵人們多加利用倫敦的綠色基盤並與之互動,以提升倫敦人對城市綠色基盤的責任感;
  3. 營造一個高品質、多功能且設計優良的開放空間網絡,以作為重要的城市基礎建設來因應氣候變遷。

提出「大倫敦綠網」的目的,是想要改變人們的觀念,讓人們不再只視倫敦為一個有著許多公園綠地點綴其中、並被鄉野環抱的城市,而能將綠色基盤視為像電力、自來水、瓦斯、光纖等基礎建設一般的城市生活必備要件。

「大倫敦綠網」的構想,可幫助倫敦既有的綠色基盤發揮更大的功能、被人們更妥善地利用。如同道路網一樣,所謂的「綠網」也是要將倫敦各個部分用綠地及綠廊串聯起來,以供行人步行、水資源管理、都市降溫及生態保育之用。

▎串連既有綠色基盤 研擬新興潛力地點

建立「大倫敦綠網」的四大基礎是:

  1. 倫敦既有的河川,及其他重要的自然地景廊道;
  2. 既有的開放空間,及可設立新公園的潛力地點;
  3. 既有的綠色廊道,及研議新設的綠色廊道;
  4. 位於倫敦邊陲,受官方指定保留的自然地景。

早在大倫敦綠網的構想提出前,2006年起,倫敦東部已開始推動「東倫敦綠網」(East London Green Grid),因此大倫敦綠網能在東倫敦綠網的良好基礎上進一步發展。

在「東倫敦綠網」中,有一條廊道將沿途的鄰里公園串接在一起,它就是「夏托河廊道」(River Shuttle Link),其中的「夏托河濱步道」(Shuttle Riverway footpath)係沿河而設,除鄰里公園外,更串連了學校的遊戲場、一座高爾夫球場、許多住宅屋後花園之間的狹長型空間、森林,以及種植蔬菜、水果或花卉的小塊土地。

倫敦的夏托河濱步道,除沿途串連鄰里公園外,更穿越森林。 圖擷自 London Borough of Bexley
倫敦的夏托河濱步道,除沿途串連鄰里公園外,更穿越森林。 圖擷自 London Borough of Bexley

▎綠點、藍帶及綠帶均可串連 有待台灣更多社區實際行動

前面提過的2011年「台北都會區綠色基盤綱要計畫」委外研究案,結論中提擬了首要推動之11處關鍵行動區位,其中「北縣核心區」涵蓋板橋、永和、中和、土城四區,建議為「區內現有公園綠地的優化改善為最直接迅速強化區內生態跳島的可能,配合大漢溪、新店溪流域可營造之水岸綠地空間、遊憩整合串連,與都市道路綠廊道營造、建物綠化等手段」,以降低該區內高度密集開發之壓迫感,並調節微氣候,可謂對症下藥。位於永和的永和社區大學台灣千里步道協會,亦長年致力於推動社區綠點、藍帶及綠帶的調查、串連與實體空間改造。

我們希望看到全台灣更多地方,不論是由上而下發起,或是由下而上開端,都開始針對綠色基盤議題採取實際行動。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