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投」步行環境改善之路:專訪台北市安全漫遊協會理事長陳又堅 | 邱秉瑜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老北投」步行環境改善之路:專訪台北市安全漫遊協會理事長陳又堅

陳又堅投身社區營造,努力喚醒台北市民對行人安全的重視。 圖/作者提供;攝影/陳怡如
陳又堅投身社區營造,努力喚醒台北市民對行人安全的重視。 圖/作者提供;攝影/陳怡如

關心行人安全議題的陳又堅,退休後在家鄉北投投身步行環境改善,他催生了兩個組織與一系列活動,也在社區中持續推動許多小規模努力。他對步行環境問題有著多年洞察,針對人行道、騎樓與道路邊緣提出了三項立法建議。

(本文由作者與台北市大龍峒居民陳怡如協作,特此鳴謝。)

台北以「宜居城市」為願景,又致力發展觀光,這座城市的街道,卻是否真能讓市民與遊客以步行方式安全漫遊?在北投,有人看出了問題。光明路為捷運北投站通往北投國小、北投市場及北投區公所等公共機構的必經之路,卻因行人專用空間不連貫,加上違規停車與店家佔路,導致步行環境不良,人車爭道、意外頻傳。

為了喚起人們的行人安全意識,2015年,北投居民發起在光明路封街半日的街頭嘉年華,不但讓幼兒拿粉筆彩繪路面,讓學童和退休人士街頭表演,還宣示性地貼出了未來希望鋪設人行道的範圍。居民們為行人安全振臂高呼,地方民意代表更紛紛到場表示支持,媒體做了報導,市府官員也正面回應。

此後,光明路的封街活動多次舉行,至今已舉辦七場,每場平均有500多人響應,到目前為止也在北投促成了九條標線型人行道的劃設。在這一系列喚醒居民對「行走安全」重視的努力幕後,台北市安全漫遊協會理事長陳又堅,是關鍵人物。

陳又堅出生於1953年,家族世居北投近三百年,父母皆於教育界服務。從汽車販售商的業務主管職務退休後,陳又堅想找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來做。有感於成長期間的學校教育毫不注重台灣的歷史人文,想重新認識家鄉的陳又堅,將目光投向了社區營造。

北投的行人專用空間不連貫,加上違規停車與店家佔路,導致人車爭道、意外頻傳。 圖/作者提供;攝影/陳怡如
北投的行人專用空間不連貫,加上違規停車與店家佔路,導致人車爭道、意外頻傳。 圖/作者提供;攝影/陳怡如

行人安全倡議:兩個組織,一系列活動,以及許多小規模努力

從2013年成為北投社區大學的學員開始,陳又堅踏上了社區營造之路,在社大的景觀設計課程中,講師介紹的國內外都市規劃案例,讓他深受啟發,透過國際比較看見了北投的步行環境問題,也回憶起車商職涯中所認知到的人車安全距離。

台北市都市更新處於2014年舉辦為期半年的台北市儲備社區規劃師培訓計畫,更讓陳又堅得以號召學員夥伴成立「友善步道彩繪北投」工作小組,在磺港溪的一處堤防牆上畫出了社區願景。

一筆資金,讓陳又堅正式展開了街頭行動。在社區規劃師訓練期間,陳又堅與夥伴產生了透過舉辦封街活動,讓道路暫時歸於行人專用的想法。他們把構想化為具體提案,參加青平台基金會為倡議審議民主觀念而與北投社區大學合辦的2015年北投區參與式預算計畫,經由居民審議,獲選為第一名的提案,從而得到了台幣10萬元的推動金。

一場大型封街彩繪活動,遂如文章開頭所描述的那樣順利舉行了。活動以「學童需要通學安全步道,違規攤販、機車退出占用馬路」為訴求,邀請台北市政府官員、市議員與里長參加,在北投這座老社區造成轟動。

陳又堅深知,城市步行環境的改善,需要透過組織的力量來持續推動。在他奔走之下,北投社大校長、北投國小校長及家長會長給予支持,北投地區的各國中、國小遂於2016年聯合成立了「北投學區安全聯盟」,由陳又堅出任總幹事。

2017年初,光明路的封街彩繪活動以「北投行人安全日」為名再次舉辦。同年,陳又堅也成立「台北市安全漫遊協會」並擔任理事長,透過舉辦收費的歷史人文導覽活動,引導參與者觀察沿途的步行環境規劃設計並討論行人安全議題,進而向公部門要求改善現況。北投行人安全日,就由陳又堅透過自己催生的兩個組織,成功推動為多次上演的社區盛事。每場北投行人安全日的花費,約需台幣六萬元,硬體費用由北投社大支付,軟體費用則由北投學區安全聯盟與台北市安全漫遊協會支付。

但大規模封街活動僅能偶爾舉辦,要持續推動社區的行人安全觀念改造與步行環境改善,靠的更是平時的小規模努力。陳又堅的台北市安全漫遊協會,對北投的學生及家長展開問卷調查,蒐集他們關於學校附近行人安全的意見,藉以統計需要優先改善步行環境的地點。

該協會也利用拍攝影片及製作海報等方式,突顯北投的行人安全問題,並試圖和造成問題的土地房屋所有權人及商販溝通,更獲得里長支持在里辦公室研討會議,並且在社區管理委員會年度大會上提案討論。

為了喚起人們的行人安全意識,北投居民發起封街半日的街頭嘉年華。 圖/作者提供;攝影/陳怡如
為了喚起人們的行人安全意識,北投居民發起封街半日的街頭嘉年華。 圖/作者提供;攝影/陳怡如

關於步行環境改善的三項立法建議

從2015年正式投身行人安全改善工作以來,陳又堅對北投乃至於整個台北都會區的步行環境有著深刻洞察。陳又堅認為,目前台北步行環境的不友善,乃因行人在各種步行空間都遭受競爭:

  1. 人行道:政府先是在人行道上劃設機車停車格,讓機車使用者享受了停車的方便,後來要推動機車退出人行道,機車使用者便會反對。
  2. 騎樓:政府雖依法規免除騎樓的地價稅並要求其作為行人通行空間,但騎樓仍屬私有土地,屋主若擁有機車,自然會認為可停放於騎樓,既離家最近又免收停車費。
  3. 道路邊緣:政府並不嚴加取締商販向屋主租賃屋前道路邊緣作為營業空間的行為,但其實道路是公有土地,屋前道路邊緣並不屬於屋主所有。

對於政府,陳又堅建議立法規定以下三件事,並針對違法者施以重罰:

  1. 人行道與騎樓,皆禁止停車行為,也皆不可劃設停車格。
  2. 清楚定義公有地及私有地的範圍,並保留公有地的35%空間作為公共通行用途。
  3. 道路不論寬度多少,皆保留25%空間作為人行道,以確保人行道的連貫性。

除了關於整個都會區的大尺度建議,對於家鄉北投有何期許?陳又堅指出,他居住與推動步行環境改善的,是當地人俗稱的「老北投」,而鄰近的新北投一帶作為觀光區,步行環境已具先進國家水準,他希望新北投的步行環境建設成果能延伸至老北投,讓兩地的步行環境得以接軌。他笑稱:「這片土地是大家的,我們的行為,決定了家園的樣貌。」

騎樓雖免除地價稅並應作為行人通行空間,但仍屬私有地,屋主若擁有機車自然會認為可停放於騎樓。 圖/作者提供;攝影/陳怡如
騎樓雖免除地價稅並應作為行人通行空間,但仍屬私有地,屋主若擁有機車自然會認為可停放於騎樓。 圖/作者提供;攝影/陳怡如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