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圓環如何再生?公園、市集、在地、飲食 | 邱秉瑜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建成圓環如何再生?公園、市集、在地、飲食

圓環現在這棟玻璃帷幕館,有空間設計不良、進駐商家虧損及租金糾紛等問題。  圖/聯合報系資料圖庫
圓環現在這棟玻璃帷幕館,有空間設計不良、進駐商家虧損及租金糾紛等問題。 圖/聯合報系資料圖庫

既有市長的政治意志,也有居民與專業界的支持,建成圓環拆除應指日可待。圓環美食印象如何保存?中長期可考慮讓寧夏夜市遷入,短期而言則可參考近百年前此地的使用方式:兼具公園與市集功能。而市集必須大致緊扣在地、飲食兩個主題。

建成圓環的下一步會是什麼,這塊地方還能不能再獲新生?

建成圓環是台北1960年代最具有代表性的飲食商圈,歷經沒落、火災、拆除,2003年,台北市政府以保存市民美食記憶為由,耗資台幣2億元,聘請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在位置南移(以容納南京西路更多車流)後的圓環,蓋了現在這棟玻璃帷幕館而重新開幕,但因空間設計不良、進駐商家虧損及租金糾紛問題,經營權兩度易手,生意仍無起色。

現任台北市長柯文哲遂於2015年中決定,翌年圓環委外合約到期後即不再續約,改由市府接管,並責成市府相關局處規劃圓環未來發展方向,一年來共舉辦過1場工作坊、4個月的社區規劃師工作室意見蒐羅、1場會議、2場座談會與1場論壇。

居民、商家及空間專業界,雖多有拆除之議,但討論過程中,因市府審計處一度表示,圓環因未達公有建物最低使用年限無法拆除,致使討論方向轉而聚焦於現有建物應如何在不拆的狀況下活化再利用。

只是,2016年6月中,離圓環委外合約到期尚有一個月,柯文哲於市長室會議又突然裁示,建成圓環應優先考慮往拆除現有建物、改造成地景廣場之方向發展,但因牽涉土地變更問題,需再與市府審計處及居民溝通,局勢7月會更加明朗。

市府政策突又轉彎,雖不免引來朝令夕改之譏,但若仔細讀過前述市府所辦公民參與活動的所有紀錄,可知拆除圓環玻璃館之決定,既源自地方民意,也有專業意見的支撐。

畢竟,圓環13年來的三次經營失敗紀錄歷歷在目,若市府能下定決心,拆除這棟先天已然設計不良的建築物,比起斥資進行再改善而言,在政治上會是更令人耳目一新的動作。

至於這棟2013年才落成的建築物,其實也並非無法拆除。早在2014年,市議會的一場質詢就指出,台北市有85處公有建物尚未達到使用年限,就提前報廢並拆除。因此,北市府只需報請審計處,確認建物有無再利用價值,經審計處核可,即能將之報廢拆除。現在,既有來自市長的政治意志,也有來自居民與專業界的民意支持,建成圓環的拆除,應是指日可待了。

既有市長的政治意志,也有居民與專業界的支持,建成圓環拆除應指日可待。 圖/聯合報系資料圖庫
既有市長的政治意志,也有居民與專業界的支持,建成圓環拆除應指日可待。 圖/聯合報系資料圖庫

▎圓環美食印象如何保存?中長期可考慮讓寧夏夜市遷入

圓環若能改為公園綠地廣場,則除了有助於解決附近地區開放空間不足的問題外,也能回復最初的歷史舊貌。1908年,隨著台北「市區改正」計畫的推行,圓環的原址被規劃為「圓公園」,沿著圓圈外緣栽種七里香,中央則種植榕樹,供市民休憩納涼。隨著大稻埕越加繁榮發展、活動人口增多,此地白天仍為公園,夜間則引來飲食攤販群集,當時治理台灣的日本政府,遂於1921年讓圓環夜市就地合法化,從這時開始,建成圓環才在台北開始發揮著飲食聚落的功能。

然而,若拆除後的圓環僅只單純作為公園綠地,則台北市民對此處的美食記憶,恐真將一去不復返。一個地區給大眾的印象,是有機形成的,例如以台北而言,圓環若曾經是飲食業的代名詞,則光華商場便能跟消費性電子產品劃上等號。一地的公眾印象,一旦因為某種原因(例如容納該種用途的建築物不復存在)弱化,便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歸於消失。

當然,隨著城市的發展,同一地區也並非不能扮演新的角色而繼續存在,端看政府與市民是否選擇要花費力氣去保存並延續舊有的地方印象了。而台灣從政府到民間,皆喜以美食作為國際形象推廣的利器(無論食安問題是否已對台灣美食的名聲產生衝擊),若這還會是未來台北市政府的觀光政策之一環,則圓環的美食印象應值得被保存。

若要保存圓環的美食印象,我們也必須面對以下的質疑:圓環13年來的三次經營失敗紀錄,不已充分證明,美食再也回不來圓環了嗎?其實,這些年來,圓環之所以無法以美食再生,問題既在建築物本身(動線不良,且玻璃帷幕使室內散熱不易),亦在鄰近之寧夏夜市的存在(1970年代,市府因重慶北路拓寬工程,而將圓環攤商安置於此,同時圓環開始沒落,寧夏夜市因而逐漸壯大起來,後更被市府選為夜市改造示範點,增闢行人徒步區,商圈自治組織亦十分積極整頓營業環境)。是故,圓環現有建築物拆除之餘,中長期而言,寧夏夜市究竟要原地續存?抑或遷回圓環?這才是圓環能否以美食重生的關鍵。

本專欄對街邊型夜市的立場,係認為街邊型夜市的露天經營型態,既不適合台灣炎熱多雨的氣候、又佔用道路空間,應採室內化改革,因此建議市府考慮,設定時程表,未來將寧夏夜市遷回圓環(而為避免干擾南側居民,圓環應北移回到原址,這將牽涉到路型的變更,讓圓環真正名副其實恢復成「圓環」),並在其上再蓋一棟如新加坡的熟食中心(food centres)那般具有通透性、真正適合飲食業經營的建築物。

建築物拆除之餘,寧夏夜市究竟要原地續存抑或遷回圓環,才是圓環能否以美食重生的關鍵。 圖/聯合報系資料圖庫
建築物拆除之餘,寧夏夜市究竟要原地續存抑或遷回圓環,才是圓環能否以美食重生的關鍵。 圖/聯合報系資料圖庫

▎短期內圓環拆除後可兼做公園與市集 以發揮在地產業展售與旅遊推廣功能

那麼,短期而言呢?圓環現在的委外合約於2016年7月到期,市府不打算續約,要將圓環收回自管。市府所辦公民參與活動的紀錄顯示,附近商家(寧夏夜市、後車站等)所希望的,是圓環能發揮「在地產業展售」及「在地旅遊資訊」的功能。

若市府有心維繫圓環百年來的商業機能,則或許可參考近百年前此地的使用方式規劃新圓環:兼具公園與市集功能。

建成圓環的主管機關,正是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市場處,該機關應可協助圓環周邊的商業力量彼此整合,組成「建成圓環再生協進會」,共同籌畫新圓環公園市集的經營方向。

新圓環公園市集,必須大致緊扣「在地」、「飲食」兩個主題,在此設攤位的大部分商家,應該都要是「建成圓環再生協進會」的成員,且需有一定比例攤位與飲食直接或間接相關(例如傳統的飲食展售攤位,或是農夫市集、台菜烹飪教室等,而有鑑於層出不窮的食安風暴,這些經營型態尤應導入食農教育觀念,以負起企業的社會責任)。這樣做的好處有:

  1. 能確保新圓環與周邊地區的緊密連結與和諧關係。
  2. 新圓環的發展由於有地方的參與,能避免演變成地方不想要的模樣。
  3. 在新圓環設攤位的地方商家,宜經常更替而不宜固定,使附近所有商家皆有機會透過這種短期的「快閃店」(pop-up stores)展售型態增加知名度,自然能收地區旅遊推廣之效。
  4. 而地方商家為求「快閃店」成功吸引消費者注意,可與年輕設計師合作,讓青年創意與老舊社區得以結合。
  5. 可維繫建成圓環的美食記憶,並使將來寧夏夜市可能的遷入不顯突兀。

我們必須重視建成圓環在台北人集體記憶之中不可抹滅的地位。建成圓環既是「西區之心」,又可成為「台北廚房」。短期內,現有建築物需拆除,恢復成公園與市集並存的型態,並緊扣「在地」、「飲食」兩主題;中長期而言,則可讓寧夏夜市遷回圓環,既能保留這個發展良好的夜市,又能改善其經營與消費環境,同時將寧夏路的道路空間還諸交通,以及,最重要地,使建成圓環始自近百年前有機形成的飲食意象能夠再度振興。

我們必須重視建成圓環在台北人集體記憶之中不可抹滅的地位。圖為1972年的建成圓環。 圖/聯合報系資料圖庫
我們必須重視建成圓環在台北人集體記憶之中不可抹滅的地位。圖為1972年的建成圓環。 圖/聯合報系資料圖庫

留言區
TOP